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NO2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ppt

78页
  • 卖家[上传人]:e****s
  • 文档编号:258839165
  • 上传时间:2022-02-2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9MB
  • / 7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史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第 2 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第 2 章学习目标 了解晚清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及制度; 掌握晚清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了解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 掌握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特点; 掌握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经验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史本章导读导读 本章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和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制度、内容和特点晚清时期的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华民国时期,爱国教育家积极探索中国化的办园方式,办园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老解放区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办教育,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园的原则,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以及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幼教队伍的建设,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 2 章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一、 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其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必然是家庭教育有组织的学前社会教育必然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以后的产物。

      欧美学前教育机构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不断出现,19世纪末已有相当发展,正适应了欧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一) 经济基础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 (二)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认为中国要从落后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关键在于教育,把教育作为改变中国的前提,声言:“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们认为,要改变教育落后的状况,必须从抓儿童教育开始梁启超提出:“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充分强调了儿童教育的意义,认为这是改造国家的基础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1.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2.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在引进西方心理学上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并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1902年,梁启超著文教育政策私议,介绍了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及心理特点,将儿童学程分为4个时期,5岁以下是家庭教育期或叫幼稚园期,又称幼儿期他还从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等方面介绍了幼儿期的心理特点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3.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在批评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同时,积极介绍欧美近代新学制。

      康有为曾建议清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他还专门阐明建立人本院、育婴院等学前教育机构的主张,认为它们也应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舆论基础4.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女子与男子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梁启超在1897年写的论女学一文中,批评了“妇人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认为这是“祸天下之道”,阐述了女子受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以后,他又作倡设女子学堂启等,进一步号召女子接受教育鸦片战争后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改革教育的主张,为清末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定 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兴起,清朝统治面临危机为暂缓社会矛盾,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改革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是“新政”的内容之一1905年8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一) 封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二) 新的学前制度的确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是随着新教育制度的产生而确立的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它是与新的学校体系同时产生的1902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了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但未施行1903年,又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见图2-1),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图2-1 癸卯学制的学制设计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 癸卯学制包括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奏定大学堂章程,以及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见图2-2),将整个教育过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规定蒙养院设立在这一阶段中图2-2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蒙养院的意义1. 蒙养院招收3岁至7岁的儿童章程认为蒙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充分肯定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指出了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说明了设置蒙养院是教育学前儿童的专门机构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蒙养院的设置2.章程规定,蒙养院不单独设立,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育婴堂以前多招收孤苦的儿童章程规定建立蒙养院,于是育婴堂内划出一院为蒙养院敬节堂是收留寡妇的场所,章程也规定在其堂内设蒙养院,教师由“节妇”担任章程对蒙养院的“硬件设施”做了详细规定:“蒙养院房舍,以平地建造为宜,断不可建造楼房,致儿童登降有危险之虞蒙养院当备有保育室、游戏室及其他必需之诸室保育室面积之大,当合每幼儿五人占地六平方尺庭园面积之大,至小者当合幼儿一人占地六平方尺凡必需之器具,视其经费酌量置备,但只可简朴,不可全缺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蒙养院的保育教导要旨3.章程对蒙养院的保育教导要旨进行了规定:“保育教导儿童,专在发展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保育教导儿童,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之疲乏过度之业保育教导儿童,多留意儿童之性情及行止仪容,使趋端正儿童性情极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意也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蒙养院课程4. 章程规定,蒙养院儿童在院时间每日不得超过4点钟,课程有游戏(见图2-3)、歌谣、谈话、手技这四项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完全不同,它们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图2-3 蒙养院儿童在做游戏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5. 蒙养院内的教师称“保姆”,保姆由乳媪和节妇训练而成训练保姆的方法,是在育婴堂和敬节堂中选一识字妇女当教员,如堂内无识字的,可以请一识字老妇人入堂任教教材编选规定:“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正简易,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如日本下田歌子所著家政学之类)初等小学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语甚浅显者这样的保姆是“三从四德”模范的执行者和宣传者,可以说,这样的幼儿师资是完全不合格的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蒙养家教合一6. 从蒙养院保教要旨、课程看,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还没有脱离幼稚园的性质所以说,蒙养院属于近代幼稚园章程又明确规定“蒙养家教合一”,按此宗旨,蒙养院似乎又不是纯粹的幼稚园,而是蒙养家教合一的形式之一,蒙养院的开办只是用来辅助家庭教育蒙养家教合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蒙养院要辅助家庭教育,二是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由此看来,建立蒙养院的真正用意在于加强家庭教育。

