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78载爱情路.doc
11页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 78 载爱情路王淦昌(1907―1998),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 中国核武器之父 ”在长达 70 年的科研生涯中,他 奋力攀登,取得了多项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1999 年 9 月 18 日,在新中国成立 50 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研制“两弹一星 ”做出突出贡献的 23 名科技专家,并授予或追授他们“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王淦昌荣列其中在事业上,王淦昌无疑是一个成功者,成就辉煌,声名显赫,可很少有人知道他身后那位伟大的女性――他的妻子吴月琴,以及他们共同走过的风雨人生路 王淦昌懵懂依“父母之命” ,却不敢掀起新娘的红盖头 1907 年 5 月 28 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支塘镇枫塘湾父亲王以仁自幼学医,深得医道,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名中医王淦昌 4 岁时,父亲突然英年早逝,把一个家族的重担扔给了两个已经成年、在常熟县里谋生的哥哥他 13 岁那年,母亲由于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一病不起,也撒手人寰父母去世后,王淦昌的外婆来到邻村一个大户人家――老中医世家的吴家,替王淦昌提迎娶的事情。
原来,吴家与王家是世交,在王淦昌 3 岁的时候,父亲就为他与吴家大他 3 岁的女孩月琴订下了娃娃亲此时,吴月琴 16岁,按照当时的习俗,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女孩上过私塾,知书达理,与王淦昌可以说门当户对尽管王家父母双亡,但是崇尚礼义、诚信的吴家毫不犹豫地兑现了当年的诺言孝顺单纯的王淦昌不敢有所违抗,懵懵懂懂地依了外婆 1920 年夏天,一队送亲的队伍踏着乡间石板小路朝小镇上王氏老屋缓缓走来13 岁的王淦昌胸前挂着一朵红绸结成的大花,头戴瓜皮小帽,脸上挂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喜悦,一蹦一跳地在大花轿前嬉戏玩耍,一点儿也没有当新郎的老成和庄重 送亲的队伍刚走近王家大门,一串喜庆热闹的鞭炮就“噼噼叭叭” 炸响了头上蒙着 红盖头的新娘吴月琴,颤颤悠悠地挪动着三寸金莲,婀娜多姿地出现在王淦昌面前洞房花烛夜,吴月琴羞涩地等着小丈夫掀开她的红盖头,可王淦昌窘迫得连抬头看新娘一眼的勇气都没有,根本不敢上前掀开红盖头他战战兢兢地坐在床沿上祈盼着早一点儿天亮,后来困得实在挺不住了,便横在床沿上睡着了在未省人间风月之情的少年王淦昌最初的感情世界里,对这位比他大 3 岁的新娘,与其说是将她作为大媳妇,不如说是当作大姐姐来对待的。
吴月琴嫁到王家后,乖巧贤惠,极守妇道,不仅精心细致地料理家务,而且还无微不至地关心丈夫丈夫睡觉前,她端来烧热的洗脚水;丈夫起床后,她端来亲手做的可口早饭;丈夫的衣服她亲手缝制和浆洗,夏有单冬有棉地样样齐全渐渐地,吴月琴用无言的爱、细腻的体贴和温暖融化了丈夫的心,他们日渐情深 还未等王淦昌充分地感受到外婆帮他筑的香巢的暖意时,他就随一位远房亲戚匆匆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客船,考进了素有“南浦东,北南开”之称的上海著名中学――浦东中学王淦昌在小学的时候,就对解趣味数学题着迷在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课程仍然是数学在周培老师的指导下,王淦昌在中学里就学完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微积分 这期间,五四运动之后的“反对包办婚姻”、 “争取婚姻自由”运动使王淦昌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他似乎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不敢在同学面前提及他已娶妻子,也不敢在外婆和妻子面前提及新文化运动,矛盾、困惑一时向他袭来 尽管新思想的风起云涌波及了年仅十七八岁的王淦昌的内心,但他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抱负始终不变经过 4 年苦读后,1925 年,王淦昌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当王淦昌坐着故乡的乌篷船与亲人挥手告别时,站在长堤上的吴月琴在悄悄地抹泪,此时的吴月琴已怀有几个月的身孕,却不忍告诉她的小丈夫,怕他分心耽误学业。
