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葬礼_1.docx
40页丧葬礼第一篇:丧葬礼 第三章 丧葬礼 l第一节 丧仪的程式 l人死之后至出殡之前为死者举行的各种仪式统称为“丧仪” l 一、初死 l也叫“初终”按照通常的办丧习俗,在死者病危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为他准备后事后事的第一项是为死者准备寿衣传统的寿衣无论冬夏一律用传统的深色棉装,以免让死者在阴间受冻同时忌用缎料,因为缎子谐“断子”, 用之不吉人们要在死者临终之前,将他从卧室搬至正屋厅堂,停放在木板或门板之上,而不能让死者死在卧室炕上据说让临终者死后背着炕去阴间过于沉重安放好临终者后,即可为其沐浴,更衣 l沐浴的方法 l寿衣的更换 l判断死者是否咽气的方法 l招魂的方法 l哭丧 l安放死者 l古代丧礼中的“饭含”习俗 l 二、告丧与奔丧 l人死之后,要尽快将噩耗公布出去公布的对象一个是亲戚、朋友、同僚、故旧,一个便是孤魂庙、五道庙里的孤魂爷、五道将军或是城隍庙里的城隍这是家人为死者去阴间报到时必须履行的手续 l在报庙的同时,家人还要尽快通知亲戚、同僚及近邻告丧者一般是长子或死者的晚辈重要的需亲自登门报丧,一般僚友则发书讣告,宋以后还有通过放鞭炮等形式向邻里报丧的。
接到报丧后应立即嚎啕大哭,然后询问原委,问毕后再嚎啕大哭,然后启程前往奔丧奔丧的原则是日行夜宿,如果是父母大丧,则必须日夜兼程如遇伤病、临产等原因确不能奔丧者,则应寄物凭吊,居家服丧,以表达对远方亡亲的哀悼之情 l吊唁者通常要带些财物前来助丧,无财物者则帮忙干活,以力助丧死者的子女则分别跪于村头、屋外叩头跪迎为保证哭声不绝,有时还需请乞丐代哭,有钱的人家则请鼓乐班子闹丧 l 三、大殓 l尸体入棺仪式为让生者与死者能见上最后一面,人死后是不能马上入棺的一般要在尸床上停放两天,供亲友吊唁以前大殓之前先进行小敛小殓就是用衣被将死者尸体裹盖起来后因开销大,予以取消 l大殓一般在第三天举行这意味着死者与生者的最后诀别大殓的禁忌很多,从棺内的铺垫、随葬品的放置,一直到尸体的放置都有许多讲究其仪式的每一项,都围绕着死者进入他界后生活是否舒适进行的死者被放置棺内之后,首先要给死者开光开光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开光结束后,便举行盖棺仪式棺盖一定要钉严,俗 信这是防止恶鬼骚扰死者的一道防线 l 四、出殡 l大敛之后,棺木还要停放一段时间才能安葬,停柩待葬的这段时间俗称“殡”。
殡”取“宾客”的意思,所以周人停柩于只供客人用的堂屋的西阶从殡到葬所需时间长短不一,有几个月的,也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但惯常的做法是人死后要在几天内出殡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非议 l将灵柩从殡所运往墓地下葬的仪式俗称“出殡” l按明清旧俗,出殡前,丧家要请阴阳先生将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年几何,殡葬日期等,一并写在一张白纸上,灵柩出城时交官验证,这个仪式叫“开殃榜”出殡的前一天,亲友前来守灵出殡当天的早上,孝子用新笤帚扫去棺木上的浮土,并倾倒在炕席下面,谓之“扫财”随后在棺角处垫一铜币,谓之“掀棺”,接着举行“辞灵礼” l棺柩出堂后放在灵车之上孝子执纸幡在前,诸晚辈及亲朋在后肃立出发前孝子将手中瓦盆用力摔碎(谓之摔丧),众人齐哭,送葬队伍开始出发人们一边唱着挽歌,一边拉着灵车缓缓前行这种送葬的习俗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 l在送葬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路口、关卡、拐弯等处,行进在灵柩前的人们还要不停地抛撒纸钱,目的是买通阴间小鬼,使死者顺利通过为使死者在离开人间的最后一刻还能享受到人间的荣华富贵,富贵人家还常常在路边设祭,不但要为死者大摆宴席,有的还请来戏班,表演乐舞百戏。
