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新闻界》格式规范.doc
5页《国际新闻界》格式规范(2012年9月23日起施行/2014年3月1日修订)本刊从2012年第9期开始使用以下新版格式规范,请作者投稿时予以参照为了保证匿名评审的公正,稿件正文word文档的文件名和内容中都不能出现任何表明作者身份的信息;否则将被直接退稿本刊在美国心理学会(APA)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正文、注释、引文和引用文献的格式规范;标题、摘要、中文文献要译为英文以下小括号中的斜体文字为相关要求或说明(请特别注意加粗字体部分),红色字体部分是2014年3月1日修订的内容 第一部分 标题、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标题:副标题□□(左对齐,主标题黑体小3号字,副标题黑体小4号字,之间用冒号或破折号相隔,不宜超过20字)摘要(左对齐,黑体5号字) □□□□□□□□□□□□□□□□□□□□□□□□□□□□□□□□□□□□□□□□□□(宋体5号字,篇幅200-300字,简明、确切地陈述研究目的、原理和结论摘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论文的被引用率请作者高度重视□□□□□□□□□□□□□□□□□□□□□□□□□□□□□□□□□□□□关键词(左对齐,黑体5号字) □□□□、□□□□□、□□、□□□(宋体5号字,3-5个,顿号分隔。
关键词也直接影响论文的被引用率,请作者重视,尽量不要与标题重复,不使用空泛的词语,而使用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核心词语,并且能被研究者关注或检索□□English Title□□(Times New Roman小3号加粗;主、副标题的字号同中文标题处理,之间用冒号相隔Abstract(5号加粗) □□□□□□□□□□□□□□□□□□□□□□□□□□□□□□□□□□□□□□□□□□□□□□□□□□□(5号字,字体为Times New Roman□□□□□□□□□□□□□□□□□□□□□□□□□□□□□□□□□□□□□□□□□□□□□□□□□□□□□□□□□□□□□□□□□□□.Keywords(5号加粗) □□□□□,□□,□□□□□□(5号字,小写,逗号分割第二部分 正文本刊正文的基本格式如下,请作者参照一、标题与字体(一级小标题)(一)标题(二级小标题)标题一般为三级以内,一级小标题表示为“一、……”,二级小标题为“(一)……”,三级小标题为“1.……”(阿拉伯数字序号后标点为“.”,而非“、”)二)字体文章标题居中,黑体小3号字;一级小标题黑体小4号字;注释和引用文献为宋体小5号字;其他均为宋体5号字,每段首行左缩进2字符。
英文字号类同,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二、注释和引文(一)注释论文中的注释采用文后尾注形式,在文中需要说明的文字处依次上标阿拉伯数字序号1,文章末尾序号1对应的文字即为该处注释的内容二)引文1.格式(三级小标题)正文和注释中的引文出处采用文中夹注形式,基本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代:页码)”引文为著作的,夹注中务必交代具体的引用页码,但是文后的引用文献信息中不必交代页码;引文为期刊的,夹注中不必交代页码,但是文后的引用文献信息中务必交代发表期刊的页码范围2.范例若引文超过4行,则上下各空一行,另排一段,左对齐悬挂缩进2字符,字体变为五号楷体,无须双引号,形式如下(以下内容无实际意义,仅为示例):直接引用的内容要置入双引号中,小括号中注明出处,如:“ ……赵钱孙,2004:83-84);赵钱孙(2004:83-84)认为:“……间接引用的内容无须双引号,但须注明出处,如:赵钱孙(2004:83-84)曾提出……;其他学者持类似观点(诸葛吴,2006:31-42;赵钱孙,2008;中国,时间不详2)麦奎尔和温德尔(1982/2008:23)3认为引文有较多出处时,一般以出版年代为序,分号相隔。
如系转引,则需加上“转引自”字样,如赵钱孙(2004:83-84;转引自诸葛吴,2006:31-42)三、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指按顺序列出正文和注释曾引用的文献,不包括作者参考过却未在文中引用的文献,内容一般依次包括作者姓名、出版时间、标题、卷/期数、页码、出版地、出版社等一)排序不同语言文献排序为:中文文献(包含外文文献中文版)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和外文文献作者均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作者不详或机构作者时,以其英译首字母排序)同一作者的文献,按出版年代为序;若出自同一年代,在年代后加注a、b、c区分,如:李王张(2005a)、李王张(2005b)二)标点符号4“:” 用于副题名、出版地用于多位作者之间、期数、文集编著者之后 )”用于出版时间、期号、版本号、部分号、境外中文期刊出版地、补充说明[ ]”用于中文文献的英译文 用于除上述各项外的项目分隔 夹注和引用文献的标点符号的形式要求为:中文标点特有的符号(如书名号、句号等,逗号不属于)用中式标点,其他都用英式标点(中文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三)中文文献英译5中文引用文献须译为英文,外文文献使用原文字(不必译为英文或中文)。
中文文献第二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译文另起一行整体左侧缩进2字符置于方括号内中文文章名称不用书名号英文(译)文献中,文章与著作名称的字母小写(首字母大写),其他项目首字母均大写(介词小写);期刊、书籍、论文集、学位论文用斜体;六位以内(含六位)作者的编著中,姓名用逗号分隔,最后一位作者姓名后用小括号标注“eds.”;单一作者标注“ed.”;超过六位可只标注第一作者,其姓名后小括号标注“et al.”(中文用“等”)四)其他除事件性信息,其他涉及学术方面的概念、观点、论证等内容,尽量少引用教材、辞典、百科类网站上的内容注意区分期刊卷号(Vol.)和期号(No./Issue),只标注卷号的文献会影响引用和检索(一卷一般包括一年若干期),如“第20卷第3期”可以标注为“20(3)”第三部分 注释和引用文献样本注释[Notes]1.注释即作者要补充说明的观点、解释、材料等,与正文中上标的序号对应,按正文中出现顺序排列注释不要译为英文2.文献的作者姓名不详时,夹注中以文献名的第一个词汇表示作者,引用文献中则以文献名表示作者;不清楚时间时,用“时间不详”表示,具体格式以下第1条引用文献范例3.译著或译文的出版年代在夹注中要同时标注原著(文)出版年代(列在前)和译著出版年代(列在后),如“(麦奎尔,温德尔,1982/2008:23)”。
