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歼-9的成败得失和意义.doc

18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82057762
  • 上传时间:2022-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3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歼-9的成败得失和意义中国战斗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代产品的发展道路,从引进仿 制到现在的独立研制的进步过程中,既有广为人知的歼・7、歼・8和 歼也有因为各种因素失败的型号,成都飞机设计所研制的歼・9 在下马型号中显得最为特殊歼-9的下马不但使历时近20年的努 力归于终结,而且在歼・9和与其配套的WS-6在下马后始终存在各 种争议中国战斗机科研系统在通过引进苏联技术和成品奠定基础后, 于50年代后期开始首次独立研制飞机的努力,相对技术难度较小的 初教七和歼教「先后取得了成功,强・5初期方案也取得了比较好的 技术收益,但在战斗机研制上进行的东风107/113则遭到了全面失 败东风”双下马的影响是中国独立研制战斗机的首次挫折,航空 科研系统随后开始认真仿制米格-19 (歼七)和新引进的米格(歼-7) o歼七/7的仿制在60年代初期先后取得了成功苏联在中苏关系开始紧张后向中国转让米格的生产技术,主 要冃的是提高中国战斗机的装备技术水平以对抗美国的压力,提高 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有无法调和矛盾的中国的军事实力,利用中国 的军事力量在亚洲分担美国与其盟友对苏联的军事压力苏联向中 国输出米格3和配套AA-2导弹有很强的政治和军事目的,为 了在提高中国空军装备的同时不会影响到苏联空军的装备优势,提 供给中国的是米格早期装备的F-13型(可以挂载AA-2导弹的 早期作战型),苏联空军主要装备和出口的则是改进后的“大脑袋” 米格・2仁苏联认为早期型米格・21 3并不是值得广泛装备的好产 品,但这种飞机却成为中国第二代战斗机发展时唯一有价值的参考 标准。

      空军和设计单位刚刚开始仿制米格时就发现了米格存在 的问题,主要是按苏联前线战斗机标准设计的早期型米格-21F-13, 因为设计过早导致飞机在技术的还存在很多技术缺陷,米格设计局 很快就按照使用经验对米格-21进行了改进,而向中国提供的米格- 21则是改进前的产品中国空军在接触到米格后很快对相关问 题提出了意见,航空科研单位根据空军的需要和国外装备技术的发 展,按照60年代国防科研条件和航空兵对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的需 求,开始利用国内技术发展具备较强战斗力的换代型全天候战斗 机沈阳飞机设计所在歼・7仿制取得阶段性成功后开始考虑新机的 研制,冃标是彻底改进歼-7的不足和对抗国外最新机型,歼・8和歼・ 9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始了项目的预研准备工作歼-9与歼・8的功能与定位歼七和歼・9是中国第二次独立研制先进战斗机的棊础目标,但 与研制东风107/113时盲目提出高指标和多头攀比不同,歼・8/9最 初是作为一个型号新机任务提出的不同技术方案沈阳飞机厂设计 所在1964年10月根据6院装备发展计划,同时提出了两种先进战 斗机的发展方案,其中参考米格技术并采用双发机头进气的型 号为歼-8,采用机头进气和单台大推力涡扇动力的就是歼-9。

      歼七的提出主要是根据国内航空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困 难,利用米格②仿制中取得的经验和成品作为基础,在比较稳妥 可靠的基础上研制技术难度较低的全天候超音速战斗机歼・9则是 在参考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国内科研的成果(事实上是预期成 果),采用全新(主要参考东风113的设计经验)气动和结构设计 与新研制的动力和武器系统,瞄准国外先进战斗机型号发展的高性 能全天候战斗机歼七和歼・9有着基木相同的预定作战冃标和战术 性能指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F・4“鬼怪"II是歼・8和歼・9共同的目 标,但歼-8在设计性能要求上希望取得的目标是具备对抗的能力, 而歼・9则应用了很多先进的新技术以求获得压制性的优势歼・8/9 在技术水平上因不同性能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虽然歼-9在技术 性能和设计标准上远比歼・8要先进,但经受了东风"3失败教训的 沈阳所(当时还属于厂属设计室)清楚的认识到了困难,在项口研 制过程中选择了从易到难分阶段发展的方式技术难度较小的歼・8 按稳妥可靠和锻炼队伍的要求开始研制,同时将歼・9作为抢占技术 先进性的方案同步开始研制,歼・8项冃在研制中主要用来发挥技术 积累和过渡左右,歼・9则要踩着歼七的肩膀站上更高的高度。

