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doc
4页《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读书报告薛伟 U201216971康徳所著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简称《导论》),一直 以来都被作为其《纯粹现性批判》的“通俗本”虽然在很人程度上这样來理解足没宥问题 的,但是严格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可能《导论》更适合作为“致力干研究形而上学的人进 一步判断其是否适合研究形而上学的一个检验”,因为康德讲述的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科 学的形而上学那么,按照康德的意思来讲,形而上学足如何可能的?科学的形而上学乂是如何可能的? 这份读15报告的FI的也足希望能按照《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梳理出康德论证的过程及结论说 明,1. 导言康徳作此导言就提出了《导论》研究的主要问题,让人们思考“形而上学是不是可能的” 并指出《导论》不过是辅助未来教师“发掘这门科学”康德会提出这一问题,原因是基于 形而上学的现状(人们对之态度的两极化)而凡“人们还不掌扼确实可靠的衡S标准用以区 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M题提出的可能性是“人类理性非常爱好逑设”,这 一工作不过是熏新审视形而上学的地基既然人们怀疑这门科学的实在性,康德认为这门科 学就需耍变革,而变革所沿袭的历史缘起就是休谟。
自形而上学诞生以来,“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打击是致命的”,“但却是光明来临之前的火 星”休谟从形而上学中的因果连接概念出发,质疑理性产生艽的根某休谟认为这一概念 不过是想象力与主观必然性的综合作用而虚构岀的,但他的论敌——苏格兰常识学派哲学家 ——却将这一问题导向于良知,借助良知來批驳休漠显然搞错了问题之所在休谟之于康德 足“打破(其)教条主义的迷梦”,侃康徳比休谟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研究的足來白 纯粹理智概念的完整的形而上学因而,康徳作此导论一个更简单的利于读者的S的就足消解《批判》的冗长、乏味而带 来的不利,对康徳来讲就是“原著完成之后编写的一个纲耍”2. 前言: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康徳在这里分出了三节来论述:形而上学的源泉,唯一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一种知识, 以及附释——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一般区分确定一门科学应当先确定其(与其他科学的)界线,而对科学划界的来源又有所不hd: 知识研究的对象、知识的源泉或知识的种炎耍确定形而上学这门科学,首先就要确定形而 上学知识的源泶,康徳认为形而上7:所研究的知识足先天的知识或考说“出于纯粹理智和纯 粹理性的知识”,更狭义的限制来讲就是纯粹哲学知识。
这一点决定形而上学的判断只能足 先天判断根据以往的哲学史和康德的分析,判断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综合判断(扩展性)和分析 判断(解释性),这一点主要是依靠判断谓项是否对主项有补充康德以“一切物体都是有 广延的”说明分析判断;以“某些物体是奋重量的”说明综合判断一切分析判断的共同原理是矛后律,而综合判断除了矛盾律外还要求另外一种原理在 这里康德阐释了儿个Pi容,即经验判断、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都是综介判断经 验判断来源于经验,属于天综合判断;而数学判断和真正的形而上学判断来&纯粹理智和 纯粹理性,属于先天综合判断而在综合判断中,“只有直观能使综合成为可能”康德以兑 术中的“5+7=12”和几何学中“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线”为例说明纯粹数学并不是休谟所认为的分析命题在附释中,康德认为对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是冇必要的,以往的哲学家要么没做 这方面的工作;要么就只是浅尝辄止,没奋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界,故而对形而上 学的发展没有多人促进3. 《导论》的总问题在这一部分,康徳所致力于提岀的就是本15的致思路向,亦可以说是针对“形而上学是 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形而上学中,扩大知识才是我们的真正n的,但由于 教条主义和怀疑论的影响,我们对“形而上学究竞楚不足可能的”产生怀疑,似当我们采纳 康德的分析的方法吋就会发现“某些纯粹先天知识”是实有的、既定的。
那么这些既定知识 的可能性的原理是什么,通过分析就可以得出一切知识可能性的原理旗徳所提出的解决过程是由先验哲学通句形而上学的解决方句从理论知识十的两种科 学——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出发,根据“它们是在直观中给我们提供对象”,由它 们的实在性分析到它们的可能性上去由此对科学形而上学4能性的解答就奋四个步骤.•纯 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作为科学 的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4. 先验的主要问题的解决A. 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康德汄为数学知识的特点在于“在直观里提供概念”,这个且观是纯粹的且观而不是经 验的直观,是先天的直观康德区分/ “物木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和物体表现给我们 感官的“表象”,先天可能的直观只涉及我们的感官对象,是按照物表现我们感官的那样而 不是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这样的纯直观就是吋间和空间——感性的纯粹形式纯粹直 观为先天综合判断提供质料,纯粹数学在纯粹直观中构造概念康徳驳斥了将时间和空向归之于自在之物的实在性质的观点,认为时阆和空闽是我们的 感性直观形式因而,一切外在现象的主观某础足我们的感性木身。
