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科学基础要点.doc
18页政治科学基础要点本书对“政治”如下表述: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或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公共权力以实现対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 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从事的社会活动政治的基本特征一、 政治的主体政治主休和政治客体是相对的,当某个政治实体拥有政治权利时,它就是政治主体,当 它履行政治义务时,它就成为政治客休政治主客体关系既可能随时空的转换和地位作用的 改变血变换,也可能在同一时空的同一•实体上得到统一现代社会的政治主体:国家、政府、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僚;非政府的团体纽织、公民 个人、被统治阶级和在野党;不仅包括国内政治主体,而且还包括山国家主权延伸的国际组 织二、 政治的根本目的政治的根本目的: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社会资源”指对人类生产和生 活具有显现或隐性价值的一切东西,既包括有形的商品、货币、物品等,也包括无形的权力、 名誉、地位、思想和信念等三、 政治的驱动力政治的驱动力是各种公共权力主体自身特定的利益需求经济关系和物资生产是人们实现利益需求的根本途径人们在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方而存在的需要通过公共权力予以实 现和满足的对社会资源的各种利益需求,都是其进行政治活动的基本动力。
四、 政治的特质政治的特质在于围绕公共权力(包括追求、纽织、运用或借用公共权力等方式)以权威 性和强制性手段实现对有限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五、 政治的主要内容政治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公共权力主体为获取或维护白身的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实现对 有限的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山此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构成政治的四要素: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特征在于它山公共权力主体、特定的利益需求、公共权 力、有限的社会资源卩U种要素构成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一、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社会 政治的性质政治对经济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巨大的反作用它通常通过国家权力保护特定的 经济基础,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 政治与法律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相应的政治与法律政治和法律都代衣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都属于上层建筑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法律的权威和效力又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 的,法律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和统治秩序中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有着 重要影响和作用以国家意志出现规范各种政治孑盾和政治活动,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保障 统治者的权益。
1. 政治和宗教的关系历史上宗教曾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仍有少数政教合一的国家,但 随着生产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政治与宗教关系的已经逐渐分离口渐行渐远1. 政治与道徳的关系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道徳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 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阶级社会中,道徳受制于政治,统治者通过强 化或改造社会道徳内容,使之为政治统治服务;社会道徳标准也影响政治统治的社会心理基 础并规范着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政治主体的含义:西方政治学将政治行为主体称为“政治行为者”或“政治角色”,指一切在国家政治生 活中具有行为能力的人或组织,包括国家、阶级、政党、民族、宗教等组织型政治行为主体, 以及公民、政治领袖等个体政治行为主体本书认为:政治主体指在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过程中,具有主体身份并对政治资源的配 置产生作用的政治决策者和政治参与者一般意义上,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主体包括 国家、政府、阶级、阶层、政党、政党利益集团、民族、公民、公务员(官僚)、政治家或 政治领袖,以及国际纽织和国际社会等政治主体的类型:以政治主体的纽织结构作为划分标准,一般将政治主体分为团体型和 个体型两大类:1)组织型或团体型政治主体:国家、政府、阶级、阶层、政党、利益团体、 民族、国际纟I[织、国际社会等。
2)个体型政治主体:政治家或政治领袖、公民等政治主体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2、主观能动性3、主客体相对性4、发展变化性政府的含义及特性本书定义:政府通常指执掌和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并提供社会公 共产品服务的机关有广义、中义、狭义的三种区分广义的政府:一般指中央和地方全部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及其附属机构中义的政府:一般指中央和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附属机构狭义的政府:一•般只限于中央行政机关,或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政府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出简答)1•国家的范围比政府更加广泛2.国家相 对是一个永久的政治实体,政府是暂时性的,政府的更替和改组是经常性的3.政府是国家 权威借以实施的工具,政府是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的“大脑”,使国家能够生生不 息4.国家行使非人格化的权威,国家机关人员大都保持政治中立,政府是党派政治的产物 5.国家利益是公共性质的,代表全社会的,政府利益往往是党派倾向的,代表部分利益政府与政党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的职能及其结构1. 政府的职能:指政府的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2. 现代政府的职能结构:1)政治统治2)社会管理3)社会服务4)社会平衡3. 政府职能的转变1. 经济动力: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培育了独立自治领域和自我管理能力,促使 政府从任意干预转向有节制的干预。