      歼・8过渡性的指标是按照空军前线战斗机的标准开始研制,在 装备上是用来配合歼・7作战的全天候战斗机,主要填补歼・7替代歼・ 5/6后存在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战斗力缺陷,以当时美国空军战术飞机 为目标并压倒苏联空军米格-21的改进型歼-8在设计时以美国的F・4“鬼怪”ll、F-104/105为作战目标,高 度和速度性能具备拦截B-58的能力,计划装备火控雷达和PL-4导 弹后具备全天候迎头拦射能力歼-8是在米格-21基础上进行大幅 度改进的方案,重点解决米格歼・7火力弱、设备差、腿短和飞 行性能不足的问题,飞机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则尽可能的参考米格- 21的成熟技术歼・8在设计上基本沿用了米格的气动布局和适 度改进的动力与成品,放人机体和改成双发提高了飞机的动力性能 和载荷航程,加大的机头可以安装天线口径较大的204雷达与PL-4 配合,在综合战斗力和全天候性能方面可以超过米格的任何改 进型歼£是具备更好飞行性能和全天候迎头拦截能力的冃标机歼・ 9最初确定的对抗目标与歼・8基本相同,但要求歼・9具备比歼・8更 好的高空高速飞行性能和更完善的雷达火控系统,能够执行全天候 全空域迎头拦截高速目标的防空作战任务。

      歼・8/9最初的方案要求 都是升限20千米,最人飞行速度M2.2,基本重量10吨和航程 1600千米,区别只是歼・8利用了米格的气动和结构设计而歼・9 更多的采用新设计歼-9虽然在气动和动力上应用了比较多的先进 技术,但最初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案与东风113述有一定的继承 性,只是将东风门3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重新确定的更加合理理论 上歼・9的难度和技术跨度相比歼・8并不算明显,这也是当初决策时 确定同时上马歼七和歼・9的主要因索飞机和成品研制对项冃进度的影响新机项目在1964年的预期计划中的时间要求比较乐观按照当 时的估计,歼・8用2〜3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设计和试飞工作,1970 年前后歼・8就能够形成初步作战能力,歼・9研制所需要的周期虽然 要比歼・8长,但在确定方案后同样也要求在1~2年就实现首飞现 在看來这样的进度要求即使是设计教练机都显得紧张,但在只有引 进仿制经验和苏联几年一个新型号的榜样促进下,歼-8/9预计的研 制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为主观决策的结果歼・8的研制进度虽然受到国内科研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但 到1969年首飞时仍然实现了基本的设计目标,但在之后的试飞中 出现了大量没有预料到的技术和设计问题,振动、动力、控制和成 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飞机的试飞进度,直到1979年实现设计定型 时仍然没有完全达到最初的目标。

      降低了成品性能指标的歼-8实际 研制进度比计划晚了丁年,刚刚具备装备标准的歼・8在技术上同比 已经落后了二代,不但在昼间型设计定型后还要补充研制全天候 型,而且没有装备就过时的歼-8还被迫在1980年前后进行人改 歼・9相比歼・8的困难并不仅仅出现在飞机本身的气动和结构设计 上,为与歼・9项口配套还进行了 WS七和205雷达的研制工作,这 些基础更薄弱的配套项冃的研制比机体的研制更加困难依靠主机 项目带动配套项目是当时国内航空型号科研的基本方式,这种缺乏 预研和技术准备的大项目不可能实现理想化的同时成功,结果就是 国内军机研制中经常出现发动机和雷达拖型号后腿的情况歼七在 研制过程中就出现了发动机和雷达不机体慢的问题,雷达缺装迫使 按全天候要求发展的歼・8成了昼间型,成品研制的问题对全部新研 的歼・9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配套的发动机和雷达甚至在歼・9计划 中都没有可行的时间表技术指标频繁变化和任务转移造成的影响歼・9研制过程• I •的遭遇相比歼七更加复杂和波折,相比困扰在 技术问题上的歼七而言,歼・9的绝人部分研制时间是在不断的设计 变动过程中度过,儿次指标的调整和研制单位的转移干扰了设计T 作的进行,研制中近十年时间都纠结在“变化-改进-变化-改进-再变 化■再改进”的过程中,到歼・8首飞上天时歼-9甚至还没有确定最终 的性能指标要求。