引用文献中作者姓名后标注译著出版日期,句末交代原著出版年代夹注中只标注外国作者的姓,而引用文献中要交代姓和名4.引用文献中各项内容之间分隔的标点符号参照以下范例5.英文文献样式与中文文献的英译格式相同,具体格式参照以下各类虚拟引用文献的范例 引用文献[References]中国的新闻业与社会转型(时间不详).检索于.(网络文献或资料无作者无时间样式正文夹注中用文献名第一个词汇“中国”表示作者,引用文献中用文献名表示作者;时间不清楚时,用“时间不详”表示,英译为缩写“n. d.”)[Journalis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n. d.). Retrieved from .]李王张(2001).《新闻传播学的新研究方法》.检索于.(网络文献或资料通用样式只需注明发表年份和网址,无需注明检索该文献的网站名称和时间该文献为类似书籍时英译用斜体,中文加书名号[Li, Wangzhang (2001). Methodology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 Retrieved from .]李王张(2005a).论危机传播中的风险放大.《国际新闻界》,27(2),2-7.(期刊文章样式。
需析出页码范围,但正文夹注中不必标注[Li,Wangzhang (2005a). On risk expansion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7 (2),2-7.](中文作者包含姓和名全称,港澳台作者的英译按当地拼音方案,如“臧国仁”为“Tsang, Kuo-Jen”外文作者包含姓的全称,名字缩写为大写首字母,但均是姓在前,名在后,逗号分隔李王张(2005b).《危机传播的风险控制》(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著作样式著作析出的页码应在正文夹注中标注,引用文献中无需析出页码若有改版,须在小括号内标注版本号,置于书名号外)[Li, Wangzhang (2005b). Risk control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2nd Ed.).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李王张,诸葛吴(2002).中国转型社会中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构建.《新闻学研究》(台北),(71),101-117.(境外中文期刊文章样式,小括号中注明出版地。
[Li, Wangzhang & Zhuge, Wu (2002).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China’s journalists in a changing society.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aipei), (71), 101-117.]李王张,诸葛吴(2007).新闻叙事.“世界华文传媒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5月10日,香港.(学术会议论文样式会议时间的年份置于姓名后,月和日置于文章名称后,会议地点置于末尾;论文名称中文不加书名号,英译时不斜体若有同一作者在同一时间发表的会议论文,请用a、b、c等区分 [Li, Wangzhang & Zhuge, Wu (2007). Journalistic narra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Chinese Media in the World. May 10, Hong Kong.](两位作者以上英译时,最后两位作者之间用“&”相隔,而不用逗号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2008).《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 (第2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原著出版于1982年).(译著样式。
英译时译者姓名、作者国别不必标注作者姓名后标注译著出版年代,句末括号中标注原著出版年代英译时用“Trans.”表示为译著[McQuail, D. & Windahl, S. (2008).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 (2nd Ed.)(Trans.).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2).]南方周末(2008年3月8日).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南方周末》,17.(报纸文章样式若无个人作者,可用报刊名称代替[Southern Weekend (Mar.3, 2008). Civic journalism vs.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Southern Weekend, 17.]赵钱孙(2004).《互联网中的人际传播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北京.(学位论文样。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