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的祖父张謇.doc

1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0414742
  • 上传时间:2017-10-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1.50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的祖父张謇张绪武祖父十二岁,在书房里,先生看见一位武官骑了一匹白马从门前走过,说出“人骑白马门前去” 七字对的上联,要祖父对下联,祖父未多思索,随口说出 “我踏金鳌海上来”,能踏在金鳌上,莫非是“状元”?   勤奋好学   曾祖父彭年年幼时,除随高祖朝彦种田外,更喜欢识字看书,往往田里活还没干完,就走到私塾的窗外偷偷地听私塾先生讲课   高祖朝彦知道了,十分生气,责备曾祖父:“家里穷,人口多,哪里来的吃;父亲在田里晒太阳,儿子倒在屋子里乘风凉,哪是道理 ”而私塾丁先生却十分赞赏曾祖父好学的精神,帮着曾祖父向高祖说情   高祖终于被打动了,同意曾祖父半天种田,半天读书,直到学完《诗经》 ,能做七言对时为止至此,张家终于出了“半个读书人”曾祖父虽对读书学习十分热爱,但因家境条件所限,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将希望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   五个儿子中,祖父不仅勤于田间劳动,也十分喜爱读书,同时聪颖过人,曾祖父非常高兴,对祖父的期望更殷切,督导更严未想到因此改变了我张氏家族的命运   祖父方四岁,曾祖父就教他识千字文,第二年,祖父不仅能背诵,且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祖父到了十一岁, 《三字经》 、 《百家姓》 、 《神童诗》 、 《孝经》 、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都念完了,开始念《诗经》 、 《国风》 ,先生出了“月沉水底”的四字对,祖父立即对出“日悬天上” 。

      第二年,祖父十二岁,在书房里,先生看见一位武官骑了一匹白马从门前走过,说出“人骑白马门前去”七字对的上联,要祖父对下联,祖父未多思索,随口说出“ 我踏金鳌海上来”,能踏在金鳌上,莫非是“状元” ?祖父小小年纪似已怀此壮志,似乎是一种预兆,所以后来此事被传为佳话   祖父十三岁到十五岁三年间,刻苦异常,读完《尔雅》 、 《礼记》 、 《春秋》 、 《左传》 、 《仪礼》等祖父学习不是生记死背,而是能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祖父十一岁那一年,江南兵荒马乱,许多人逃到江北来避难有一天,祖父在街上,听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外乡人,高声念诵《滕王阁序》中的词句,向街人行乞祖父记在心上,回到家问曾祖父:“这个人是不是拿‘ 关山难越’ 的四句话,来诉说他的苦境?”曾祖父听了十分高兴,想祖父小小年纪,已开始知书明理了   我父亲曾谈到,祖父十六岁参加州考,取在百名之外,其友人范当世取第二名先生对祖父极为不满,训责祖父道: 假使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名,只有一人不取,就是你祖父痛苦万分,但毫不气馁,在书塾窗格上、睡床的帐顶上,都贴上用纸写的“九百九十九” 五个大字睡觉的时候,用两根短青竹板,将自己的辫子夹住,睡熟时,头一动,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祖父就疼醒了,立刻爬起来,点起油灯,看到处处“九百九十九” 五个大字,不禁泪如泉涌,坚持学习到天亮。

      第二年再应考,果然有了很大进步,名次排在前列   曾祖父勤苦,爱惜物力家中事务,全靠自己来做,如盖房子,从画线、打地基到砌砖、上梁、盖顶,全由他领着祖父和三祖父亲手完成乡邻的事,祖父更关心父亲曾谈到:“那时乡里中,不时发生吵闹纷争的事,大家晓得祖父(彭年)忠厚,崇尚公道,常常不约而同地跑到我家,请祖父评理处断,祖父总是细心考虑事情的来由,事理的是非,心平气和地帮助双方判断曲直,排难解纷;大家都很心悦诚服,就此相安无事 ”祖父在曾祖父言行的影响下,不仅勤于耕读,同时更早地接触了社会,很自然地勤于思考我曾祖母金氏,原籍东台,祖籍浙江临海对祖父既十分疼爱,又严格要求 (信息来源:江海晚报 2009-03-28 00:02:44 )祖父入张族籍后,被迫改名为张育才,先后参加了如皋县试、通州州试和院试,考取第二十六名附学生员,获得了秀才的称号,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果然随之而来的是如皋张及其兄张驹、侄张熔等经年累月的敲诈勒索   借籍风波   清同治六年,公元 1867 年,祖父 15 岁,已到可以进入科举考场的年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祖父满怀雄心壮志,跃跃欲试,但一条深深的横沟挡在他的面前按科举制度规定,凡三代没有做过学官,或者没有进过学的,被称为“冷籍” , “冷籍”的子弟概不能进考场参加考试。