l种种仪式过后,浩浩荡荡的出殡队伍终于将灵车拉至墓地,众孝子列队嚎啕大哭,与死者做最后诀别助葬者将棺椁和各种随葬品放入墓穴,封闭墓门,起土堆坟,至此,丧仪宣告结束 第二节 中国丧葬习俗中的传统观念 l 一、宗法伦理观念 l 在丧葬仪式中,宗法伦理观念主要体现在正统的儒家丧葬制度,特别是丧服制度中儒家丧服制度将丧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丧服制度的核心是¡°五服¡±,它规定了丧仪中不同关系者的应着服装和着服期限人们从对方所着服饰,即可知道服丧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可以说丧礼是继婚礼之后的又一次亲族关系的大检阅 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l 二、灵魂不死观念 l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把人分为灵与肉两个层面,并认为两者本为一体,共生共亡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一直把两者分而视之,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它只不过是脱离开人的肉体去别处活动而已所以,人们筑坟时要在坟头留有出口,以供死者灵魂出入活人要为死者的灵魂准备阴间用品,这便是各种各样的陪葬此后,每年的忌日、清明、鬼节、中秋、除夕等特殊时段,还要对死者亡灵的生活给予某些特殊关照,为死者烧纸摆供,给死者留足在阴间的花销。
阴历十月一日天寒前还要为死者送寒衣,使其在阴间免遭风寒 l 三、祭死祝生观念 l在古代,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一直认为人死是可以复生的他们视死如生,把死亡看作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死亡即意味着再生佛教在此基础上,提出“轮回转世”说,将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最早将这一观念付诸实践的是产生于魏晋时期的堪舆家他们深信选择一个好的墓穴,便可以使死者的灵魂轻而易举地获得再生他们提出的堪舆术,实际上便是围绕着灵魂再生这样一个主题展开的因此,能否为死者选到一个满意的墓地——再生的母体,便意味着死者能否获得再生的机会,这对于 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l阴宅选址原则与阳宅差不多,都强调背山依水,藏风聚气,都要求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它们的惟一区别便是表述方式的不同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看,一块墓地更像是一个女人的身体——坟墓后面的“靠山”是女人的躯干,左青龙右白虎这两座护山是女人的双腿,而墓穴处正是女阴的位置人们相信,将亡者葬在这里,亡者的灵魂自然会魂归母体,获得再生 l正因为人死后灵魂可以再生,所以过去人们常称老人的葬礼为“白喜事”,并以生的仪式代替死的祭礼比如土家人跳丧鼓,前半夜是追述死者功德,祭祀死者亡灵,后半夜就变成了娱乐狂欢。
在汉族民间祭仪中,丧家也有请来杂耍班子表演幽默杂耍,以博哄堂大笑的情况有的地方父母死后则由女儿出钱请乐户表演 l 四、祥瑞避邪观念 l在葬具、墓室装饰及随葬品中,多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和麒麟、狮子、龙、凤等吉祥图案,此外,墓室的四壁及天井上还常绘有一幅幅墓主人的升天图,以表达人们对墓主人升入极乐天界的渴望此外,还有一些用来吓退墓主仇人、野鬼与恶兽的避邪之物在战国至西汉的巴蜀墓葬中,常发现有许多被称为“巴蜀符号”的铜印,往往一墓之中出土数枚至十余枚,据说这些印的作用便是为墓主避邪 l在中原,也曾流行过随葬避邪印的习俗,如“黄神越章”、“黄神越章天地神之印”、“天地杀鬼之印”等黄越是道教传说中的天帝使者,常派往联系、监督冥府、冥吏,随葬的这类印章,就是用来防范冥吏野鬼骚扰的,这里确实有点儿拉大旗作虎皮的味道 l西晋时期,人们开始用镇墓兽和武士俑一道担任镇墓避邪任务在北方,北魏时用二只镇兽伏于墓门两侧,北魏后期镇墓兽的造型多改为蹲坐,武士俑也被保持了下来 l 五、葬先荫后观念 l在中国历史上,有关葬先荫后的传说很多,这使得许多后人因过于看中阴宅风水,贪求吉地而数十年不葬其亲,甚至为争吉地械斗致死。
作为帝王更是要寻个万年吉壤,以保子孙万代的基业前蜀皇帝王建、朱元璋葬父) l这类传说在华中、华南、华北、东北等地都有流传流传最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风水说的发源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此外,在华人较为集中的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也多有流传 l 六、魂归故里观念 