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黑图档》所见清代文书工作中的避讳制度.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26472557
  • 上传时间:2023-02-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8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黑图档?所见清代文书工作中的避讳制度   摘 要 避讳制度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作为封建王朝特有的一种礼仪,它要求臣民无论在言语表达上还是文字书写中都要有所忌讳,对封建君主、先贤圣人及家族中长者的名字等,不得直接称呼或者使用,须改用其他的方式表述‍‌‍‍‌‍‌‍‍‍‌‍‍‌‍‍‍‌‍‍‌‍‍‍‌‍‍‍‍‌‍‌‍‌‍‌‍‍‌‍‍‍‍‍‍‍‍‍‌‍‍‌‍‍‌‍‌‍‌‍ 以“避讳〞为核心,代代相传的文书避讳制度无论在记录范围还是记录方法上都十分考究‍‌‍‍‌‍‌‍‍‍‌‍‍‌‍‍‍‌‍‍‌‍‍‍‌‍‍‍‍‌‍‌‍‌‍‌‍‍‌‍‍‍‍‍‍‍‍‍‌‍‍‌‍‍‌‍‌‍‌‍ 文章以?黑图档·嘉庆朝??黑图档·道光朝?及?黑图档·咸丰朝?中的文书工作内容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避讳范围、避讳方法、避讳原那么,并对如何整理、利用古代文书避讳制度进行总结‍‌‍‍‌‍‌‍‍‍‌‍‍‌‍‍‍‌‍‍‌‍‍‍‌‍‍‍‍‌‍‌‍‌‍‌‍‍‌‍‍‍‍‍‍‍‍‍‌‍‍‌‍‍‌‍‌‍‌‍ 掌握避讳方法的使用规律,可以帮助研究者鉴别史料的真伪,对文书档案内容进行有效利用。

        关键词 ?黑图档? 清代 文书避讳制度 盛京内务府 盛京将军衙门   一、引言   避讳这种现象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中延续了两千多年,出于对文字和名讳的神秘化与迷信化,历代君主都会为了统治需要来公布新的避讳制度 ?说文解字?中“讳〞解释为“避忌 从言,韦声〞[1]838 古代文书记录过程中要求避讳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分为避国讳、避宗庙讳、避家讳、避先贤圣人讳等 避讳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缺笔法、改字法、空字法、同音同意替换法等 此外,“关于避讳一事,统治者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文,文书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制度〞[2]107,不能“有所不避〞,更不能“一概皆避〞,须根据当时封建君主下达的具体要求进行文书记录、归档,不得有误   由于我国朝代更替频繁,不同朝代的统治者出于自身的统治需要便会相应地变更避讳内容 “清军入关后,盛京成为陪都,建立了内务府来掌管皇家各项事务,是为盛京总管内务府 〞[3]6内务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在中央及地方的各项文书中落实好皇帝的避讳要求 嘉庆帝以来,中央集权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到达了一种比拟完满的状态,盛京内务府也“需要按照要求,定期对档案的原件进行移交,以备查考〞[4]17。

      因此,在嘉庆元年(1796)至咸丰十一年(1861)的时间里,产生了较为丰富、完整的研究素材 故而笔者选定其作为探讨文书避讳制度的研究课题 二、?黑图档?中的文书避讳渊源   避讳起源于周,文书避讳制度那么源于秦始皇 由始皇帝时期开始施行的文书避讳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代代相传,历朝历代为了稳固统治需要,也都在文书行文过程中规定了相应的避讳制度 通观有清一代,其避讳制度是“维护帝王权威、尊严及宗法关系的一种制度,文书中的避讳制度更显示了皇帝的统治权力〞[5]25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时期,统治者集权于一身,其时所需避讳的内容以及范式要求也就显得格外严苛   三、?黑图档?中的文书避讳范围   关于文书工作涉及的避讳范围,历代王朝并无统一规定,忌讳的对象或为皇帝名字、庙号、陵寝名字,或为兵士避讳王公大臣名字,而从?黑图档?整理的内容来看,清代文书工作中的避讳内容主要分为四类   1.避国讳 避国讳,又称避公讳 主要是指“避讳本朝当代皇帝的名讳及所有对统治者不敬的词汇 另外,为了尊敬祖宗,一般也要求对当朝已死的君主,七世以内必须避讳〞[6]72 避国讳是最早的一种避讳形式,这种对国君的避讳之仪是所有人都必须遵行的,而违反文书工作中的避讳制度那么会面临十分严厉的处分。

