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南北朝的文化特点.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50478133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7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XX 年南北朝的文化特点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 35 年中只有一段大一统(西晋)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 时代下面是有南北朝的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南北朝的文化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⑵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 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 佛教的烙印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 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 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 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 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 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 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 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 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 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 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 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 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 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 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 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 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 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五言古 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 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 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 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 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 (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 (陈)徐陵《玉台新 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陶渊明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 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 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 学的价值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 的关系,诗歌被视为 “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诗大序》 )的工具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 应有的重视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 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 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 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 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 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 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 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 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 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 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 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 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 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 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 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 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 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 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 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三教互相渗透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 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 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 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 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 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 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 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 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

      此时期虽然出 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 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 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 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 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曹操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 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 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 强化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 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 的批判思潮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 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 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 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 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 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 统和创造性。

      三国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丕、刘备及孙权所建立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 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 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 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 年,共 历五帝、46 年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于成都, 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云南、贵州全部 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 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 年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 年孙权称吴王,229 年 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 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 年为晋朝所灭,共 历四帝、59 年晋十六国时期西晋与东晋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 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 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 280 年灭吴,统一全国, 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 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 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 面公元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 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

      公元420 年,刘 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 年两晋共历 十五帝,156 年南朝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 年夺取 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 刘宋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 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 479 年 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 年齐,公元479 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 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 公元 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 年梁,公元 502 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 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 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 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 八帝、56 年陈,公元557 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 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 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 年北朝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孝文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 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 拓跋魏、元魏。

      公元 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 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公元 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 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 493年迁都洛阳,进 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 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公元 534 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 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 557年西魏 亡,共历十七帝、171 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 者东魏,公元 534 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 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 称东魏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 550年为高洋 (高欢的儿子)所代,东魏共历 17年西魏,公元 534 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 公元 535 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 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 阳等地公元 557 年宇文觉(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 24 年。

      北齐,公元 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 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 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 577年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 年北周,公元 557 年,西魏大将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 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 称宇文周公元 577 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 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公元 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 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 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 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 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