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科高考分层评分研究黄牧航.docx
8页历史科高考分层评分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牧航—、SOLO分层评分法原理1. 为什么要引入SOLO评分法① 传统的历史试题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② 在传统的评卷手段下,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评价往往是流于形式思维层次评分法在高考历史上多次出现■ 1994年的“墨子题”第一层次: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第二层次: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 当时是进步的第三层次: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 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 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1996年的“美国人施兰评价大生产运动题”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第一层: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第二层: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第三层: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它达到了目标,同 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俭朴的水平而言的■ SOLO分类评价法的意义在于把层次评分的方法理论化和制度化2.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源头——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1) 前运演阶段(4_6岁)(2) 初级具体运演阶段(7_9岁)(3) 中级具体运演阶段(10-12岁)(4) 具体概括运演阶段(13-15岁)(5) 形式运演阶段(16岁以后)3皮亚杰的理论的困境(1)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
2)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4比格斯对皮亚杰理论困境的回应(1) 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 关联的设定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mcture) ”,英文的缩写为HCS"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m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 ”,英文缩写为 SOLO2)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 ①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 支撑的答案② 单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 答案上去③ 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④ 关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⑤ 抽象拓展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 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例1:巨石阵的功能■巨石阵位于英格兰南部一片平坦的田野上如图所示,它由一圈非常较大的石头组 成。
一些巨石已经倒塌,一些则不知所踪我们把建造这些巨石的英国人称为石器 时代的人很久以前,这里有不少的居住点,巨石阵是他们为了信仰或献祭而修建 的神殿其中的一些石头来自附近的山区,而另外一些我们称之为蓝石头的石块, 相信是来自威尔士山脉■请回答:你认为巨石阵是一个要塞而非神殿吗?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前结构的回答■ “是一个神殿,因为人们在里面生活■ “这不可能是个要塞,也不会是神殿,因为这些石头已经倒塌了 单点结构的回答■ “它们都摆成圆形,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神殿■ “这里先前很可能是一个要塞,因为一些巨石已经被击碎了多点结构的回答■ “这应该是一个要塞,因为它看起来非常像在那个年代,人们通常用石头来修建 要塞而且看起来你可以在里面进行防御■ “巨石阵看起来更像一个神殿,因为这种神殿都是设计成圆形的,而且它们大多都 会残破不堪关联结构的回答■ “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神殿,因为它有圆形的结构,一块巨石的顶部还有一块祭坛 石我想这是用来祭祀太阳神的由于没有屋顶,所以太阳光可以直接照进神殿 他们从威尔士搬运来蓝色的石头,可见他们为了信仰付出了大量艰苦的劳动此外, 我们认为不太可能在一个平原的中部建立起一个要塞。
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 “巨石阵是古代众多的遗迹中的一个,对于它的认识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人认为 这是一个要塞,但证据表明它更像是一个神殿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历经三个时期建 造起来的,用于防御的要塞不可能等待这么长的时间圈形的结构以及不远千里从 威尔士运来蓝石头表明巨石阵的建造是为了信仰有人认为这是专门祭祀太阳神的 场所,那是因为每年的特定时间里,太阳光会恰好投射在祭坛石上还有一种理论 认为巨石阵的结构符合占星学的一些原理,其外部的一圈壕沟是用于记录时间的 关于巨石阵,我们拥有很多的解释,但没有人知道真相二、SOLO分层评分法运用举例例2: (06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 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 食品)一一摘自《礼记》[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木夹,其无菜者不用木夹木夹,筷子)一一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7 t一一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 生活的信息。
不得直译或摘抄原文)■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 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 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例3: (2010年高考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 前提”的认识■第一等分)① 观点明确;② 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 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第二等(10—6分)① 观点较明确;② 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 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第三等(5—0分)① 观点不明确;② 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 论述欠充分,表达清晰例4: 2007年上海高考题■ 36•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 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 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评分标准: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例5: 2008上海高考37题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 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 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 出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 产、安全,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等。
■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 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 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 还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针对人权宣言 的条文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如何评价“人权宣言”?这 取决于你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 言”肯定了“人”的权利,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 人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 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妇女就认为 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啲权利,这违 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并 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 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 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
例6: (2009年上海历史第37题)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 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 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 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 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 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 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 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 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 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 的特权?(2) 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哪些差异?(3) 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本小题釆用SOLO评分法■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 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