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与景德陶瓷发展模式比较.docx
11页潮州与景德陶瓷发展模式比较潮州与景德陶瓷发展模式比较摘 要 通过对景德镇和潮州陶瓷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格局、总产值、企业规模、科技实 力、市场经营、品牌推广、人才培养、政府扶持方面的比较,理解了两地陶瓷产业发展中 的差距,并以两地日用瓷产业为例,分析了景德镇的优、劣势,提出了景德镇陶瓷日用瓷 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前 言 中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是世界第一大陶瓷生产国广东省潮州市和 江西省景德镇市均是中国陶瓷发祥地之一,陶瓷生产有一千多年历史,一直是全国重要的 瓷器烧造中心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潮州陶瓷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潮州已成为中国工 艺瓷、日用瓷、工业瓷、和卫生洁具等门类齐全的陶瓷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具活力和发 展最快的陶瓷产区,陶瓷出口最及总产值、销售额均在全国名列前茅,而景德镇陶瓷产业 却始终徘徊不前,发展十分缓慢,甚至丢掉了历史赋予其“中国瓷都”的名号比较研究 潮州和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路子,为振兴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提供有益的思路一.景德镇与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较 1.1、产业格局 改革开放后,潮州陶瓷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形成产、学、研一条龙, 贸、工、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其中工艺瓷运用传统彩瓷的技法,吸收西洋画的艺术,中 西合璧,形成独特的工艺形式,如雕通、日本彩、仿古彩、漆彩、雕瓷产品以古朴典雅的 风格备受世界各地商家的青睐日用瓷则大胆采用国内外陶瓷原料如特白、强化、贝质、 骨灰、轻质等瓷土,使用先进的机械和窑炉设备,科学制作,精细加工,花式品种成千上 万潮州陶瓷的兼收并蓄,使其具有广泛的市场性景德镇虽然有近 5000 家陶瓷企业,但由于长期受瓷老大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都以制 造艺术瓷为主,不屑去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日用瓷而艺术瓷的生产难以实现工业 化、规模化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品结构有所改善,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工业陶 瓷、建筑陶瓷、电子陶瓷、特种陶瓷门类齐全的大陶瓷格局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景德镇 瓷局所形容的“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工业陶瓷三足鼎立的局面1.2、总产值 据潮州市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07 年潮州市生产总值 387.5 亿元,增长 14.2%工业增加值 208 亿元,增长 16.9%,突破 200 亿元;其中,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 108 亿元,增长 17.9%全市海关陶瓷出口额 6.7 亿美元,下降 22.5%上世纪 60-80 年代,瓷业成为景德镇的经济支柱,在最辉煌时期,景德镇的陶瓷 产值占全国的 2 0%以上,占全市产值的 9 0%以上,成为名正言顺的中国瓷都。
上世纪 9 0 年代以来,随着昌河集团、华意电器等的迅速崛起,这一比重不断降低,2005 年陶瓷工 业总产值(日用陶瓷为主)24.5 亿元,2006 年上升到 31.9 亿元,而 2007 年已达到 42.0 亿元,年递增率分别为 20.3%和 24.0%,远远落后于房地产业,同时也远远落后于中国其 它产瓷区1.3、企业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潮州陶瓷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目前,全市有陶瓷企业 4000 多家加上个体户、手工作坊和配套企业总数近 10000 家, 从业人员 40 多万人,是国内陶瓷企业最多最集中的产区;拥有工艺瓷、日用瓷、建筑卫 生瓷和高技术陶瓷多个产业化门类,是全国陶瓷门类最齐全的产区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市拥有规模的生产企业有 250 余家,而以小型私人作坊式的生产 企业约有 2000 余户,贸易企业 350 家,配套或关联企业 320 家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只有 几个到十几个人的手工业作坊,不少还是父子店、夫妻店数量虽多但规模过小, 限制了 先进设备和管理组织方法的引进和应用,阻碍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无一整体管理造 成资源分布不均,信息共享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区域内整体创新体系的发展。
