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25《桃花源记》(陶渊明)语文版.doc
4页25、桃花源记(陶渊明)【导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导学诊断】*预习导学(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作者简介:陶渊明:名 ,字 ,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1.根据拼音写汉字huò( )然开朗 yǎn( )然 qiān( )mò( )交通 yì( )太守 落英bīn( )纷 垂tiáo( ) 叹wǎ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 ⑤诣太守 ( ) ⑥处处志之 (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 闻之,欣然规往 渔人甚异之C. 寻向所志 寻病终 D.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③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④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⑤缘溪行 缘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⑦无问津者 津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6.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作者怎样概括桃源人安定富足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疑案例】1.预设问题:①《桃花源记》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②感受: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③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2.同学自学生成的问题——我要提问:(说明:自学生成的问题可先小组合作解决,或小组间协作解决,仍无法解决的再提交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解决。
导练达标】阅读课文,回答文后问题 1.指出课文中至少三个成语①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桃花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惊异的一句是 ,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请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渔人都讲了些什么?为什么桃花源人听了会叹惋?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9.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原因是( )A. 渔人“志”得不准,所以难以寻找B. 让人觉得桃花源似有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C. 照应开头“异”字,进一步渲染了神秘色彩D. 暗示桃花源所处的位置太隐蔽,是难以找到的10.陶渊明生活在一战乱频繁、社会黑暗的时代,他为什么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点睛达标】1.学生代表梳理、归纳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学习收获示例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2.再次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比照是否达成目标3.拓展延伸: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