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蝗虫调查规范.doc
18页ICS 65.020 B 16N Y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 578—2007草原蝗虫调查规范Rules for investigating locust and grasshopper in grassland2007—12—18发布 2008—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1、r,I/T 1578--2007刖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E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业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 准起草单位: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负旭疆、张泽华、i苗松、苏红田、张礼生、余鸣、杨爱莲、尹晓飞、张焕强、周俗、熊玲NY/T 1578--2007草原蝗虫调查规范1范围 本标准适用的草原蝗虫主要种类有亚洲小车蝗、白边痂蝗、鼓翅皱膝蝗、宽须蚁蝗、毛足棒角蝗、宽翅曲背蝗、狭翅雏蝗、大垫尖翅蝗、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红胫戟纹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等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蝗虫虫情及蝗区环境情况调查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草原蝗虫的调查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NY/T 1233--2006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草原grassland 本标准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 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3.2草原蝗虫grassland locust and grasshopper在草原上发生、分布的直翅目蝗总科和蚱总科昆虫的总称3 3 防治指标controlling threshold 为蝗虫种群密度值,当蝗虫种群密度达到此值时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危害损失超过经济允许损 失水平3 4宜生区suitable area 适宜于某种草原蝗虫生长发育的区域3.5常发区regular area 蝗虫虫口密度在10年内有3年以上(含3年)达到防治指标,防治后3年~5年仍能达到防治指标 的区域3 6偶发区occasional 9lea 蝗虫虫口密度在10年内有1年~2年达到防治指标的区域。
3 71NY/T 1578 2007 核心区key㈣ 蝗虫集中孳生繁殖的区域3 8 扩散区dispersal area蝗虫因发育、取食、繁殖或环境改变等迁入的区域3.9 为害damage蝗虫种群密度超过防治指标3 10 严重为害serious damage 蝗虫种群密度达到防治指标2倍(含2倍)以上3 11 观测样地sampleing plot 为系统监测蝗虫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学及生态学规律而设立的长期调查的样区,能够代表该地区的 蝗虫发生情况、自然环境条件、草地生产力水平和平均利用水平3 12区域普查regional survey 为了解某一区域蝗虫整体发生情况而沿设定线路进行的多点调查4发生区域划分4.1发生区域的具体划分方法见附录A4 2根据自然地理、蝗虫种群分布特征并结合行政区划等因素划定每种主要蝗虫的宜生区域以蝗虫 历史发生状况为基础划分常发区和偶发区4.3以蝗虫发生和扩散情况,划分核心区与扩散区;根据发生与防治情况标明为害区、严重为害区和历 史防治区5系统调查5 1样地设立 系统调查观测样地应设在蝗虫的常发区,可反映该区域的环境特征和草地平均利用水平,可通过气象台站或自测获得气象数据资料。