l俗话说:“狐死首丘,落叶归根”在许多民族中,人们都相信人死后并不是上天国或是下地狱,而是千里迢迢回到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一观念,首先表现在墓口的朝向上如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贵州赫章可乐的39座甲类墓) l魂归故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在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彝族,先人离世,首先要请毕摩唱《指路经》,唱《指路经》的真正动机,便是为死者一站一站地指明回归故里的路径,使他们能沿着祖先迁来时的路径,回到祖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与已故祖先团聚 第三节 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中国葬俗 一、土葬 l土葬是我国古代比较通行的葬式汉民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他们认为土地是万物之母,生命之本人死后只有回归母体,才能使灵魂得以再生,因此普遍流行土葬另外,匈奴、突厥、苗等民族也普遍流行土葬。
l土葬主要由坟、墓两部分组成坟”是指墓上的封土,也称“冢”;“墓”是指地下的坑,又称“茔”在中原,早期的墓上是无封土堆的,如殷人、西周人都“墓而不坟”,“不封不树”这种葬俗类似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马踏墓而南方一些地区则是有坟无墓,将死人放在平地上,然后覆以黄土这种葬式的出现很可能与南方雨量充沛,地下常有积水的自然环境有关 l春秋末期,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原将南方起坟与北方挖墓的传统结合起来,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坟墓这样既便于后人祭祀,又可防止后葬者掘坏前墓而坟的高度,也逐渐成为身份等级的标志自唐至清的各朝典章,对官员及庶民墓地的大小与坟丘的高低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后世帝王坟之所以被称为“陵墓”,显然与它高大如陵的气势有关帝王的陵寝往往要倾其国力,使墓体雄伟,并附有墓碑、石人、石兽、华表等建筑,而下层人民则往往较简 l苗族中有的采取多次“复葬”办法,即土葬棺木腐烂后再备新棺装骨复葬,俗称“翻尸”,直到捡不出尸骨为上瑶族中也有三年内举行复葬的习俗回族至今仍沿用土葬 二、火葬 l火葬是最古老,也是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葬俗之一我国的火葬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l第一阶段:最初的火葬习俗主要盛行于西北诸游牧民族中 l第二阶段:东汉后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中的火葬习俗也一并传入我国从有关资料上看,我国佛教徒的火葬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宋、元时期得到普及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藏族信众 也普遍使用火葬 l第三阶段:汉族一般百姓使用火葬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火葬的盛行往往与家境贫寒,无钱无地安葬有关此外,由于战亡属横死范畴,故战场上往往也多用火葬宋朝时,汉族火葬受到儒教伦理的干扰,宋太祖赵匡胤严令禁止火葬明清时,朝廷也曾明令禁止火葬,对违反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对无地之人,可安排在义冢中,因为明以后法律森严,火葬转衰,只限对凶死、夭折者实行火葬今天的火葬是从历史上的火葬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水葬 l水葬即将死者投入水中任其沉浮漂流的一种葬式康藏古俗中多有水葬一般程序是先由喇嘛为死者诵经,然后将死者投入河中出于传统的投胎转生观念,水葬多裸尸、屈膝,蜷身于木匣内作胎儿状至急流处,木匣会自然被激流击碎,沉尸入江有的则捆尸作胎儿状,装入背兜或木匣中,然后投尸江中有的则碎尸入江,现在婴儿死了也常采用水葬法 水葬法主要流行于我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族中。
奉行此式的民族,大都生活在深谷大河之畔,以水为生以鱼为食他们视江河为生命的源泉与归宿,并往往流传着与水神有关的美丽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