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说课稿: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docx
14页说课稿:教材分析: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 1 课时)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 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 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 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 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 .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 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 .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 第一章已掌握了 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 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 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2 .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 .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第 1 页导入新课讨 论评 价总 结板 书 多媒体展示 分 析总 结板 书 多媒体展示 分 析总 结过 渡 多媒体展示从课题导入,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 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 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 重要作用。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大气现象和大气成分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成分比例图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分析各层的主要特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生活中的常识导入多媒体展示 1:漳州的玉女峰图,设问山地的温差?多媒体展示 2:漳州的东山岛图,设问早晨和中午的温差?多媒体展示 3: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图,设问地表和月表的温差?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1.三种辐射及其性质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板 书长波辐射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长波辐射多媒体演示 游戏互动 1游戏互动 2 板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学生观察分析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方向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对象 的拖放通过观察,在给定能量传输对象的条件下,学生动手完成能量传输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 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 . 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 .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大第气对一太节阳辐射的冷削热弱作不用均引起大气运动(第 2 课时)教材分析: 太阳辐射太阳地面地面辐射大气逆辐第射2大气页大气辐射宇宙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水平运动是整个第一节原理推导的终点,也是学生主要能力运用点——在等压线图 上判断某地风向和风力。
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分析重结论,不重过程,只需让学生知道影响大 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名称与作用效果,不必对力的合成过程作分析通过对三个力作用效 果的理解,运用“切—垂—偏—延”方法,画出某地风向,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比较两地风 力大小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一节课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 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 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重难点分析:重点:说出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结合等压线疏密程 度判断两地风力大小这是第一节的原理推导的终点和主要能力运用点所在难点:在等压线图上画出某地的风向这是因为学生不能立刻把对三个力的认识转变成“切 —垂—偏—延”的操作方法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 具体影响2.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对大气水平运动的理解要建立在运用原理示意图的逻辑推导上,本节课依然强调培养学生逻 辑思维能力,并强调把原理同具体地理现象结合起来,在实际中增进认识,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 学可的实用性学情分析:这节课涉及到相关力学知识,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对此我们要做相应处理地转偏向力的知 识已经在在第一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补充讲授力的合成知识,学生要到高一第二学 期才能接触,所以对大气水平运动可不讲三力合成的过程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遵循由问题探究→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 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区【导入新课】: 通过课后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本节课课前收集有关大气现象的相关材 课前准备,师生分享, 料,做好课前准备,分组进行活动,分亨交流创设情境,活动引入 【活动】①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此时户外的天气情况?② 你能够说出几个有带风字的成语吗?③ 你们组找到了哪些有关于大气现象的材料?(图片、视频、文字 第 3 页等)④师生分亨:教师拿出自己收集的材料与学生一起分享◆有关于天气状况的诗词:夜雨寄北 ——李商隐;春夜喜雨——杜 甫:凉州词——王之涣◆阅读材料:子午工程【教学预测】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材料的能力,了解身边生活中的地理。
在这 一部分的处理上,因时间关系,可建立共亨文档,以便学生课 后下载,使用设计理念 】让学生全体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通过上台展示,一方面可以 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同时,通 过小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更加集中注意力 进入到课堂内容里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地理知 识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过渡 】原来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存在密切关系的大气中复杂的天气现象— —冷、热、风、云、雨、雪、霜等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结论 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 动实现的新课内容】: 【过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重要能量来源§ 2 -1 冷热不均引起 【活动】阅读《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回答:的大气运动① 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的分布有何特征?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 ② 这种分布状况造成何种结果?因——高低纬间的温度 ③ 为什么赤道地区温度没有持续升高,极地地区温度也没有持续下差异降?这与刚才所说的大气热量输送是否存在关联?你能得到什 么结论吗?【教学预测】 此时学生对问题②可能难以突破,或回答出地理景观的差异, 及时通过问题③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由果索因,原来这与伴随 大气运动产生的高低纬间的能量交换有关,引出结论。
此时及 时释疑,可加深理解结论 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 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设计理念 】通过这一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论点二、热力环流 【过渡】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1、大气热力环流实验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观察 【知识铺垫】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面冷热不均带来 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空气环流 【活动】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提问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你可 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你能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吗?【设计理念 】课前可安排学生观察开水沸腾、稀饭煮沸时米粒的运动等现象 来加强实验观察的效果师生共同归纳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得 出结论,此过程是为了突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将抽象的大气第 4 页运动变得形象可视,让学生感受到大气及大气运动的真实存在, 并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教学预测】 考虑到课堂密度,如按每一步做完实验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 紧凑性降低,因此,实验所需材料,实验步骤的(1)(2)(3) 应事先准备妥当。
结论 3】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 2、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探索热力环流的模型【提问】①若 A、B、C 三地受热均匀,此时,空气是否发生运动?② 冷热不均对空气垂直方向的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③ A 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④B、C 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 ⑤这样,ABC 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 ⑥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设计理念 】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设置,通过多媒体演示,层层递进,逐步 推理,注意把握好思维的连续性,完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探索, 根据讲解完成热力环流简图教学预测】 同时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解答 学生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①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② 由于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 在低层大气,因此,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 —气压低—气流上升④ 气压的高低都是指在同一高度上相比较而言,在不同高度上 不能比较气压的高低。
⑤ 同河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的道理,空气 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