观测样地面积不小于100 hm2样地设立时要求填写观测样地登记表,见附录B中表B 13,样地设立后位置不得随意变更,每次调 查时要求填写调查观测样系统地调查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B 145 2抽样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或序贯抽样方法蝗蝻期、成虫期总取样点数不少于9个,样点间直线距离大于100 ITI,每样点3次重复卵期调查不少于5个样点.可不设重复样方;依据产卵地特征选择调查地点, 根据卵块的数量可适当增加取样样点根据害虫种类和观察内容的需要,可采用样方取样法、扫网取样法等进行调查,参见附录c标准调 查工具和标准调查方法5 3卵期调查5.3.1调查方法 春季从土壤解冻时开始在样地内调查蝗卵每间隔5天挖一次卵,共查3次,每次至少挖取5个卵块,检查时需将卵块剖成卵粒蝗虫产卵地的识别参见附录D草原蝗虫产卵地特征NY/T 1578—20075 3 2调查内容5.3.2 1越冬蝗卵死亡率 将卵块进行逐粒观察,挑出死卵,分析死亡原因并计算越冬死亡率,记人蝗卵死亡率调查记载表,见 附录B中表B15 3 2 2越冬蝗卵发育进度 在越冬蝗卵死亡率调查的同时,将得到的卵块放于一容器(底部可漏水)中,覆上细土,埋在样地土层中,深度参照产卵深度,一般5 cm~10 Crll。
每隔2天从中随机取15粒卵,用10%漂白粉溶液浸泡2 min~3 min,待卵壳溶薄后取出,清水洗净,用光源透视检查卵的胚胎发育情况,根据表1蝗卵胚胎发 育进度分期标准表,分出各卵粒的发育期,记人蝗卵胚胎发育进度调查表,见附录c中表C 2表1 蝗卵胚胎发育进度分期标准表发育期形态特征 原头期 胚胎尚未发育,破壳后,用肉眼不易在卵浆中找到胚胎胚转期 胚胎开始发育,破壳后,用肉眼可以看到有一个小芝麻大小的白色胚胎 显节期 胚胎已形成,个体较大,几乎充满整个卵壳、眼点,腹部及足很明显,后两者已分节 胚熟期 胚胎发育完成,体呈红褐色至褐色,待孵化5 4蝗蝻期调查5.4 1出土期 在胚胎发育进度调查的基础上,推算蝗蝻出土期,提前3天~5天到蝗虫产卵集中的避风向阳坡地,每天调查一次,查到第一头蝗蝻出土时,为蝗虫H{土始期5.4.2龄期 自蝗蝻出土始期3天后,进行系统调查至少抽取5个代表性样点,每点扫网调查100网, 总捕获数不应少于100头;每3天调查一次直至羽化盛期结束根据蝗蝻各龄期主要特征,调查统计各龄期数 量和所占百分比,记人蝗蝻龄比调查记载表,见附录c中表C 35.5成虫的调查5.5 1调查时间 自蝗蝻羽化盛期后5天开始,在查龄期的样地进行系统调查。
5 5 2调查方法和内容 成虫每5天调查一次随机网捕成虫100头,检查统计雌雄比及产卵率,记人蝗虫成虫雌雄比及产 卵情况调查记载表,见附录c中表c 4;用样框随机调查9次,数据应记人成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见 附录C中表C 56区域普查6 1确定调查线路 在蝗虫发生地区域划分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线路规划,线路应穿越凋查区内所有主 要的地貌单元和草原类型如生物分布垂直变化明显,按垂直分布方向设置调查线路 每年至少进行4次调查:越冬后卵期、孵化盛期、2龄~3龄蝗蝻盛期、成虫产卵盛期各调查1次每次调查时要求填写区域普查样点记录表,见附录c中表c156 2抽样方法6 2 1样地设置原则 样地应避开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可根据蝗虫种类、种群密度、草原类型变化情况确定抽样区层和样地问距离,样地间距离不大于10 km对于垂直分布型区域.样地随垂直分布带宽度设置,每一垂直3NY/T 1578--2007 分布带可至少视为一个样地每个样地至少调查3个样点,每样点3次重复6 2 2取样数量标准 在调查害虫密度时,每一单独宜生区总的取样数应遵循表2区域普查取样数量表规定的标准表2区域普查取样数量表宜生区面积S 取样数量1舻m2s≤3≥10 3-201366≥606.3卵期调查6.3.1调查方法 在蝗卵孵化前调查1次,可不设样方重复。
