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留守生人格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docx
8页关于“留守生”人格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摘要:健康的人格培养是当今教育主题之一,“留守生” 的人格教育尤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语文课因其“文 以载道”特性,对于“留守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 优势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利用这个优势,注重“留守生”的 人格教育关键词:人格缺失 健全人格 激发体验质疑求异 课外实践当前,虽然广大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有所改善,但相当一部 分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很低下,不得不大批涌向城市,外出务工, 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人照顾,成为“留守生”留守生”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受委托 照顾他们的监护人一般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是文盲,对“留守 生”只重视生活上照顾,而忽视做人的教育,甚至课外时间到达 无人监管的地步一些“留守生”逃学、光顾游戏室、痴迷电 玩、沉迷网络、看碟片,等等,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健康开展留守生”心理问题和人格开展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中较为 突出的矛盾,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频繁出 现的校园暴力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下降,充分暴露出现代教育对 学生人格管理的弊端因此,“留守生”人格教育工作刻不容 缓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陶行 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 是造爱人,它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利用语文课堂对 “留守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利用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塑造健全人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本所选取的例文讲究“文质 兼美”、“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 中就有许多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 是学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完善人格的重要素材比方:王家 新的《在山的那一边》,告诉人们:人应该有理想、有信念,只 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张之路的《羚羊木 雕》引发人们的思考,家人、朋友之间如何相互体谅地处理矛 盾;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表达和谐家庭气氛;周敦颐的《爱 莲说》中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还有范仲淹“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崇高的道德品质都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 注意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自私自利、逆 反、害怕、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问题,锻炼他们的顽强毅力,完 善他们的人格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身体验,培养健全人格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通,老师应该加强语文教学与生 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在 充满情感气氛的条件下使学生的健全人格逐步形成。
以《背影》 教学为例:朱自清描写的背影犹如“电光火石,照亮了父亲内心 丰富的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它折射出老父亲心境的颓唐, 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也寄寓了朱自清对父爱深深的感念 之情所以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而 是充满深情厚意的背影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研读“背 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使学生领悟:“我”是一位懂得感恩 的儿子一一对父亲充满怜爱和深深的愧作之情父亲吃力地用双 手攀登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段描写是教学本文的重心, 也是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人间至爱的父子之情的关键如果一味 地将文章的主旨塞给学生,是绝不可能产生学生共鸣的效果的 这时就需要老师现身说法,启发学生搜寻自己身上的体会,于是 就势让每位学生说一说与父母或爷爷、奶奶之间的故事有的学 生谈了父母春节后离家外出打工惜别场景,谈到母亲难以割舍孩 子伤心流泪情景,教室里竟发出一片哭泣声,学生悄然动容了, 听到同学的述说,想到父母平日里对自己的疼爱,心里不免悔 悟这世间浓浓的人情味使每位留守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从 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把握也更为深刻这也是师生间进行的一 场充满人性、人情、人味的课堂对话和互动,它就来自于彼此的 生活,来自于心灵悸动,来自于对学生个体生命舒展的充分尊重 和真诚呵护!三、敢于大胆质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学源于思,思起于疑”。
为学贵在有疑,有疑方能进,有 疑那么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 异,不满足于课文或现成的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 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 众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结论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 的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开展学 生的创造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 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 切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 限,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平中见奇,一 般中见特殊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 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 “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去 从自我视角分析问题打破传统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 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 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 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出门便利吗?这些理解虽 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 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四、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不断拓展学生学习 的空间,把自然、生活、社会融进语文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健 康人格的形成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 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从知行 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采风、影评、生活聚焦 讨论、诗歌创作朗诵、自办手抄报、书法比赛、演课本剧、社会 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 创新能力,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自信心, 不断完善自我,在有趣的交往活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宽容待 人,与人合作,“修己善群”,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素质,进 取性素质,完善创造性人格,这对“留守生”健康人格促进尤其 重要如在品读八年级第二单元的经典美文后,留给我们更深印 记的应该是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质朴善良的保姆“阿长”,挣 扎于生存线上的农民“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还给“我”送鸡 蛋的车夫“老王”,还有无私奉献、任劳任怨背负着行囊永远前 行的“信客”,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尤其 是弱者的人生轨迹。
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用真心去捕捉他们艰 辛的“镜头”,那一刻也就真正站到了现实生活真实的角度去思 考人生,品味他人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内心真实的体验学生 心灵得以净化,摒弃鄙夷冷漠,代之慈善和关心,回归人性之 善,真正实现从学生内在到外在的人格内化和美化,促进健康人 格的形成五、利用教师师德、主导作用,完善学生人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对学生 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具备专业的素质和丰 富的知识内涵,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 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正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 应其次,教师应注重对个体的教育,因材施教,特别是对那些 “留守生”的教育任何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 的肯定,他们不是天生的“问题学生”,他们孤独的心灵更需要 关爱、鼓励和肯定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关 键的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光是研究人 员,更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知识、身心健康、善于动手的普通劳动 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权利意识、责任意 识、道德意识的公民,这才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所以,语 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多样化,不能以分数为尺度,一棍 子打死,应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怀,增强学生自信心,克服 自卑心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果他们拥有健康的 心灵,美好的未来将会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得以实现教育者抓 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那么完 善“留守生”健康人格将大有希望■参考文献:1.朱启明.新课标下的语文人格教育.中学语文一一大语文论 坛...2007年第11期总第413期.2...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论纲...中学语文教育参考...1999年Z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