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版)课堂观察LICC模式.docx
8页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 (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 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教学 (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 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课程性质(C)(1) 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 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课堂文化(C)(1)思考;(2) 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 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 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 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后I、1 说明:★表示学困生;▲表示学优生▲ b 口 A \ ■' 一一S I AX-★▲*1 n A-,.--633★;<is5r▲▲2 I AX斗丨人X5 I Aa/▲★★(3S6T■)★▲:汕2A★亍「、乜它,如勺&瓷〔2百门旺讲台進41迸》记录说明:1. 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
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V”与“X”表示3. 问题难度:丨为了解水平的问题,11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 问题编码:1一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 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 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 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教学 (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 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课程性质(C)(1) 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 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课堂文化(C)(1)思考;(2) 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 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 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后I、1 说明:★表示学困生;▲表示学优生AGn Av'.-8 I AX★▲*丿1 n A-,.--33★:
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V”与“X”表示3. 问题难度:丨为了解水平的问题,11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 问题编码:1一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 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 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 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 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课程性质(C)(1) 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 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课堂文化(C)(1)思考;(2) 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 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 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 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后I、[ 说明:★表示学困生;▲表示学优生g I AX★▲*丿1 n a-v'6S3★▲▲r「T X斗丨A X5 I Aa/ —r▲★★(3S6T★▲:汕2A亠★汀:竄它,如勺二」塁〔举7Ti^X|s1T3)讲台0S4T评》记录说明:1. 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
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V”与“X”表示3. 问题难度:丨为了解水平的问题,11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 问题编码:1一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 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 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 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 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课程性质(C)(1)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 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课堂文化 (C)(1)思考;(2)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 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 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后I、[ 说明:★表示学困生;▲表示学优生g I AX★▲*丿1 n a-v'S3★▲▲「T X斗丨A X5 I Aa/(3S6T▲★★★▲:汕2A★7TifX|s1T) 讲台0S4T评》记录说明:1. 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
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V”与“X”表示3. 问题难度:丨为了解水平的问题,11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 问题编码:1一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 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 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 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教学(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 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课程性质(C)(1) 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 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课堂文化 (C)(1)思考;(2) 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 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 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后I、1 说明:★表示学困生;▲表示学优生▲ b FT A \ ■'p '■Tie 、8 I AX★▲*丿1 n A-,.--33★▲▲--u2 I A X斗丨X X5 I Aa/▲★★(3S6T★▲:汕2A亠★:-:71'; V?老,妇旷丄瓷;単门讦;〔3S1T:;讲台记录说明:1. 回答行为:A为点名回答,B为主动回答,C为主动提问,D为插话。
2. 回答正误:回答正确与错误用“V”与“X”表示3. 问题难度:丨为了解水平的问题,11为理解和运用水平的问题4. 问题编码:1一N为问题链中的问题记录序号5. 理答行为:“T答”为老师直接给出答案,“T追”为追问,“S评”为学生互评6. 候答时间:若候答时间为3秒,则记为“3S”维度视角观察点举例学生学习 (L)(1)准备;(2)倾听;(3)互动;(4)自主;(5)达成如"自主”中的"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 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教学 (I)(1)环节;(2)呈示;(3)对话;(4)指导;(5)机智如“环节"中的“这些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 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课程性质(C)(1) 目标;(2)内容;(3)实施;(4)评价;(5)资源如“目标"中的"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 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课堂文化(C)(1)思考;(2) 民主;(3)创新;(4)关爱;(5)特质如“特质"中的"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 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指导/对 话)? ”观察主题确定后,各位老师相继开发了观察量表W也以授课班级的座位表为基础设计了观察量表,其观察记录如下:后门 说明:★表示学困生;▲表示学忧生A6 n a\ ■■ 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