      除扣俸、留任外,问题严重者还会被处以革职、议罪等惩罚   清代文书工作者均以此为戒,于避讳之处谨慎着笔 嘉庆八年(1803),清高宗爱新觉罗·颙琰令盛京内务府及各部在文书记录中采用改字法来“恭代圣讳〞,所改之字“须与本字相近,仍不失本文意义,方为明备〞[7]305 嘉庆八年(1803)七月十二日,在?盛京将军衙门为奏准遇圣祖世宗圣讳下一字用煜及祯字代替事咨盛京内务府?这份公文中提道:“圣祖仁皇帝圣讳,下一字用煜字恭代; 世宗宪皇帝圣讳下一字用正字恭代   各等语臣等,伏恩 字有古今体之分,笔写如何恭避,以昭画一之处,由满汉大学士、六部上书,会同详议 〞[8]305即将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名字中的“烨〞和“禛〞用改字法改为“煜〞和“正〞,以行避讳 另外,“列圣朝讳恭避字样,久载科场条例〞[9]305 朝中议事及科举选官的环节中都要严行避讳   道光三十年(1850)十月初六日,?盛京内务府为查报属内印信图记并无与御名音字相同之处事咨盛京将军衙门?记录道:“谕旨:以二名不偏讳,将来继体承绪者上一字仍书,毋庸改避,亦毋庸缺; 笔其下一字如何缺笔之处临时酌定,以是箸为令典等因,钦此,今朕谨遵 成命将御名上一字仍旧书写,毋庸改避; 下一字缺写末一笔,书作 字以示。

      〞[10]   97将咸丰皇帝的御名“奕詝〞缺笔避讳 咸丰六年(1856)二月二十八日,?档案房为查尊藏仁宗宣宗皇帝实录内圣讳真字并无缺笔事呈请咨实录馆?描述:“仁宗睿皇帝暨宣宗成皇帝,圣讳如何缺笔书写详细查明声覆等因查,仁宗睿皇帝实录均在 仁宗睿皇帝实录之一,仁宗睿皇帝圣讳,贴黄处系朱书真字,上宇末二笔有一撇一点,次字右旁下边从火并不缺笔尽之十 宣宗成皇帝圣讳,贴黄处系朱书真字,上字下边从文次字中间从心并不缺笔 圣讳字样不敢明写,本衙门亦未敢擅便,理合遵照来咨一并声明咨覆 〞[11]221嘉庆帝及道光帝的名讳均被隐去,采用缺笔记录的手法,将所要记录的事件表述清楚,请求实录馆批示,防止犯下冒犯君主的不敬之罪   2.避圣贤讳‍‌‍‍‌‍‌‍‍‍‌‍‍‌‍‍‍‌‍‍‌‍‍‍‌‍‍‍‍‌‍‌‍‌‍‌‍‍‌‍‍‍‍‍‍‍‍‍‌‍‍‌‍‍‌‍‌‍‌‍ 避圣贤讳即指“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利用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崇拜尊敬的圣贤之人,来讳禁臣民的言论行为〞[12]25 官方文书记载中,不可直言圣贤之名,如“武圣〞关羽、“至圣〞孔丘等 ?黑图档?记载中,盛京内务府的文书记录官员对关羽、孔子等先贤名讳必须避让,在皇家祭祀、授业大典及宗庙祭拜等事务记录中格外小心。

        “清顺治九年(1652),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进一步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13]8,群臣百姓要以神位敬奉关公 到“雍正八年(1730),‘特旨尊帝庙为武庙,诏于五月十三日诞期特祀’〞[14]8 伴随着统治者关帝信仰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务府文书记录中的避讳之处也不断增多:道光八年(1828)三月十八日,?盛京将军衙门为奉上谕关帝加威显二字封号事咨盛京内务府?记录:“关帝封号字样于正月二十六日奏奉,朱笔圈出威严,钦此   上谕:我朝定鼎以来,关帝屡彰灵佑 昨据长龄等奏,上年张格尔煽乱,遣其逆党扰近阿克苏,当官兵冲击之时,陡起大风,尘沙飞扬,该逆等遥见红光灼天,遂被歼擒 又长龄等督兵进剿,师次浑河沿,该逆等竟夜扰营,风起猛烈,官兵乘民冲贼,俘聝无算 著礼部拟加封号数字具奏以答,加封神号,由工部敬依封号制造,神牌由太常寺奏请,神牌座数由工部查明改造,并行文各省督抚遵照办理 〞[15]149出于对关羽的崇拜将其加封神位,各部相应监造工事,公卿大臣皆须避讳其名 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二日,?盛京将军衙门为抄送关帝升入中祀告察祝文事咨盛京内务府?呈称:“恭照关帝升入中祀遣官事宜,并礼节、史节于具奏后,业经知照在案。