放寒假了,王淦昌一如往常一样回家过年 王淦昌刚进家门,吴月琴就欣喜若狂地抱着刚出世不久的女儿来到王淦昌面前,对他说:“你学问高,就给咱们的孩子取个好名字吧!” “孩子? 谁的孩子啊?” 王淦昌对这个突然到来的惊喜感到不知所措,他还没有做父亲的思想准备他的事业在清华,他的理想在清华,他要和身边的那些有志青年一起,为中华的崛起和腾飞而奋斗早早地结婚生子,背着沉重的生活负担,如何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整个寒假,他都为不能兼顾学业和家庭而烦恼可到开学时,妻子照样为他收拾行装,依然是那句话:“你放心走吧,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在他上大学 4 年期间,妻子先后为他生下 3 个儿女想到默默撑起全家重担的妻子,出国留学的王淦昌感到的只是内疚 大学毕业后,为中国物理学界先驱吴有训教授当助手的王淦昌在导师的鼓励下,未与家人商量,便考取了江苏省赴德国留学的官费研究生可当他回到家乡把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告诉家人并郑重提出决计赴德留学时,家里几乎没有人表示支持和赞同,连一向开明、用自己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资助他念中学、大学,帮助他维持家庭生计的大哥也禁不住摇了摇头:“淦昌啊,你已是 3 个孩子的父亲了,怎么还我行我素啊。
一个家毕竟要靠男人来支撑,你已在清华毕业,完全可以养家糊口了,还留哪门子学呀!” 看着眼前活泼可爱的两个孩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再看看忙里忙外愁肠百结的妻子,王淦昌不由得犹豫动摇了如果自己出国,谁来抚养 3 个孩子?他对得起妻儿吗? 入夜,孩子们已经进入恬静的梦乡昏黄的油灯下,王淦昌倚靠在床上,看着妻子长叹了一声,不由自主地说:“月琴,我仔细地想过,不去留学啦,就守着你们娘儿四个过日子吧 ” 然而,吴月琴却深深读懂了丈夫的心思,深明大义地表白了自己的态度:“不许再说 ‘不去’两个字!我想通了,好男儿志在四方,何况你是做大学问的,而且出国留学机会难得,你要做好自己的选择,我和孩子决不拖你的后腿……淦昌,我只想说一句话,不论你今后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别忘了支塘镇上有你的家,有盼着你早日学成归来的妻儿老小……” 眼见妻子如此理解支持他自己,王淦昌感动了,他走过去深情地紧紧拥抱着妻子,发自肺腑地给妻子以金子般的承诺:“我永远不会忘记!” 1930 年秋天,怀揣一份德国柏林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王淦昌来到了德国柏林大学求学当时的德国,正处于战后发展时期,是现代物理学最活跃的年代,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得到了迅猛发展,是公认的物理学黄金时代。
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海特勒、迈特内、盖革等物理学界的顶尖人物都在这里从事学术研究王淦昌师从被爱因斯坦评价为“天赋高于居里夫人” 的犹太籍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特内这位女教授对这位年轻的东方弟子所显露出来的非凡智慧和才气颇为赏识,遂将王淦昌留在身边做实验助手,时时加以指导和点化在迈特内教授的引领下,王淦昌登上了当时世界物理学的学术高台在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度过的4 年中,王淦昌心无旁骛,刻苦钻研,每天在那里闭门苦读,潜心于课堂和实验室实验室的大门每天晚上 22 点就关闭了,他常常要翻围墙回自己的宿舍4 年后的 1934 年 4 月,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的王淦昌谢绝恩师迈特内女士的极力挽留,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从 1934 年到 1949 年全国解放,王淦昌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讲授物理课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王淦昌一家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 由于抗战中杭州沦陷,浙江大学被迫向大后方转移,最后落足于贵州在贵州省的小山城湄潭,王淦昌和吴月琴又生下了小女儿王遵明由于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吴月琴产后奶水不足,襁褓中的小女儿又干又瘦,几近夭折这时,王淦昌又在颠沛流离中染上了肺结核,校方好几个月发不出薪水,一家 7 口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了吴月琴肩上。
