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厦门市第九次结构沙龙会议纪要.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2010341
  • 上传时间:2018-05-3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75.3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第九次厦门建筑结构工程学术座谈会会议纪要第九次厦门建筑结构工程学术座谈会(结构沙龙 )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主办、厦门华旸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承办会议于2013 年 5月 17 日在华 旸公司二楼大会议室举行市建设与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林树枝博士出席了会议并作关于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的发言座谈会由局副总工、总工办主任何庆丰主持厦门市各施工图审查所主要负责人、部分设计单位的结构总工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对结构设计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各参会的专家在会后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处理办法,可供设计参考现纪要如下:一、地下结构构件迎水面裂缝计算及控制按国家现行规范要求裂缝控制验算的地下结构构件,当采用常水位计算时,地下结构构件迎水面裂缝验算宽度可按0.2mm控制;当采用抗浮水位计算且按规定设计建筑防水时,地下结构构件迎水面的裂缝宽度限值可按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一类环境考虑二、混凝土结构中部分大跨度楼屋面梁采用钢结构梁,楼板采用现浇混凝土板的钢梁抗震等级确定混凝土结构中采用现浇楼板的大跨度屋面钢梁,其抗震等级应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8.1.3条确定,板件宽厚比限值按相应抗震等级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8.3.2确定。

      2 三、门式刚架外围护采用幕墙、不设吊车的刚架柱柱顶水平位移控制门式刚架外围护采用幕墙且不设吊车时,刚架柱柱顶水平位移宜按不大于 H/250 控制四、弹性分析时混凝土楼板钢梁刚度增大系数的取值混凝土楼板钢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宜按《高层建筑钢 - 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第5.2.2条的规定取为1.2 ~1.5 倍,一侧有板取1.2 ,二侧有板取 1.5 五、桩的水平承载力1、采用单桩水平承载力静载试验,可将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结果按群桩效应并考虑承台侧向土(或地下室外墙)的抗力作用,进行群桩桩基水平承载力验算2、对场地表层为淤泥、淤泥质土或可液化砂土层,宜采取换填处理或采用其它措施处理,以提高桩的水平承载力、消除液化或减轻液化程度场地表层为回填土,宜按设计的密实度要求先夯实,设计对场地表层土有换填要求时,应先做换填施工,再进行桩基水平承载力静载试验3、未设地下室的建筑,不宜采用“按总基底水平力由总桩数平均分摊”的算法,尤其是各轴网抗侧刚度差异较大的结构(如:框架-抗震墙结构)不应采用这种算法,如果采用该种算法,应采取能使各轴网的基底水平力有效分摊的措施(如设置配筋地面,设置斜向地梁以使地梁形成水平桁架)。

      同一轴网的柱之间设有拉通地梁时,该轴网各承台桩的水平承载力(与轴线平行方向)可共同承担该轴柱底水平力(合并验算),此时,地梁应考虑传递各柱基底水平力而需要增加配筋4、配筋率小于0.65%的灌注桩且桩顶顶约束为铰接或自由,如果单桩水平承载力Rha采用《桩基规范》 进行估算时, 除了按《桩基规范》公式 5.7.2.1 (强度控制)计算外,尚应按《桩基规范》公式5.7.2.2(位移控制)复核计算,取小值,尤其是较短的桩(桩的换算深度αh3 ≤3.0 )5、单桩、单排桩方向桩顶按铰接或自由,多排桩桩顶可按铰接或固接,一般按铰接,当桩顶需按固接考虑时(见《桩基规范》5.1.3条),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a、 配筋率小于 0.65%的灌注桩,如果仅按《桩基规范》公式 5.7.2.1(强度控制)进行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桩水平承载力应相应按桩顶固接约束考虑,因为,桩顶按固接约束比按铰接、自由约束的计算结果低b、桩顶按固接时,应验算桩顶正截面承载力,采用管桩时,桩与承台连接仅采用桩管填芯连接筋相连,桩顶与承台连接处抗弯能力较差,应加强桩与承台连接措施,否则,桩顶应按铰接设计6、桩基水平承载力计算实质上是桩在竖向荷载(N )、水平力 (V)以及弯矩 (M)共同作用下的桩身结构承载力的计算和桩顶位移控制的验算,比较准确的计算方法是“弹性地基梁法”(《桩基规范》采用m法,具体可按《桩基规范》附录C),但是,该计算方法过于复杂,设计人员难于执行。

      该计算方法与地质条件相关的因素是m值,建议:有条件的话,成立一个课题组,总结本地区的桩水平承载力静载试验结果,反算出几种常见土层的m值,提供设计参考,这样相当一部分的工程可以按照桩基规范做简化计算六、厂房荷载1、工业建筑楼面活载采用等效活荷载时,梁、柱、基础计算的等效活荷载取值可不同于楼板计算的等效活荷载2、由于 PKPM-SATWE柱计算未考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为了弥补该不足,柱、基础计算时,活载取值宜同梁计算的等效活载(即:不再按楼层数折减)次梁(或从属楼板较小的次框架梁)与主梁可根据从属面积大小,取不同的等效活载为了计算方便和偏于安全,主梁、柱、基础等计算的等效活荷载可与次梁取值相同(即:偏大按次梁的等效活载),且主梁、柱、基础、次梁等效荷载不宜小于楼板4 计算的等效荷载0.8 倍3、在抗震计算时,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和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活荷组合值系数不应小于准永久值系数且不应小于0.70 4、满载使用几率较高的建筑(如:仓库类建筑)和楼面活载采用实际使用的荷载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即:折减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和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活荷组合值系数均应取 1.0 。