      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三、 (一) 蒙养院的兴办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武昌蒙养院,1903年秋在武昌创立当时正是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执掌政务期间,在他的推动下兴起了创办新式学校的热潮在这种形势下,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办了幼稚园,癸卯学制颁布后,“湖北幼稚园”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称“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官办蒙养院1.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私立蒙养院2.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办得很有名的它由清末翰林院编修、学部侍郎严修所设严修一贯主张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式学校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很多,如南开大学、普通中小学他还十分重视女子教育和学前教育1902年,他在自己家中开设严氏女塾,1905年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讲习所 严氏蒙养院开办时曾聘请日本人大野玲子为教师,并从日本购进钢琴、风琴、儿童桌椅、教具等,开设的课程有手工(编织工、折纸、剪纸、泥工、穿麦秆、图画等)、唱歌(有关动植物、自然现象、讲礼貌等的歌曲)、游戏(表演游戏、竞赛游戏等,见图2-4)、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 事)等课程每日上午授课该蒙养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亲友子女和附近邻居子女,年龄都在46岁。

      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图2-4 游戏“老鹰抓小鸡”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 1920年,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民国慈善家熊希龄,在香山宜园旧址创办了北京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一开办就接收了150名灾区难童,在环境优美的校区成立了“蒙养部”,收育年满4岁、不足6岁的儿童,到1923年正式改称“蒙养园”,又称“第一幼稚园”(见图2-5)图2-5 熊希龄先生创办的蒙养园 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 (二) 蒙养院师资的培训1907年,清政府在各种压力下,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教育上打破了女禁虽然没有专设蒙养院师资培训机构,但女子师范学堂担负培养女子小学堂教员的同时,也兼训练蒙养院保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以养成女子小学堂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期于裨补家计,有益家庭教育为宗旨此外,还规定女子师范学校要设女子小学堂及蒙养院,以供实地练习这一章程比1904年颁布的蒙养院章程在师资问题上已有了进步按此章程规定,女师范生的教育,以崇尚中国传统“女德”为最重要,首先要教她们为女、为妇、为母之道,要时时勉励她们学习贞静、慈淑、端俭等美德,学校中的教学、生活管理都以不失旧式女子道统为原则,保留了浓厚的封建色彩。

      尽管如此,女子师范学堂在形式上已属于新式学堂,具有新的文化知识,又接受了教育儿童的特殊专业训练,应该说是历史的进步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四、(一) 设立学前教育机构,兴办“慈善”事业设立幼稚园1.1) 设园宗旨 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文化事业的宗旨是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其高级治华代理人办学前教育的目的,自然也离不开这一总目标他们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目的是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以培养殖民地国民欧美国家在中国设立幼稚园,均通过教会来组织,这些幼稚园外国化严重,企图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征服中国儿童另外,宗教色彩浓厚,他们希望中国儿童从小就忠于基督,成人以后便可以服服帖帖地受洋人摆布一位名叫梅因的牧师曾颇有把握地说,如果给他机会训练儿童一直到7岁,他便可以保证使儿童以后对教会一直忠诚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2) 教会幼稚园产生与发展的一般概况 19世纪80年代,外国教会在中国沿海的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幼稚园逐渐增多传教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小孩察物学堂,小孩未读书之前,就要察物,使其目所能见、手所能抚、耳所能闻之物都能记其名字,识其造法、用法。

      无疑,这种小孩察物学堂就是幼稚园,实施的是儿童未入小学前的学龄前教育,用日常儿童生活中耳、目、手等感官所能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予以感性知识的训练,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清末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教育实践第一节3) 教会幼稚园保教内容和方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另一种是西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