1.4、科技实力 在潮州历史上,科技在陶瓷产业上的应用较早从唐代开始,采用北方流 行的馒头窑式生产陶瓷,宋代后,科技在潮州陶瓷上的应用更加广泛,采用当时最先进的 龙窑和阶梯窑炼制陶瓷,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测温标,进入 21 世纪,潮州陶瓷企业每年创 新陶瓷品种数万个,窑炉也应用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电脑控温隧道窑在“七五” 、 “八五” 、 “九五”期间,景德镇部分国有陶瓷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建立了 现代化陶瓷生产线,个别企业装备也己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如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 公司的等静压成型生产线但陶瓷企业整体装备水平仍较落后,装备老化、陈旧、失修现 象十分严重在工艺技术方面,成型仍以阴模成型为主、烧成仍以隧道窑装匣烧成为主;干 燥技术仍以热风干燥为主,没有运用如微波、红外等先进干燥技术,整体工艺技术落后1.5、市场经营 崇文重商的潮州人一方面积极主动上门推销,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交易会 推销潮州陶瓷;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渠道到国外,如: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伯明翰、美国 拉斯维加斯等地参加各种大型展销会、博览会洽淡业务,在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下,潮州 陶瓷市场占有量急剧增加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都能看到潮州制造的陶瓷产品。
景德镇陶瓷企业基本上是从传统计划时期演变而来的,那时的陶瓷企业销售渠道主要 由政府铺设,可以说那时的企业是“重产不重销” ,基本上没有营销意识改革开放后,随 着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不断地被推向市场,企业原有的营销渠道被打破,而新的营销渠道 又没有建立起来至今,景德镇陶瓷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从营销渠道 的铺设、营销方式的选择到营销人员的培训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还是处在起始阶段尤 其是国有陶瓷企业破产后形成的许多家庭式的小作坊,由于多种原因,很难解决小生产与 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大多数陶瓷企业主热衷于“展销” ,而此种展销 说白了就是地摊式销售,这种销售方式把景德镇陶瓷的价格普遍压得很低这种营销模式 不仅使“景德镇”这一独特的历史品牌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景德镇陶瓷经 济的发展1.6、品牌推广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没有品牌,企业将 永远没有做强做大的一天潮州陶瓷企业家在企业内部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不 断创新产品,现今,潮州涌现出“四通” 、 “长城” 、 “松发” 、 “潮流” 、 “欧美尔”等在大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品牌。
同潮州相比,景德镇众多陶瓷企业的品牌意识则显得要相对薄弱一些目前,景德镇 仅仅拥有 1 项“中国名牌产品” 、l 项“中国驰名商标” 、2 项“国家免检产品” 、6 项省名 牌产品、12 项省著名商标然而拥有这些荣誉的绝大多数是国有的陶瓷企业,而不是那些 民营陶瓷企业1.7、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潮州陶瓷企业 家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家们开始大量“选购” 专业技术人才多次向全国各地招聘、引进人才一大批,使得潮州逐渐成为集聚各类陶瓷 人才的“洼地” ,而深明“人才优先于资本,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陶瓷企业家们正在着力 做好用人文章,使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景德镇有 12 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占全国的 40%,50 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还有 我国惟一一所培养陶瓷专业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具有如此人力资源优势的景德镇按理说其 陶瓷业应该是人才济济其实不然,景德镇陶瓷业人才还是比较匮乏首先,景德镇虽然 有十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但却很难支撑起全市的陶瓷业,因为整个陶瓷业的发展不 仅需要手工熟练的美术大师,更需要懂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懂自动化生产的技术人才; 其次,景德镇虽然有培养陶瓷专业的陶瓷学院,但由于产学研的分离,其研究的技术很难 快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加上陶瓷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少留在景德镇,因此,这一优势也 是徒有虚名;最后,由于景德镇经济水平比较低,加上陶瓷业没有制定有竞争力的优惠政 策,很难保留、吸引从事陶瓷业的高级人才。
