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附翻译赏析(可编辑).docx
8页《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附翻译赏析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长安此诗作于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萧萧:随风摇动的样子 太华:指华山 迥:远 河:黄河 帝乡:京城长安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 (1)远处的云*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2分)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二: 1.“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参考*: 1.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2分) 2.(1)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三: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2)颔联中的两个动词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参考*: (1)借景抒情(1分),通过秋日萧条悲凉之景透露出羁旅行役的苦况(1分) (2)“归”字写远处的云*渐渐地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过”字写出稀疏的细雨缓缓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新之感(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此开阔起来(2分) (3)诗人以到“帝乡”和“梦渔樵”相对照,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并非是一个热衷功名之人(2分),写出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态(2分)。
四: 4.中间两联对仗是这首五律的精华之所在请用概括*的语言作简要分析 【解析】中间两联都是写景,首先要分清诗人写的是大景还是小景,再结合这首诗的风格,就能做出完整的回答 【*】景物描写,气象壮阔,雄浑苍茫,笔力雄劲,有高屋建瓴之势;且富有动感,富有变化,富有气势,富有非同寻常的境界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5.诗人以“犹自梦渔樵”作结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一感觉?结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趣? 【解析】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渔樵于*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给人一种意外的感觉京城在望,明日就到,可诗人却不想升迁,反而想到要去过一种“渔樵于*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居生活表现出喜爱自然的志趣 五: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
【2】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项诗句序号选出来,填写在【 】内4分) a.倘忆*边卧,归期愿早知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3】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注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参考*】 【1】b 【2】b d 【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尾联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与故友于他乡相遇,又不得不各自奔波,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5分) 参考* 1.①从修辞上来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归”字写出来“残云”对太华山的依恋(2分);②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山和中条山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静中有动,意趣盎然(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并不感兴趣(2分),时刻惦记着去过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意欲归隐的思想感情(3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赏析: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动人。
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随关城一路远去。
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8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