几天之后,吴月琴不知从哪里打听到羊奶能治疗肺结核,便从山民那里买来 3 只奶羊,满山遍野地赶着去放牧远望着妻子在兵荒马乱的抗日年代苦吟一曲凄怆的田园牧歌,一生冷峻治学的大科学家热血沸腾起来傍晚时分,当妻子牵着羊回到家门口时,一直站在门前等着她的王淦昌深情地说:“这些苦活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去干啊,从明天开始,我负责放牧一只奶羊 ” “你?”妻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就是当羊倌 吗?” 王淦昌很干脆地说, “我上课那座寺庙前长满绿绿的青草,明天牵一只羊上去保准吃个饱 ” 从此,每逢上课,王淦昌便一手夹讲义包一手牵羊,沿着弯弯的山道到学校上课一代赫赫有名的核物理学大师,用拿教鞭的手拿起牧羊鞭,听起来似乎有点荒诞,这段艰苦的岁月也给他留下一个“ 牧羊教授” 的美称就是在 这种环境里,王淦昌 时而为生计奔波,时而被战乱所惊扰,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他用超人的智慧和才华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在内的科学家而那段颇富传奇韵味的王淦昌牵着羊儿去教书做实验的故事,便成了广为流传的浙大佳话不仅如此,他们夫妻心相连共患难的这段经历,更让两人永远难忘 王淦昌被派往异国忙于搞科研,爱妻万里情相随,当好贤内助 新中国的诞生,使王淦昌看到了希望之光,再也不会流离失所,再也不会妻离子散。
他有了固定工作和收入,把妻子和儿女接到身边共享天伦之乐正当他安心教学科研准备大展宏图之时,一纸调令,把他调往北京原来,北平和平解放不久,具有战略眼光的新政府就决定成立中科院并开展原子核科学的研究工作建国伊始,人才缺乏,搞原子科学的人在国内屈指可数,王淦昌自然是其中的中坚1950 年 2 月,郭沫若以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名义邀请王淦昌到科学院工作王淦昌只身来到北京,在中科院,他结识了钱三强、严济慈等一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他们一起确定了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放射化学等主要领域的科研方向,为中国的核物理发展奠定了伟大的基础 1956 年秋,王淦昌作为被派往苏联的第一批访问学者,与物理学界的后起之秀周光召、丁大钊等一起前往苏联著名的杜布纳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并担任了这个著名核研究所的副所长他们要利用联合所的先进设备寻找新奇粒子的研究 王淦昌出国后不久,妻子带着孩子突然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到了王淦昌身边照顾他的起居生活王淦昌既意外又惊喜:“月琴,你怎么来了?” 吴月琴以问作答巧妙地说道:“没想到吧?” 原来这是周恩来的贴心安排而更让王淦昌刮目相看的是妻子勇敢出国和日后的不凡“壮举” :一个连汉 字都不会写的中国妇女,竟然来到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这一行动在那尚属封闭的 20 世纪 50 年代需要具有多大的勇气啊!吴月琴来到杜布纳后,一如既往地给予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她勇敢而认真地向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学习俄语,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学起,最后居然可以毫不费力地上街购买物品,回来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 妻子这份特殊的关爱,愈加激发起了王淦昌的创造激情此后仅用了短短 3 年的时间,他和周光召、丁大钊等一批年轻学者一起,使用研究所的高能加速器,于 1959 年 3 月 9 日,发现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反西格马负超子,这是世界范围内实验史上第一次发现荷电反超子1959 年 9 月,王淦昌小组宣布了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这项伟大的发现,使他获得国家颁发的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淦昌神秘“消失”17 年潜心搞“两弹” ,妻子大力支持为夫筑后盾 在功成名就后,王淦昌却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1961年 4 月 1 日,王淦昌接受了研制核武器的任务,从此他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从事这项伟大事业,将他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国防工业,成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拓者为中国的“两弹” ,王淦昌甘当无名英雄 17 年之久 1960 年,正当苏联的《真理报》和权威刊物《自然》杂志隆重庆祝中国科学家取得成功时,一封来自北京的绝密电报传到研究所,通知王淦昌“放弃手中的工作, 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 。
回国后,王淦昌被召进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刘杰的办公室,老朋友钱三强也在那里刘杰和蔼地微笑着,开门见山地说:“毛主席和党中央已经作出决定,我们也要研制原子弹已决定启动中国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