1.8、政府扶持 潮州检验检疫局对潮州陶瓷业近几年来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的5 年来, 经该局检验合格的出口陶瓷累计达 10 多万批,货值 16 多亿美元, ,而且在陶瓷出口时帮 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在检验局的支持下单是出口美国的陶瓷出口量,年 均也达到了 5000 批,共 4000 万美元左右明清时期,官窑在景德镇陶瓷产业中居于支配地位,对陶瓷的生产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正是由于中央政府的强力扶持,景德镇陶瓷产业在整个市场中居于垄断地位,并成为政权 的附属品可是在 20 世纪下半叶,由于政权的更换、制度的改变而得到大大强化,进而 形成锁定,导致整个景德镇集群基本失去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陶瓷市场一厥不振直 到 2004 年,景德镇在江西省政府和国家商务部的支持下,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了首届 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2004 年至 2007 年,瓷博会按照建好平台、扩大贸易、打响品牌、 做大产业的总体要求,呈现出规格高、规模大、人气旺、门类全、影响广、效益好等特点, 在贸易洽谈、文化交流、技术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潮州和景德镇陶瓷产业近年来发展的各方面比较,发现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诸多 问题,导致和其它产瓷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景德镇还不能放下“瓷老大”的架子,认 清现在的形势,那么对于景德镇陶瓷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现今景德镇与潮州陶瓷的日用瓷市场规模经济本质上就是机器化大生产,手工生产不可能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光*瓷器艺术 是撑不起景德镇市高 G D P 的,必须大力发展日用陶瓷日用陶瓷最有利于机器化大生产,容易形成规模经济,要把日用陶瓷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主体,这是完善景德镇市陶瓷产 品结构的关键2.1、景德镇的日用瓷发展状况 景德镇现有近 5000 家陶瓷企业,但大部分以制造艺术瓷为主,附加值低的日用瓷 开始是不屑做,后来是做不了,不利于规模化生产虽然景德镇现在也在大力发展日用陶 瓷,但发展的速度、力度还不够,高档日用瓷受困于“产量” ,中低档日用瓷受制于“质量” ,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品牌效应基本谈不上景德镇失去了日用瓷这半壁江山,也就失去 了大部分市场景德镇有 1 2 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但没有给景德镇经济带来多少帮助, 景德镇的瓷业经济还是上不去潮州、佛山、德化等新兴陶瓷产区之所以迎头赶上,甚至 超过景德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大力发展日用陶瓷生产据本研究调查显示,目前,景德镇生产日用陶瓷的企业有近 1000 家,其中上规模和 上档次的企业不到 10%,剩下的是作坊,作坊规模大多在十来万元左右,企业以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为主。
另外,据景德镇陶瓷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表明,景市 1995 年日用陶瓷产量 为 10 亿件,而 2004 年却下降为 8.27 亿件,只占全国日用陶瓷总产量的 5.6%2.2、潮州的日用瓷发展状况反观潮州,潮州市是中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陶 瓷产区,有陶瓷生产企业万余家,从业人员 40 多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 2007 年日用陶瓷产量达 40 亿件,其中出口 24 亿件,年增长率达 20%,创汇 7.2 亿美元; 国际市场占有率达 30%,占中国的百分之二十,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 地”称号三、景德镇发展日用瓷的有利因素3.1、历史文化优势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名扬中外,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北宋时期开始就 己集天下能工巧匠之大成,元、明、清时期已成为全国的瓷器中心,直至现在久盛不衰, 横跨外洋千余年来,景德镇日用瓷为丰富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为促进中外人民的友谊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官窑文化产生出一批批陶瓷能工巧匠,正是陶瓷文化的这种土壤和氛 围,才能产生出如“珠山八友”闻名于中外的陶瓷美术家景德镇有着丰富历史资源和文 化资源,留下了许多陶瓷历史文化古迹及珍贵的陶瓷文化、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