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缺失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docx
7页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缺失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金 哲内容Reference:本文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分析入手,阐释目前农村音乐教育在专业师资、基础设施、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等方面缺失薄弱的基本现状,由此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表现出农村音乐人才供给不足、农村音乐资源传承不足、农村文化生活尴尬两难,并且从本地音乐文化创作和外来音乐文化影响上论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任重道远Keys:农村 音乐教育 缺失 文化建设音乐是一种艺术,对人的整体塑造至关重要,关于音乐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在成长期,音乐教育家贺绿汀曾经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绝不可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而在中国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一种缺失状态,这种缺失,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塑造有失平衡,更对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发展和协调影响重大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缺失现状1.音乐专业师资缺乏在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言而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任属于教师在农村,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承担学生摆脱贫困的使命而目前的中国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城乡差别,经济发展缓慢、文化建设落后,所以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的音乐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其他科老师兼任,这些非专业性师资必然建构非专业性知识体系,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化,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也缺乏专业的理念,因此教学形式不能完全脱离文化课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处于与其他课程相差不大的劣势而那些音乐的专业师资会因为农村课程理念的滞后、设施的不够完善感到无用武之地,渐渐要么失去了热情随波逐流,要么离开农村,变成北漂、南漂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2.音乐基础设施缺乏音乐是听觉艺术,既然是听就要有发声源来配合,唱歌需要有伴奏,需要有和声背景,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对于这些基本的要求,城市中常见的音乐课教学基础设施如钢琴、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多媒体教室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中小学还是鲜有的,即使有也只是风琴、口琴等简单陈旧的音乐器材,这对调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音乐潜能都受到限制,从小的说,这直接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长远看,也因此制约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是没有城乡差别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上是脱节的3.音乐教育观念偏狭模糊在中国农村,学校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走出大山,摆脱贫困所以在教育者的思想中,文化课程的成绩优劣是决定孩子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而音乐,他们觉得既不能创造财富,又不能代替文化课的成绩,更没有认识到音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音乐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升学率作为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学校只好放弃一些看似与成绩无关的课程和活动,音乐课就是其中一个简单的牺牲品因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所以平时可能还有音乐课,而一到临近期末,音乐课就会被其他主科课程占去时间音乐教育在一些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基本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对学生而言,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存在,爱好音乐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但是当升学和爱好看似产生冲突的时候,孩子也会为了升学的压力放弃爱好因此,在农村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是模糊的。
4.音乐课程实施的缺失薄弱由于上述原因,真正落实到音乐课程设置上,音乐教育的教学基本条件基本上属于缺失状态,师资不专业、设施不健全、观念不重视,必然会导致课程构架单调、课程内容松散随意、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过程程式化的结果,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才能的培养受到影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城市音乐教育差别更加显著的是,当课内的音乐教育受到升学率压力被排挤出课堂时,城市的课外音乐教育却是另一番天地,家长在素质教育的政策感召下,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不仅学习种类齐全、而且花样繁多声乐、舞蹈、乐器种类齐全,古典现代、中西结合样样精彩这种城市音乐教育的多样性和普及性在农村是一个重大的缺口,致使学生的音乐才能被积压在峻岭山沟、乡间地头二.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是农村改变面貌、走向小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的农村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的缺失对农村文化建设影响重大1.农村音乐人才供给不足在中国农村,只有种地和读书是两条正途,搞文艺是不务正业的固有观念,现在火遍全国的“二人转”在文化界引起了雅俗文化之争,甚至有人称之为“文化革命”,这种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观念的偏执加上教育的匮乏,致使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没有机会被发现和得到培养,更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和禀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农村音乐教育的憾事从娱乐文化的建设来说,农村音乐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音乐人才供给不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则不言而喻,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开展受到直接的影响,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这种最简洁的使农民消除疲劳、给人快乐的教育形式从城市到农村的文化补给毕竟受到时间、地域、文化差别的诸多制约,而直接的文化传播从创作到展现,从编排到表演,从内容到形式,从组织到实施都受到薄弱的音乐教育的影响,致使农村文化生活内容不够丰富多彩,形式也不够多种多样2.农村音乐资源传承不足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在农村,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精髓掌握在农民日积月累的意识里,丰富的民族音乐宝藏在农民的口中、手中声声不息地传承着,这些非物质文化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要有一支有素质、懂音乐的文化队伍,所以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是这些非物质文化的直接的和真正的传承者而中国农村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民间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所以专家学者纷纷走到乡村,采风体验、积累创作,希望用一种学术研究的方式得以传承,从理论上讲无可非议,但是在农民本身,他们不知道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至宝,在观念上缺少保护民族文化、传统文[来自www.lW5u.CoM]化的意识,所以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逐渐萎缩和都市文化的不断渗透使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音乐发展越来越处于尴尬的边缘化境地从民族文化建设来说,农村音乐教育的另一后果是自身的优势资源被忽视与闲置,其挖掘程度和潜力有待提高3.农村文化生活尴尬两难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显著,从学科特征看,音乐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不仅能启发人审美的感知力、鉴赏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人的心理平衡和身体平衡从教育手段来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总之,音乐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审美意识,丰富人的审美表现,协调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然而,农村薄弱的音乐教育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即农村文化建设人员素质受到影响,在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使农民喜闻乐见等方面明显存在距离,致使农村文化生活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乡土音乐文化因为受到文化建设人员内在素质的影响在创作高度和教育意义上尴尬生存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一方面使农民在劳作之余丰富快乐,生活会感到充实;另一方面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上是一种引导和补充,精神会觉得富足从本地音乐文化的创作上,来源生活、客观反映生活能够做到,民间俚俗的纯娱乐性可以使农民在疲惫的劳作之后得到放松和休息,但是在此基础上如何以最直接简单的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提炼出能够引领农民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音乐文化存在高度和意义上的缺欠和不足,寓教于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展和实施,由此带来的尴尬后果是生活比较忙碌,精神一片茫然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上,农民的本地化和外来城市化的相互渗透使农村文化建设土洋结合,雅俗夹杂城市包围农村在农村音乐文化的变化上表现明显,后果其一是原汁原味的音乐文化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慢慢地被消解,纯粹的本地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其二是这种土洋结合、雅俗夹杂的音乐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价值引领的实际作用由于内容的变化缺少针对性,其对农民的教育意义也因此弱化基础教育看似直接简单,音乐教育貌似可有可无,文化建设却并非形同虚设,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形式的多样性、作用的深远和指导意义上都显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回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意义重大,同时,其责任和义务任重道远。
Reference:1.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3.郝建平.浅议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0).4.王庆茂.关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8)注:本论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师范教育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研究”的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06AIG0200048金哲,辽东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