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招聘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三)-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doc
6页教师招聘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三)・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宋濂:明“开国文臣之首”,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者, 认为“道”是“文”的主宰和灵魂,同时也认为“道”与“文”不是 截然分开的,而是水乳交融,相互始终的,强调文章要以宣 扬儒家道统为根本任务,又必须有一定文采为之服务1、宋濂的散文成就(1) 他的散文创作与文学观念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一 方面受文学观念影响,他的散文中有很多体现道统观念,美 化明初政权、表彰贞妇烈女和忠臣义士的作品;另一方面,作 为一个由元入明的文人,他既亲眼看到元末战乱中惨乱的社 会现实,同时又受到元末文人风气的熏陶,所以散文中也有 很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文人个性的作品2) 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 寓褒贬于自然叙述之中,生动形象,传神写照3) 他的写景散文往往文笔简洁清秀4) 议论性散文从容不迫,在活泼变化之中渗透着雍容华贵的气概,时人将取推为“当今文章第一”2、 唐宋派及其文学主张“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 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 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他们的基本 观点是反对以文釆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 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推崇宋代理学;茅坤 主张唐宋并重;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 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 作用,散文笔墨简洁淡雅、感情真挚、通俗畅达小品散文:“小品”一词为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 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明人 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 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 新体散文,适应了当时人们抒张个性、追求自由的社会心理 和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以袁宏道和张岱的小品散文成就最高3、 袁宏道小品散文:公安派常用游记,尺牍、随笔等 小品文来体现自己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随意书写,清新 洁净,其中以袁宏道最为突出;袁宏道游记继承柳宗元的特 点,写景中含有讽喻,写景中融入感受,情景交融;传记散文 则寄托了他对个性抒张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小品散文显示出 公安派理论运用于创作领域的成功4、张岱小品散文:题材广阔,反映了明末社会各方面 生活他的小品散文能将公安三袁清新洒脱之笔法和竟陵 钟、谭幽深冷峭之意境融为一炉,又能避免双方的流弊,以 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兼诸家之美, 堪称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者。
佳篇:西湖七月半、湖心亭 看雪)1、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 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 创造的关系问题1) 《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 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 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 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釆用民间传 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 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 魅力2) 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 种技法: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 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 笔于史无证,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 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将史书中个别事件加以改动而 成为新的情节因素,如关羽“单刀赴会”,三国志记载双方单 刀俱会,刘备让步,吴书记载鲁肃冒险赴会,小说反其意而 用之,采用关汉卿单刀赴会的情节,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 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 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 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将史书中有关情了的简略记载 渲染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 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 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 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2、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 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 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范本《三国演义》中类型化 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品质 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2) 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上 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 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3) 和谐性: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 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 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3、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 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
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 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 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 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主要有:(1) “笙箫夹鼓”法:急事用缓笔,有意变换情节节奏, 以搁置紧张,加强延宕,使读者在期待中不断积蓄心理能量 如34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 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获得精神愉悦 和审美满足2) “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 加强悬念遇到两条线索以上情节交叉时,先把一条线索的 叙事告一段落,叫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中断间隔可以刺激读 者探知究竟的好奇心理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 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4、独特的扇形网状结构:三国演义为表现内容的需要, 在结构上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式整部小说 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但却巧妙地以 蜀汉为中心,以曹魏和孙吴为一个扇形体的另外两端,纵交 错、井然有序地展开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全书结构如一张网,前后贯穿,左右勾联,曲折变化, 经纬分明,堪称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但并非全扇形,而是 网结一面,呈现了扇形形式,只是展示了三国政权之间的军 事和外交一个侧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