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屈原教育思想评述.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58474924
  • 上传时间:2021-01-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3.61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屈原教育思想评述 屈原教育思想评述     陈秋琴 (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扬州225002)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教育家屈原的教育思想在先秦诸家教育思想中很有特色,热爱祖国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培养优秀的品德是其长育的目标和内容,这种品德包含判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崇尚内美的情操、对自然社会的探索以及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而诗乐融合是其教学形式的方法楚地独特的文化也造成了屈原教育思想的特点,即突出的忠君思想、教育的贵族色彩和传授知识的地方特征 关键词 屈原,教育思想,忠君爱国,贵族色彩,地方特征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一章中列出重要的教育家五名,分别是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和屈原,将屈原列为重要的教育家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长期以来对屈原的教育思想研究甚少有感于此,本文试图对屈原的教育思想作一探讨,以求教于研究中国教育史的同志 屈原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屈原列传》和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王逸说:“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土可知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一职,三闾大夫是掌管楚贵族谱系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离骚》中的一段话正是屈原任三闾大夫一职的自我写照: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大亦何伤兮,哀众苦之芜秽这一段话以香草比喻贤才,说自己曾经辛辛苦苦地对弟子进行教育,精心培养了各种贤能的人材,本来希望它们一一长大成材(等到它们枝叶茂盛的时候就去收获),然而它们却变质腐化,屈原十分悲伤,喟然叹息:“群贤萎绝尚不可悲,可哀的倒是他们的变节屈原教育学生很重视修养和节操我们认为屈原在“滋兰”“树蕙”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有一整套的教育思想,这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所幸的是屈原留下了一大批作品,成为我们探讨其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为了更好地把握屈原的教育思想体系,这里先将屈原生活的时代和特定的楚地文化与屈原教育思想有关的两个问题作一简单分析第一,长期以来楚人也不断向北人学习,《孟子滕文公上》说“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学于中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以至于“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至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已有相当程度的交流融合。

      但总体上说,楚地开化较迟,被中原人称为“荆蛮”、“南蛮”,甚至自称“蛮夷”(《史记楚世家》载,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尽管楚人不断向北扩张自己的势力,“汉阳诸姬,楚实尽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左传定公四年》),但在文化上并没有充分吸收中原文化,屈原虽然在战国后期,但没有什么资料能说明他参加了 ___因此,这一点限制了屈原教育思想的开放性第二,楚地有自我的文化传统,促成了屈原特定的爱国思想的形成楚国在南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原的轻视,从《孟子》的记载中就可以感受到,孟子主张要用中原文化改造楚文化,所谓“用夏变夷”,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起人产生一种维护民族自尊和维护旧有文化的心理,如钟仪成了晋军的俘虏,但“乐操土风(即楚地音乐),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在这种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屈原,他的教育思想是立足于本土而旨在楚国的强盛和延续的那么,屈原的教育思想包涵着哪些内容呢?屈原出生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从现有资料看,屈原学识渊博,才毕横溢,精通楚国音乐,有杰出的诗歌创作才能同时,他还有政治才能,善于应对屈原的教育思想主要在于道德教育,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屈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一、热爱自己的祖国:教育思想的基础   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政治家、诗人和教育家,他不仅有着充沛的爱国感情,同时还有着进步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他一生竭忠尽智,辅佐楚王,希望楚国的强盛和振兴应该看到,屈原的爱国思想教育,总是和忠君连在一起,在屈原心目中,君国一体,密不可分,忠君与爱国二而为一他在《离骚》中反复陈述这一观点他首先说明他和楚王同宗的关系,理应为楚王效力:岂余射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然而君主昏庸,他遭到小人的嫉妒,被君王疏远我们看到:在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天下争相招引人才,有才华者不问国家、君主是谁,谁用他,他就效力于谁,朝秦而暮楚,楚材为晋用,象屈原也可以用他的才识服务于其它国家,但他深深地眷恋自己的祖国,“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洪兴祖《楚辞补注离骚序论》)因此地形象地记录下将远走高飞时的心情: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了楚国的强大,他不断用“美政”理想教育学生,政治上要求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社会混乱在于小人不守法度:“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密以为度因之要“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下引《离骚》文不再出注)。

      他赞扬明主贤臣的遇合:傅说手持木杵在闪岩旁劳作,武丁用他为相而信任不疑,吕望曾是操刀的屠夫,受文王思遇举他为太师;宁戚放牧唱歌,齐桓公重用他为辅佐之臣君臣志同道合就可以实现爱国兴国的理想执著的爱国精神是屈原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贯彻于教学始终的,所以他在《桔颂》中一再赞颂桔树“深固难徙更壹志”的坚定不移的崇高品德 二.培养优秀的品德:教育目标和内容   1.判别善恶美丑屈原教育思想中很明确的一点就是善恶清楚,爱憎分明,不同品质的东西不好作调和他常常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性比如他常用香草来比喻君子及其优秀的品德,而用恶草来比喻小人及其卑劣的人品、奸邪的丑行如他用衣裳佩戴的美好说明个人的.喜好,而衣物佩饰多是由香草做成的这类香草很多,如江离、辟芷、秋兰,秋菊、薛荔、芰荷、芙蓉等;而恶草则有茅、萧艾、、等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解释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怨禽臭物,以比谗佞屈原相信美丑善恶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后果,在《离骚》中用对比的手法予以说明,“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歌颂了尧舜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能在大道上畅通无阻,指出象桀纣那样狂悖不羁,贪走便路捷径必然会寸步难行。