冇人据此批判康德足唯 心主义者,但并非如此,康德承认了 “ft在之物”的存在,而只是将我们认为嵐于ft在之物 的属性归之于自在事物的现象在康德看來,感官的表象成为现象反而能使我们有效避免先 验的假象B. 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要处理“纯粹自然科学足如何可能的”这-问题,首先应当回答什么足“ 1然”的问题 废徳首先作出的是一个否定性的界定,即A然不是ft在之物本身(因为如果A然是ft在之物, 那么人既不能先天的认识,也不能P天的认识)从质料方Ifti來说,自然就是经验之一切对 象的总和而关于物的经验知识乂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一个人主观奋效的判断称为“知 觉判断”,如何使主观有效的知觉判断成为普遍有效的经验判断?康德汄为依靠的是纯粹理 智概念以W果性概念为例,它就是一个纯粹理智概念,它给定的是一个“直观能够用以判断的 --般方式”因而,康德概括出了逻辑判断表、先验理智概念表和纯粹形而下的自然科学普 遍原则表这个体系是先在于全部经验的&然界知识的,“茌先使tl然界知识成为可能,然 P使它能够被叫做真正普遍、纯粹的自然科宁”但康徳同时给出的限定是,纯粹理智概念 不能离开经验对象而涉及自在之物。
而&然界木身又是怎样可能的?康徳认为:从质料而言,仑是现象的总和;从形式而言, 它山于我们理锊的性质因而“自然界是从-•般经验的可能性的法则中得出來的”简单而 言,A然界本身的存4:是依赖于我们人的感性直观和我们的经验康德以我们得岀圆的特性 为例,说明我们对圆的特性的法则来源r “我们的理智在构造这一形状吋所根据的条件”, 因而自然界是根据从规定空间的原则中去认识的理智是自然界的普遍秩序的米源,这个普 遍秩序就足&然界的法则,进而我们可以说,藉此体现了康徳“人为&然界立法”的思想C. 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康德认为,对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研究不是为了它们肖身,“而足为了另外一种 科学——形而上学”里然形而.h学与纯粹数学和纯粹a然科学一样,都是关干知识的先天 综合判断,但它们在演绎论证的吋靠性上是不一样的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依靠纯粹理 智概念,而形而上孕依靠的是纯粹理性概念,亦即在这里皮当区分范畴(纯粹理智概念)和 理念(纯粹理性概念)范畴的判断离不开经验判断,而形而上学中的判断只能有纯粹理性 木身来论证,不能依靠经验的证实或否定旗徳由理智判断的卩q种逻辑功能中找到范畴的来源,而从三种推理功能——直言推理、 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中找到理念的來源。
因而纯粹理性的先验概念就有:完整的主体概 念(心理学的理念)、完整的条件系列理念(宇宙学的理念)、一切概念在对能的尔西的一个 完整的总和的理念中之规定(神学的理念)这三个理念都不能在任何经验里提供出来,然 而“它们通过一种不可避免的假象,却诱使理智去做超验的使川”因为人们对纯粹理智概念和纯粹理性概念的使用没有区分,而将纯粹理智概念应用于形 而上学——只有纯粹理性概念冰应涉足——的领域,导致了诸多题的产牛.用范畴(理智 概念)来思考“灵魂”这个概念,会得出“纯粹理性的错误推论”例如思考“灵魂具有常 住性”这一命题,“灵魂”是超验的实体,而“常住性”是经验才能证明的,似人奋死亡, 因而人的经验是无法证明的,所以“灵魂”不能用“常住性”说明将范畴体系用之于宇宙 学理念,就会产生“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得出四个关于世界的互相矛质的正题和反题(康 徳对这四个正反题的论证这里不再说明)同样,纯粹理智在上帝理念上的超验使用,产生 “纯粹理性的设想”w而康德认为,现存的形而上学没有对纯粹理智概念和纯粹理性概念作应有的区分,使 得纯粹理智放用于超验的领域而产生一系列的形而上孕的“超验的幻想”康徳得出的结论 就足对“纯粹现性的界线规定”,“现性通过&己的一切先天原则所苦诉我们的仅限于可能经 验的对象”。
5. 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样才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hd来说,是实在的;但是如果仅仅就形而上学木身 来说,它乂足辩证、虚假的这足康徳对“现存”的形而上学的评价,侃康徳丼不主张放 弃形而上学,“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耍有形而上学”科学的形而上学现在还不存在,而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在批判中培养它的幼芽”因为 在康徳看來,“批判,而且只奋批判才含奋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孕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实 的整个方案,以至-•切办法而且同吋也应当摒弃的两种不当的方案:玩弄盖然性和假定; 使用良知做决定虽然在非形而上学的领域它们冇各自的用处,但致力于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建立却不需耍它们6. 对康德重建形而上学的看法在康徳看来形而上学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在于形而上孕为人类追求知识的最《统一性 提供了基础;另-•方面在于纯粹理性对终极0的和1由意志的追求体现了形而上学由知识领 域向道徳实践领域的过渡那么证明形拊上学的可能性更是必要的,在《导论》一 15中,康德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 断的划分入手,指出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能性,发掘先天综合判断知识可能性的原理,进而确 立属于先天综合判断的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以及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然 而康德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发现其可能性,而是发掘“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徳的致思路叫足通过对数学和)然科学的说明,确定先大知性范畴的存在,藉此区分 放用于形而上学领域的纯粹理性概念,指出一般形而上学的问题在于知性范畴的超验使用, 开展对人类普遍理性的批判但细加分析会发现,康德对人类理性的批判一方iftf将人置于主 体性地位,另一方血使人类重新审视的理性,不仅对形而上学的发展,对人“认识lb己” 也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 康徳.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1982.[2] 强以华.康徳的认识论思想[J].《湖北人学学报(竹学社会科学版)》,1998(05).[3] 李国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之“总问题”透视[J].《淮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732-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