      我家祖父之前,世世代代为农民,自然属于“冷籍” 不久,事有转机,但却被祖父老师宋璞斋误导祖父年谱记载:“三姓街(金西)族人兆彪字啸谷者,以武举经商起家;自兆彪习武中举,族习武中举者,咸、同两朝,先后殆十余人;兆彪尝憾自道、咸后无文士,其于族派,则先君同辈行也;尝语紫卿先生,令余应试,而其人为两宋先生不慊,先君唯两宋先生之言是从璞斋先生素有所谂之如皋人张,因欲余认为族,先试如皋,不得当再试通 ”金西三姓街族人张兆彪与曾祖彭年公虽非嫡系,但同宗同辈,张兆彪看中祖父文才,也出于光耀门庭的心情,主动向曾祖父和祖父提出,认祖父为直系子辈,这样祖父即可顺利地进入考场参加考试但祖父老师宋璞斋与如皋县的张父子关系密切,并收了张氏父子的好处,出于自身的利益,当曾祖父向他提出认张兆彪为族时,宋先生不但不同意,而且大怒,坚持介绍祖父认如皋张为族,曾祖父和祖父出于对宋先生一贯的尊敬,听从了他的安排,但未想陷入了如皋张的陷阱,几乎毁了整个家庭和祖父的一生   |祖父入张族籍后,被迫改名为张育才,先后参加了如皋县试、通州州试和院试,考取第二十六名附学生员,获得了秀才的称号,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果然随之而来的是如皋张及其兄张驹、侄张熔等经年累月的敲诈勒索,曾祖父变卖了田地,几近倾家荡产,也难以满足张等的欲望。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曾祖父恳请宋璞斋老师出面疏通,让祖父更改履历,归还原籍,却遭到宋老师的严厉斥责:“如若言,发达后请改不迟今请改三代,则秀才立时斥革种田人家甫得一秀才,易视如此耶?”张炯更丧尽良心,倒打一耙,反诬祖父“冒籍 ”,买通学官,欲将祖父拘押于如皋学宫问罪,祖父连夜冒着大风急雨逃出如皋城   同治十年(1871 年) ,江苏学政彭久余到通州,曾祖父与祖父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函呈学官, “自行检举被罔之误”,并详细叙述被骗、被逼、被辱种种事实和苦衷,请求主持公道, “褫衣顶归原籍”彭久余初步了解有关情况后,交付通州查复原来对祖父的遭遇有所了解的海门师山书院王崧畦积极帮助反映,海门训导赵菊泉直接给通州知州孙云锦写信说明内情,孙云锦亲自出面调停处理此事经呈核、咨转、对证、判定,同治十二年(1873 年)五月,由礼部批准,祖父得以“改籍归宗”   二十年后,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祖父考中状元,将“状元及第”匾额送入家庙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正月,祖父“至三姓街家庙,祭始迁祖,祭金沙、西亭、通城祖考墓……家庙行焚黄礼”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讲到祖父借籍归籍这段经历时,十分中肯地谈到,曾祖父和祖父遭遇的固然是一场极大的灾难,但也因祸得福,对祖父来说, “也有突破性的收获,一是取得上述若干地方官员(主要是学官)的赞赏,开始得到上层人士的援引。

      二是结识了一批同案生员,如通州范当世(肯堂) 、海门周家禄(彦升) 、如皋颜锡爵(延卿) 、陈国璋(子)等,扩大了交游面三是在科举训练方面也有某些进益……而更为重要的是,张謇从此开始走进了社会,并且逐渐增进了对这个社会的理解” (信息来源:江海晚报 2009-03-29 00:02:46)项城袁世凯来拜见吴长庆并向吴公求职谋事吴长庆安排他先在营中候事,请祖父予以指点并为他修改文章袁世凯虽然是河南一秀才,但文理较差,祖父为他改文章,很认真,往往改得“ 一塌糊涂 ”   初入社会   同治十三年,祖父归籍后的第二年,他视为恩师的孙云锦已调任江宁发审局孙云锦诚邀他到江宁发审局,在自己身边任书记祖父在治事之余,尽心尽力辅助孙云锦的两个儿子读书学习,三人相处犹如手足那时祖父年方 21 岁   祖父初到江宁时,与同窗陈丈投考钟山书院,校官韩叔起负责评阅祖父试卷,未予录取祖父对自己的制艺文字很有信心,因而心感不平,不能克制,直接给韩叔起写信,要求指出不足之处不久后,祖父又改名再考钟山书院和惜阴书院,得到两院山长李小湖和薛慰农的好评和赏识,同取第一名还亲与祖父见面与此同时,薛慰农先生将祖父负气写信给韩叔起之事告诉了孙云锦先生,孙云锦严厉地批评祖父:“少年使气,更事少耳,须善养。

