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pdf
7页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1/7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随着近年来高层建筑的发展, 超高、 超长、 体型复杂、 结构各部分之间高度、荷载差异巨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何正确设置变形缝显得尤为重要, 现特将高层建筑设缝方面的要求和重点总结归纳如下: 1. 变形缝的分类 类 别 用 途 伸 缩 缝 为防止建筑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涨冷缩)使结构 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设置的构造缝,可 使建筑构件沿长度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沉 降 缝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 坏,自基础到屋顶设置的的垂直通缝 防 震 缝 当建筑物立面高差较大,或承重结构类型、材质、荷载 不同时,为防止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碰撞破坏而事先 设置的垂直缝 2.2. 变形缝变形缝设置不当造成的设置不当造成的破坏破坏现象现象:: 图 1 房屋过长,未合理设置伸缩缝,由于温度应力引起的“八字形”裂缝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2/7 图 2 由于房屋局部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图 3 由于防震缝宽度设置过小, 在小规模地震作用下, 防震缝两侧住宅结构已发生碰 撞破坏。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3/7 3. 伸缩缝伸缩缝的正确设置的正确设置 3.1 最大间距要求最大间距要求 钢筋砼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下表确定: 表表 3-1 钢筋砼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钢筋砼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结构类结构类别别 室内或土中室内或土中 露天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装配式 75 50 框架结构 现浇式 55 35 装配式 65 40 剪力墙结构 现浇式 45 30 装配式 40 30 挡土墙、 地下室墙壁等类似结构 现浇式 30 20 注: 1.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者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 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3. 现浇挑檐、雨篷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 12 米 3 3. .2 2 超长时常用处理措施超长时常用处理措施 当建筑物的全长或某一结构单元的长度超过表 3-1 规定的最大间距而无法设置温度缝时,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下列一项或几项构造和施工措施: ① 适当提高温度影响较大部位的构件配筋率,例如:顶层、山墙、房屋端开间处; ② 直接受阳光照射的屋面应加厚其隔热保温层,或设置架空通风双层屋面以避免屋面结构温度变化过于剧烈; ③ 在顶层剪力墙的侧面和屋面板的顶面设置钢筋网,或在顶层设缝,将顶层分为若干个长度较小的区段;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4/7 ④ 较长的结构单元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通常后浇带的间距为30~40m,宽度为 800~1000mm; ⑤ 条件许可的话,可采用专门的预应力措施; ⑥ 采取减少混凝土温度变化和收缩的措施。
例如:采用细直径密间距的配筋方式;采用低收缩性混凝土材料;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采取跳仓浇筑等施工方法,加强施工养护 结论结论:: 不能认为只要采取了上述措施不能认为只要采取了上述措施,,就可以任意加大伸缩缝的间距就可以任意加大伸缩缝的间距,,甚至不甚至不设缝设缝,,应根据设计和计算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对结构内力和裂缝的影响应根据设计和计算慎重考虑各种因素对结构内力和裂缝的影响,,合理合理确定伸缩缝间距确定伸缩缝间距 4.. 沉降沉降缝缝 / 沉降后浇带沉降后浇带的正确设置的正确设置 4.1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当建筑物体型复杂,各部分之间高度、荷载、刚度和地基差异较大,采取结构和施工措施难以解决各部分之间的沉降差异时, 需考虑在下列部位设置沉降缝或沉降后浇带: ① 建筑平面的转折处; ② 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最常见的为主楼与裙楼之间; ③ 建筑结构体系或地基类型不同处; ④ 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⑤ 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4.2 常用处理方法常用处理方法 为了避免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之间因高度、荷载及结构差异而产生的沉降差,导致结构各部分之间产生较大的内力而破坏,设计中可采用三字方针:““分分”” 、、 ““抗抗”” 、、 ““调调”” ,详见下表: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5/7 表表 4-1 避免沉降差的常用处理方法避免沉降差的常用处理方法 处理方法处理方法 详解详解 分分 将主楼和裙房用沉降缝分开,应分得彻底,不得“藕断丝连” ,让各部分能自由沉降,避免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附加内力。
抗抗 采用端承桩或刚性很大的整体基础,前者由坚硬的基岩或砂卵石层来承受;后者则利用基础本身的刚度来抵抗沉降差 调压力差 主楼部分因荷载大, 采用整体的筏基或箱基,降低其土压力;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独立柱基、十字交叉梁基础等,增大土压力,使两者的沉降基本接近 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主楼工期长、沉降大,待主楼基本完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两者后期沉降基本接近 调调 调标高差 当沉降计算较为可靠时,通过计算确定主楼和裙房的最终沉降,将主楼标高定的稍高,裙房标高定的稍低,预留出两者沉降差,当沉降最终稳定后, 达到两者的地面标高持平 以上处理方法可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 4.3 沉降后浇带沉降后浇带 4.3.1 后浇带的分类 分类 功能 保留时间 施工后浇带 防止钢筋砼结构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引起裂缝 通常两个月后浇筑 沉降后浇带 减小因地基沉降差引起的结构应力; 后浇带中的混凝土应在两侧 结构单元沉降完成量符合设 计要求后再进行浇筑,通常不 少于六个月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6/7 4.3.2 沉降后浇带的注意事项 ① 后浇带宜选择在结构受力影响较小的部位设置,一般在距离主楼边柱的第一跨或第二跨内,设在框架梁和楼板中部的 1/3 跨间,约每 30~40m 设一道,宽度 800~1000mm,后浇带应贯通建筑物的整个横截面; ② 地下部分的后浇带,应做好后浇带的防水构造; ③ 沉降后浇带中的砼应在两侧结构单元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后再进行浇筑。
④ 后浇带两侧砼的表面应凿毛,并清水洗净,再浇灌比设计的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砼振捣密实,并加强养护 5 防防震震缝缝的正确设置的正确设置 5.1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① 平面不规则又没有采取加强措施; ② 各部分刚度相差悬殊,采用不同材料和结构; ③ 体型复杂,各部分质量相差很大; 5.2 防震缝宽度的确定防震缝宽度的确定 根据最新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的规定: 房屋高度不超过 15m 时防震缝最小宽度为 100mm,当高度超过 15m 时,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结构类型宜按下表再增加宽度: 表表 4 4- -1 1 房屋高度超过房屋高度超过 15m15m 防震缝宽度增加值防震缝宽度增加值(mm)(mm) 设防烈度(度) 6 7 8 9 高度每增加值(m) 5 4 3 2 框架 2020 2020 2020 2020 框架-剪力墙 1414 1414 1414 1414 结构类型 剪力墙 1010 1010 1010 1010 5.3 防震缝设置的注意事项防震缝设置的注意事项 ①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② 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③ 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和地下室可不设置,但地下室顶板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刚度,能将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分布到地下结构。
关于高层建筑变形缝设置要求的总结 7/7 6..设缝设缝总结总结 缩缝缝和防震缝(不考虑沉降要求)只需在地面以上沿全高设置,无需贯通结构的地下部分 沉降缝应贯通基础和上部结构 设计中宜调整建筑平面尺寸和结构布置,采取必要的构造和施工措施,贯彻“不设缝、少设缝”的原则当必须设缝时,宜使三缝宜使三缝((伸缩缝伸缩缝、、沉降缝沉降缝、、防震防震缝缝))合一合一,并按规范要求保证必要的缝宽,防止地震时发生碰撞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