      尽管屈原知道社会昏暗,往往丑恶者能轻云直上,而美善者则受到猜忌和打击,这种现象屈原借他人之口作了表述,“直以亡身”,“世并举而好朋”,但屈原痴心不改,疾恶扬善,“苟余情其信芳”,所以屈原教育学生很注意培养他们判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并要求他们能和老师一样保持高尚的节操和美好的品质屈原在《离骚》中抒写了对美善的执著追求和对恶丑的无情鞭挞,其高洁的人格,可与日月争辉    2.加强自我修养屈原一再表明自己不仅有美好的外在形式,还有很好的个人修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就是自我修养的体现这种修养要能保持,就不能受到外部条件 ___,“不吾知其亦已矣,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对自己培养教育的人材也曾充满过希望,但由于他们变质了,使屈原非常失望,“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原因何在?岂其有他故也,莫好修之害也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就是说,学生变质腐化缘于不喜好修养、随波逐流屈原认为只有以前贤为榜样,才会不被世俗所同化为了保持高洁,他“制芰荷以为衣兮,某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真正完成自己的道德修养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要及时行修屈原一生担心的事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担心时间易逝、人生易老,完成修养不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3.对社会人生和自然宇宙的探索作为一个担任过贵族教育的教育家,屈原是胜任的他在当时的楚国以“博闻强志”而著称他对历史和现实均有深入的研究,针对当时楚国的实际,他提出举贤授能的主张,希望能修明法度,实现“美政”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屈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天问》是其探索精神的重要体现,它是一篇奇文,屈原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包括了天地山川、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天命人事、现实生活等各个方面,如开篇即问“遂方之初,谁传道之”?接着对天地开辟、宇宙生成、山川地理、日月星辰等一系列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和思考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一般认为屈原《天问》写于他被放逐之时,据说他见到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神灵,古圣贤怪物行事,呵而问之。

      这个说法因为出自王逸,也是最古的说法而被人们采用, ___没有道理但屈原对历史自然知识的掌握并不始于放逐之时,《天问》的出现是其长期对某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从如此多的问题和所包涵的若干方面来综合考察,我以为屈原在从事教育贵族时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并用设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上至宇宙现象下至现实人生进行思索在放逐之时因观楚先王祠堂的触发才有对以往的思考的想法,并记录下来,这和孟子一生奔波到处游说而四处碰壁,最后退而与他的弟子讨论著述有相近似的地方如果这样理解合乎情理的话,那么可以看到屈原教育思想中启发式教学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甚至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屈原在教育贵族子弟时已编有一部包含若干问题的教科书,而在放逐途中给以而成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天问》    4.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屈原一生不懈追求真理,在真理的持有和个人的生存二者之间,他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此当他知道自己花费大量心血培养的学生,不守节操,放弃美好的东西,随世俗沉浮以后,心中非常悲痛,他认为有如香草一样,虽然免不了要萎绝凋谢,这有什么关系呢,令人伤心的是变质变味和丑恶同化,变得芜秽不堪(“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追求真理,应该矢志不渝年青的学子性格具有可塑性老师要向他们及时灌输积极的思想,不要让年青的学子先受到消极因素的诱导,这有如百草,初其时杜鹃鸣叫以后,花儿就要凋谢(“及年岁之末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他写下《桔颂》既勉励自己更在教育他的学生: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今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蕴宜修,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有其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屈原的这首诗公认为是他早年的作品,大概写在任三闾大夫之时诗以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桔树斑烂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全诗亦充满了对学子的爱护和勉励之情教育学生不要以为年青而忽略自己,桔树虽然幼小,但蕴含美质,这里“幼志”、“年少”无不关合着两个事物:桔树和学子《桔颂》应该是屈原用来教育学生的教材更为可贵的是,他不光是要学生为了坚持真理,保持节操,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且也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最后他沉江而死,将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理论化为实践。

      三.诗乐融合:    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屈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有大量诗歌作品他也是一个音乐家,曾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并吸收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写作了《九歌》(《九歌》写作时间从王夫之和郭沫若说,为早期作品)因此在屈原的教学方法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诗乐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授楚国历史知识、民俗知识、自然知识和道德教育屈原时代书写工具缺乏(简策书写携带皆不便,马王堆出土战国的帛书,说明当时有用帛书写的,但帛又因其贵重而不能普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