      七、柱下独立基础抗剪计算问题当地基净反力(基本组合设计值)较大时,宜都进行受剪计算,否则,有可能出现下图不合理的结果:假设地基净反力基本组合设计值为 1000kN/m2,基础砼为C25 图 a:受冲切可满足要求(计算略),B=1500>b+2h0=1400,不需抗剪计算5 图 b:不需进行受冲切要求,B=1500<b+2h0=500+2×550=1600,需抗剪计算柱边截面处,剪力V=1000KN/m2×1.5 ×0.5=750kN 柱边截面处, b0=(1.5 +1)×0.275/0.55=1.25m 柱边截面处受剪承载力:[V]=0.7 βh*ft*b0*h0=0.7 ×1×1.27 ×1.25 ×0.55×1000=611kN <V=750kN ,受剪不满足(差22.7%)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请设计者自行斟酌,最有效且简单的办法:当基底反力较大时,无论B≤b+2h0还是 B>b+2h0宜都进行基础受剪计算八、地下水浮力对群桩承台配筋的影响1、对承台顶面配筋的影响:地下室抗浮桩的拔力不会产生使承台顶面受拉的负弯矩,不需要这方面计算,构造上,承台顶面宜与地下室底板顶面同标高,并将地下室底板板面筋在承台范围拉通。

      2、对承台底面配筋的影响:当地下室采用“柱下独立基础+防水板”或“条形基础 +防水板”时,底板的反向荷载(水反力和底板人防荷载)对于柱下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的底面配筋有增大效应(详见朱炳寅、娄宇、杨琦编著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底板的反向荷载对柱下独立承台底面配筋是否有增大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九、关于地下室地梁计算模型当 地 梁 地 梁 连 接于 多 桩 的 群 桩 承台 时 , 以 四 桩 为 例, 采 用PKPM-SAWE对几种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供参考:1、基本模型:Ⅰ型:以地下室柱为支点(框架柱),计算结果过分偏于保守2、考虑承台对地梁的约束作用:Ⅱ型:以承台平面尺寸模拟为柱(在此称为“大柱”),“大柱”与地梁重叠部分作为地梁的“刚域”,计算结果比Ⅰ型小,但仍偏于安全6 3、减小计算跨度的计算模型:Ⅲ型:以桩为支座(桩作为柱),桩之间设地梁(截面宽度同桩径,截面高度同地梁),计算结果比上述两种计算模型都小,计算模型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如果将在承台内的模拟梁截面宽度加大为2倍桩径,地梁支座弯矩有所加大Ⅳ型:将承台模拟为“大柱”,地梁在“大柱”范围内的梁段设为“刚性梁”(不同于Ⅱ型的“刚域”),计算结果与Ⅲ型相差不大。

      Ⅴ型:将承台模拟为十字剪力墙,计算结果与Ⅳ型接近,与Ⅲ型相差不大参考意见:Ⅰ型过分偏于保守;Ⅱ型偏于安全,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可用;Ⅲ型~Ⅴ型三种模型计算结果相近,配筋最少,采用PKPM-SATWE计算时,由于需要在梁轴网上加“节点”,在板荷载导为梁荷载时, 梁的荷载按均布线荷载处理,而正确的 “导荷”应该按“双向板”导荷,板荷载导为梁荷载应该是“三角形”或“梯形”,按Ⅲ型~Ⅴ型模型计算,梁的弯矩偏小达15~25% ,偏于不安全,不宜采用各模拟计算模型的边角柱(剪力墙)截面的对地梁端跨配筋有较大影响,计算模型的边、角柱截面模拟应根据边角承台的桩数合理确定十、剪力墙开洞的输入方式通常剪力墙根据以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输入方式,目前的计算程序给出的计算结果多数差异很大,难于判定采用何种方式输入比较准确,通常按:(1)连梁跨高比不小于5.0 时按普通梁输入;(2)连梁跨高比不大于2.5 时按墙开洞方式形成;(3)连梁跨高比大于2.5 ,但小于 5.0 时可视工程具体情况灵活处理4)连梁一端与墙相连、一端与柱相连,宜按普通梁输入无论跨高比如何,采用墙开洞方式输入,结构抗侧疑似有偏大,7 位移控制宜从严些,框架- 抗震墙结构的抗倾覆力矩要求宜留有余量,当位移和抗倾覆力矩等控制指标接近临界状况时,应特别注意,必要时,改用“按梁输入”复核计算,如果“按梁输入”的计算结果与控制指标相差太大,宜调整结构布置。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林树枝、何庆丰、李建龙(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 ,李绍祥、郭立(厦门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所),廖良辉、汤德英(厦门华 旸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陈礼建、廖文彬、杨建明(厦门中福元建筑设计研究院) ,谢益人、杨玛莎、陈跃辉 (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朱泰儒(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郑瑞雯(厦门东厦设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黎文(厦门合道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 ,肖祈林 (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林建煌(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郭天祥(厦门新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李良勇(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 ,管辉权(福州市建筑设计院厦门分院),高洁来(天厦建筑设计厦门有限公司),黄秋来(汉嘉设计集团厦门分院) ,陈国春(中元厦门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翁志宏(厦门泛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整理:廖良辉、汤德英2013 年 6 月 25 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