一般发生年份只需在上一年残蝗分布区域内调查,在发生严重的年份或成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蝗虫,应扩大调查面积,其目的是预测当年的发生面积和发生 程度蝗虫产卵地的识别方法可参见附录D6 3 2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同5.3的要求,调查数据记人蝗卵死亡率调查记载表,见附录B中表B 1,汇总数据记人 蝗卵发生情况汇总表,见附录B中表B 66 4蝗蝻期调查6.4.1调查时闯 在蝗蝻出土盛期和2龄~3龄期各进行1次调查6.4.2调查内容 按6.2的要求确定取样数量和调查方法,调查蝗蝻发生面积及密度,将调查结果记人蝗蝻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见附录B中表B 7,汇总数据记人蝗蝻发生情况汇总表,见附录B中表B 86.5成虫期调查6.5.1调查时间 在成虫产卵盛期调查一次 6 5 2密度调查 按6.2的要求确定取样数量和调查方法,调查成虫虫口密度,结果记人成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 见附录B中表B 5,汇总数据记入成虫发生情况汇总表,见附录B中表B 96 5.3迁移调查对草原蝗虫发生区进行观察,如发现迁移,结合气象数据严密监视种群的迁移路线和扩散地,记载 迁入地害虫的分布面积及虫口密度,结果记人成虫发生情况汇总表,见附录B中表B 9。
6 6天敌调查6.6 1调查时间 与蝗卵、蝗蛹和成虫调查同时进行6.6.2调查内容 调查记载样点内的天敌种类、数量及蝗虫密度,结果记入蝗虫天敌调查表,见附录B中表B 106.6.3调查方法 每块样地随机选5点卵捕食类和卵寄生类天敌或微生物调查,结合查卵,饲养观察虫体寄生类4NY/T 1578~2007天敌结合成虫密度调查时进行解剖检查;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采用样方调查法,每点查1 m2;两栖 类、爬行类采用目测法调查,每点查10Ill2}鸟类采用目测法调查,每点查1 hm27调查数据汇总根据卵、蝗蝻、成虫期虫情调查数据,填写蝗虫发生情况汇总表,见附录B中表B ll;汇总数据记人 年度草原蝗虫发生情况汇总表,见附录B中表B 12NY/T 1578--2007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草原蝗虫发生区域划分方法A 1划分原则 根据自然气候、地理特点与生态系统特征进行区域划分以同源地貌类型及其所对应的温湿状况、优势生态系统,结合行政区划等因素,进行每种主要蝗虫的区划A 2划分方法 省级及省级以下草原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区划:[作,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统计单位,在l:5 万或l:10万的地形图上勾画不同类型蝗区的范围;每个划定的区域均应填写对应的蝗区概况表,见附 录A中表A.1;每个蝗区均赋予唯一编号,编号由蝗区所在地的6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2位类型编码 +2位顺序编号组成,类型编码见附录A中表A.2。
表A.1蝗区概况表蝗拐点坐标 草原 主要 主要平均 草群 地上草场 载畜 蝗区 蝗区 区 面积、-主要土壤 土壤 地表 水分 利用 利用量类 型 蝗虫 天敌 盖度 高度 生物 地形综台 编号 名称 类 }lⅡ, 北纬 东经 海拔 —— _——植物质地 类型 特征 条件 方式 状况芏盟 m 类 型 种类 种类%量评价口 型位表A.2蝗区类型编码表蝗区类型 类别编码 蝗医类型 类别编码 宜生区YS 常发区 CF 偶发区 OF核心区 HX扩散区 KSA.3蝗区划分资料所包含的内容 制作草原蝗虫发生区域划分的说明资料应包含如下内容6NV/T 15782007A.3.1封面 封面应按照附录A中图A.1的 式样制作图A.1 草原蝗虫发生区划封面示意图 A 3 2基本情况介绍 基本情况介绍应包括地理位置与辖区面积、主要地形单元概况、气候特点、主要土壤类型、植被情况(草原类型、植物种类、覆盖度等)、水系、县级以下行政区划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封面的内容 A 3.3蝗虫发生与防治的历史情况 描述草原蝗虫历史的发生区域、面积和危害情况;描述历史的防治情况,如防治区域、防治时间、防治药品药械种类、防治效果等。
A.3.4蝗虫发生区域划分图 A 3 5蝗区概况表NY/T 1578--2007附录B (规范性附 录) 草原蝗虫调查资料 表册B 1表_|l|}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