      今据翰林院将春秋二季并五月十三日,告祭祀文撰提送部,相应刷印、粘单通行各直省遵照办理,可也 〞[16]   375对于把关羽升入中祀一事详尽记录,要求翰林院等部门粘单备案,将案令由中央下放到各省贯彻执行; 又如咸丰四年(1854)七月十一日,?盛京将军衙门为抄送关帝升祀乐章新谱事咨盛京内务府?记载:“恭照关帝升祀乐章,前据翰林院撰提送部抄单,通行在案,嗣准山东巡抚咨称,该省乐舞生宫商未定,八音难调,请颁乐谱以便教演 又准闽浙、两广总督咨请示覆各等因,前来查乐章新谱 制自太常山东,未折他省可知 现经本部重加校正音律,既协字句无讹,相应通行直省文武各衙门,即遵照此次传所属敬谨将事,可也 〞[17]385在将关羽升入中祀后必须以音律之礼相配   山东、福建、浙江、两广等地的巡抚或总督在报明“音律难定〞的情况后,内务府即传召将各地音律加以校正,及时抄送乐章新谱并传阅至各地方衙门; 咸丰四年(1854)正月,?盛京将军衙门为关帝升入中祀乐章添入礼节事?又补充道:“镇守,盛京等处将军衙门,为咨行事左礼司案呈,准礼部咨开为移咨事祠祭司案呈:前经本部会奏,关帝升入中祀,遣官事宜一摺、并礼部条款夹片二件,于具奏后业经知照在案,今据翰林院将乐章择拟送部,相应抄录乐章通行各直省,添入礼节遵照办理,可也。

      〞[18]127再将补充的礼数记录在册,及时送部备案,表达了臣民对圣贤的敬畏   此外,封建王朝对孔子名号的避讳也是由来已久 比方:“孔子名丘,丘字写成 ?十驾斋养新录?引孔齐?至正直记?云:‘ 字圣人讳也,子孙读经史,凡云孔 者那么读作某 字以朱笔圈之 ’〞[19]47随着满汉文化的逐步融合,先师孔子在封建国家祀典中的地位也到达了顶峰 如道光九年(1829)正月二十六日?盛京礼部为知会恭祭先师孔子日期事咨盛京内务府?载称:“为知照事,本年二月初三日,上丁例应黎明以前会集恭祭先师孔子,除应用祭品等项,檄饬承德县遵照定例动项备办外,相应移咨贵衙门查照施行 〞[20]   339礼部知照祭祀孔子,称“先师孔子〞,并知会地方衙门准备祭祀器物; 以及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礼部为知会祭祀各坛庙日期事咨盛京内务府?记载:“礼部为祭祀事,据钦天监选择,得咸丰四年祭祀日期开列,先师孔子自初六日斋二日,二月初九日祭; 历代帝王庙自二月三十日斋二日,三月十二日祭; 关帝庙五月二十七日夏至大祀 〞[21]   119礼部将孔子、关羽祭祀之日与帝王庙祀之日同时备注在案,将其比肩而坐,“崇文尊武〞的礼法之制得到了充分表达; 再如咸丰三年(1853)八月二十二日,?盛京礼部为知会先师孔子诞辰之日不理刑名禁止屠宰事咨盛京内务府?言道:“盛京礼部咨为知会事档房案呈,查得本年八月二十七日先师孔子诞辰,此一日斋戒不理刑名、禁止屠宰之处。

      知会盛京内务府,可也 〞[22]377礼部呈报中央,因孔子诞辰之日属斋戒之列,这一日不许杀戮屠宰,内务府批准施行,其名号的避讳成为文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足见当时统治阶级对先师孔子的尊崇   3.避宗庙讳 本朝及先朝皇帝的庙号均需在避讳之列,文书记录者应当将抬写之处进行改写 如咸丰四年(1854)四月初二日,?盛京将军衙门为避宣宗成皇帝庙讳字事咨盛京内务府?记录称“盛京将军衙门为咨行事左礼司案呈,于咸丰四年三月初四日准:军机处片交军机大臣面奉谕旨,嗣后恭遇 宣宗成皇帝庙讳除‘章’‘奏’常用字样仍遵前旨避写‘甯’字外,如遇内廷、宫殿名目,事关典礼,应行抬写之处,均著缺笔写作‘’字,无庸一体改写‘甯’字〞[23]215 用文书记录中的规定方法来避讳道光皇帝的庙号,并形成范式,以后各部记录均以此为本,不得有误   4.避王公讳 百姓名字假设与与王公大臣相冲撞要立即更改,或用满、蒙文字,或另取用两字汉文补充 道光七年(1827)九月二十二日,?盛京将军衙门为官员兵丁不得与王公大臣同名如有作速更改事咨盛京内务府?记录内外各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