      ”并代祖父向韩叔起先生道歉,祖父既感激又惭愧陈丈窗友也规劝祖父:“才须晦以养之,谦以益之,否则恐招忌招损 ”祖父经历此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克服浮躁,加强修养,更好地做人   同治十三年(1874 年)夏,祖父随孙云锦到淮安查勘有关渔滨河积讼案一路上,他看到农村灾情十分严重,老百姓生活凄惨万分,不禁深有触动,途中陆续写了十多首诗,诗中流露出对百姓的关爱和对社会贫富差异的不平之情   当年年底,祖父奉曾祖父之命,回家乡完婚祖母徐氏,贤惠知礼,曾祖父和曾祖母十分喜爱,祖父也非常高兴   祖父到江宁工作的第二年,经孙云锦先生介绍,与庆军统领庐江吴长庆提督相识,祖父对吴长庆为人清正、礼贤下士早有所闻,十分钦敬光绪元年(1875 年)年底,孙云锦奉调河运差,祖父因承父命准备明年乡试,未能随往吴长庆托刘筱泉邀请祖父入庆军幕府,任机要文书,祖父向孙师汇报后欣然应命   光绪二年(1876 年) ,祖父入吴长庆幕府,时年 24 岁祖父除完成军中文书工作外,较多时间用于拜师学艺,三大书院山长对祖父教诲最多,祖父收益更大在近十场院试、乡试中,六次得第一名   光绪三年(1877 年)正月,祖父为曾祖父彭年公祝六十大寿,光绪四年(1878 年)十一月贺曾祖母金太夫人六十大寿。

      不幸次年十一月金太夫人病重,于十一月十八日未刻故   光绪六年,祖父随吴长庆登泰山,在快活岭下,吴长庆写下铭文:“光绪六年四月,浙江提督庐江吴长庆入觐道此,偕乐平彭汝云、崇明杨安震、通州张謇登岱及顶庆于兹山六游,而陟顶巅且三度矣 ”当年,吴公奉朝命帮办山东防务,移六营往登州和黄县祖父随军幕先驻登州,后移蓬莱阁   光绪七年(1881 年)军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四月的一天,项城袁世凯来拜见吴长庆并向吴公求职谋事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嗣父笃臣是结拜弟兄,吴公念及世谊,安排他先在营中候事,请祖父予以指点并为他修改文章袁世凯虽然是河南一秀才,但文理较差,祖父为他改文章,很认真,往往改得“一塌糊涂”祖父是出于对袁世凯负责,但袁世凯却不大高兴,祖父对袁世凯有了初步的了解刚过去两天,袁世凯神情张皇地找祖父说:“我有一件了不得的事,要求先生想一个法子,帮帮忙 ”祖父问他什么事,他说:“我来的时候,带来几十个家中的旧部,一时不好和大帅说起,而他们住在外边的破庙里等候,连饭都没得吃了,先生看怎样好?”祖父向吴公讲明并说情,一贯厚道待人的吴公拿钱分给这些人,遣散他们回了老家袁世凯对吴长庆和祖父一再表示感恩不尽 (信息来源:江海晚报 2009-03-30 12:52:23 )祖父在乡近十年,为推动、提高家乡慈善事业、农业生产、乡民生活、防盗自卫、文化教育等花费了大量精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受到父老的认可、广大乡民的爱戴,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早晨七时左右就结束了战斗,乱军死伤几十人,二百多人被活捉祖父了解其中有许多为父子兄弟亲属,出于人道,请示吴帅,商准国王,斩了几个首要,其余的都予以释放,一场乱事,终于平定   随军赴朝   光绪八年,朝鲜爆发了反抗封建势力和日本侵略者的“壬午兵变” 朝鲜国王李熙的生父李罡应阴谋夺权,引起朝鲜兵乱, “烧粮房,杀官吏”,日本的练兵教师被杀,日本乘机干涉朝鲜内政朝鲜国王通过驻日公使黎庶昌告急,请求清朝政府出兵援助当时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正在母丧守孝期间,其职由两广总督张树声署理张树声与吴长庆商议后,请示朝廷,一面派丁汝昌、马建忠率军舰三艘赴朝,一面调船由吴长庆亲率庆军六营东渡援助平乱     吴长庆对祖父十分信任,命他“理画前敌军事”,军中机密重要文件全靠祖父署理,祖父需要一个助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