2. 政治动力:君主专制向代议制(分权制)的发展,为公民控制政府行为及英取向提供 了某种体制手段3. 组织动力:以血缘地域为基础,以家庭家族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纽.织结构向社会职业 行业为基础,以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纽织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变,使社会和公 民对国家和政府拥有更大的牵制和平衡力量4. 文化动力以王权为中心以社会等级观念为特征的传统文化向以自山平等为核心以 社会契约观念为特征的现代文化转变,使政府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更多体现在自山平等和社 会契约的价值观上5•体制动力将经济、政治、纽•织和文化的动力秩序化、规则化、法律化和制度化, 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动力阶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阶级分析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1.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用來分析和认识政治现象的一种宏观的社会性质的定性分析 方法它有利于揭示政治现象的社会利益倾向,揭示和认识其内汹的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 为社会革命或激进的社会变革提供动力2. 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结构极化,政治统治和政治剥削比较尖锐或政治关系比较对立的国 家或社会,仍然具有英现实的使用价值和影响力3. 对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或社会结构多元化复杂化,政治关系比较温和或彼此渗透的国家和 补会,阶级分析方法就显得比较简单和机械,尤英在分析微观而纵横交错的政治现象以及对 政治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吋,需要运用其他分析方法。
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1) 旧民族主义:(17, 18世纪~20世纪前)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国家为载体,随商品 和帝国主义势力一起侵略扩张,成为欧洲列强对外扩张的工具,实质是将本民族意志强加于 其他民族之上,表现为民族殖民和侵略2) 新民族主义:(20世纪后)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包括超越意 识形态的文化内容,它从强大民族侵略扩张的工具变成了弱小民族及其国家反对•大国民族主 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争収民族独立,平等和发展的武器3) 冷战后的民族主义:它成为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意识形态,乃至对 国际社会冲击最大的意识形态它农现出与种族主义和部族主义相似的性质,与宗教意识相 结合,形成一种基于宗教狂热和种族仇恨的民族主义,利用领土问题和种族,宗教孑盾挑起 争端,对既存出界秩序提出挑战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浪潮遍及I比界各地,导致许多国家分裂为以民族为基础的新国家 (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主义)山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竞争加剧,经济民族主义凸显为当前民族主义的主 要内容,强调增强本国经济实力,主张贸易保护,实行关税壁垒,不惜牺牲全球利益及他国 利益(狭隘的民族主义或保守的民族主义)如何评价民族主义从民族主义哲学和肪史起源來看,有积极方面:(自山)民族主义有积极有益的一而,如促进了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的民主思想,即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统治者只是作为人民的代理人掌握权力;(自山)民族主义 鼓励民族自决,民族自决的理想在殖民地和多民族国家的人民中培育了这样的一种信仰,即 他们应该有权选择自C是否独立;(自山)民族主义促进了经济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 的來临,大众対地方的效忠消弱,取而代之是対民族国家的忠诚,民族主义山此为商业的扩 大提供了更大的政治空间。
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阻拦了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有其消极方面:消极(保守)民族主义对他人漠不关心是其最温和的特征保守的民族主义导致的一个极为 曲见的后果就是仇外,也就是对其他民族的怀疑,厌恶和恐惧扩张的民族主义也经常产生 民族优越感和极端的爱国主义,而这会引发国内压迫和对外侵略民族主义的作用或影响受制于它所产生的环境:如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不吻合结构(包括一个国家,多个民族;一个民族,多个国家;一 个民族,没有国家;多个民族,多个国家)是造成国际国内紧张和冲突的重要根源,还受到 它所依托的政治目标的影响当民族主义是対外国支配或殖民统治的反映时,它往往是与自山、止义和民主目标相连 的解放性力量.当民族主义是社会动乱和人口纽成比例变动的产物时,则经常带有狭隣和排外的性格, 可能成为种族主义和仇外情绪的工具民族主义运动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是密切相连的,现实生活中的民族 主义思潮总是伴随看一种相应的社会运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民族主义运动与民族主义 —样,大致经历了旧民族主义时期、新民族主义时期,以及冷战后的民族主义时期三个历史 阶段1) I日民族主义吋期的民族主义运动:主要农现为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本民族的资本积累与市场扩大的利益需求,展开 的对亚非拉不发达民族国家的殖民主义掠夺和帝国主义侵略活动。
2) 新民族主义吋期的民族主义运动:主要表现为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争収民族自治、民族自决与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民族主义革 命,以及反対民族压迫和剥削的暴力或非暴力力争,实质是反常反殖,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经济独立3) 冷战后的民族主义运动 主要表现四种形式:1. 前苏联和东欧地区发生巨变后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2. 非洲国家频繁出现的部族和民族冲突3. 西方国家出现的新法西斯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为表现形式的种族主义运动4. 不同形式的民族主义运动,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冷战时期延续下来的IH的种族冲突(如塞浦路斯的希土冲突,斯里兰卡的种族冲突等) 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与IH体制下掩盖和压抑民族孑 盾、两极格局瓦解下原有意识形态凝聚作用消失、社会制度更迭导致中央政府控制力衰减等 因素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部族和民族冲突,既与经济贫苦造成种族孑盾尖锐有关,也与西方发 达国家向这些国家推行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干涉他国内政有重要关系西方国家的新法西斯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运动,是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尖锐和 经济全球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西方多党制与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比较分析:1. 比较参数和差异性经济基础:私有制和公有制政治基础: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社会基础:各种利益集团与尤产阶级主体产生的历史环境:和平时期与特殊时期党党关系:竞争性的合作与非竞争性的合作,平等地位与领导被领导地位。
党政关系:党政分开与党政合一执政方式:竞选轮换与领导合作执政范围:立法行政与全面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