      歼-9的技术指标在1965年出现了一次大的变化上级单位要求 沈阳所在单发先进战斗机的方案基础上,论证飞行速度M23的前 线战斗机和M2.5的防空战斗机这两种方案沈阳所在1965年根据 4种翼面布局方案和与空军协调的结杲,向上级单位报告了歼・9新 要求的修改技术指标方案歼-9新方案确定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作战 冃标,飞行速度和高度分别提高到M2.4和20-21千米,最大航程 和作战半径更是大幅提高到3000和600千米这个时候歼・9的性 能指标己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规划,也超过了当时国内航空科研能 力和成品、设备的基础条件,原本在东风113±已经出现的各种问 题再次出现在歼・9项口中歼-9在1964年选择的最终方案是两侧进气的三角翼常规布局, 类似米格的常规布局技术难度相对不算人,沈阳所在仿制歼・7 和研制歼七中可以对相关技术进行检验,但在1966-1967年的风洞 试验中发现该方案飞行性能不佳,又再次将飞机布局改为类似“幻 影"III和F-106的无尾三角翼布局无尾三角翼布局的歼-9在国内根 本没有可供参考的技术条件,有限的试验手段无法完成这样复杂的 型号设计,因此在气动布局确定后长期无法取得有价值的技术进 展。

      歼-9项目在1969年又恢复为技术难度较小的常规布局方案, 并计划在1971年完成飞机样机的制造和首飞工作,但在1969年底 为了保证沈阳所集中力量完成歼七的研制工作,同时也为了带动新 单位尽快提高飞机设计能力,歼-9的研制计划在1970年转交给新 组建的成都飞机设计所沈阳所在1970年抽出300余人定点支援新组建的成都所,空军 也在歼-9设计单位转移后提出了新的性能需求新方案中要求歼-9 的飞行性能要好,基本重量13吨,飞行高度和速度要达到25千米 和M2.5,飞机作战半径要达到900-1000千米,机动过载值为 8Go歼・9的这个的技术指标己经超过当时国外己经装备的最先进战 斗机,但在这个高指标提出仅仅半年Z后,空军乂提出了 M2.6和26千米的双26性能要求新的双26虽然相比之前的双25仅提高 了 M0.1和1千米,但设计上需要克服的技术难度却有了成倍的增 加,无尾三角翼的方案也无法满足这个新指标的要求成都所按照新指标的要求选择了带前翼的鸭式布局方案,但设 计过程中清楚的表现出不但飞机本身的结构难以满足需要,动力装 置也无法保证双26性能指标的最基本的要求设计单位上报要求将 飞机性能指标降低到飞行高度23千米、速度M2.4~2・5,作战半径 600千米,航程2000千米的这个标准。

      调整后的歼・9方案在技术 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其难度仍然远远的超过了国内航空技术的条 件,虽然国家确定了歼・9要在1980年首飞的冃标,但成都所在 1978年开始就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仿制米格MF的歼-7III项口中, 久拖不决的歼・9最终在1980年航空型号调整过程中被确定终止歼・9发展过程中的要求变动和需求影响歼・9是中国独立发展现代化战斗机的一个阶段性冃标,相比之 前失败的东风107/113的高指标,歼・9早期的设计指标和战术技术 要求相对比较成熟稳妥,在弥补歼-7弱点的歼・8基础上强化了拦截 作战能力,拥有相比歼・8性能更完善的雷达火控和导弹武器系统四川的战斗机科研生产系统是航空大三线建设的重要部分,成 都飞机制造厂建立后的主要丁作是对歼・7进行完善,争取尽快打通 由沈阳飞机制造厂转移的歼・7生产线,实现战斗机基本装备由歼・6 到歼・7的更新成都飞机设计所从沈阳所分离后也带走了歼・9项 口,但在脱离了技术实力和基础条件较好的沈阳所之后,成都所拿 到的歼・9项目仍然是个没有完成设计顶案的初期状态标准歼-9在研制过程中几次调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