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西阳县润城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103485763
  • 上传时间:2019-10-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山西阳县润城镇一、简介润城镇,一直是山西阳县最繁华的城镇之一,富商巨贾辈出.沁河明清时称"洎水",它如乳汁浸润,哺育了润城镇的人们.明末时,富庶的润城镇曾多次遭到流寇的袭扰,为了抗匪自保,润城修建了3座城堡:屯城、刘善城和砥洎城.几百年过去了,屯城与刘善如今仅存遗址,只有砥洎城基本保留了下来.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7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已是韩赵相争的重镇.古称"少城"、"小城",因冶炼业兴旺曾称"铁冶镇",明嘉靖三十八年改为"润城".润城镇四山环抱,三水萦流.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沁河东岸,樊溪由镇中流过.晋阳高速公路由村北经过,并设润城出口,南接晋韩公路,离侯月铁路线阳城站仅7公里.现存有省级保护文物明代古城堡"砥洎城",润城"东岳庙"(应为金代建筑),屯城"东岳庙"(金代).并有春秋战国时期白启屯粮而得名的屯城村,明代尚书王国光故居上庄村,影响八省的道教圣地天坛山,望川村的开明寺,上伏村、中庄村的汤帝庙等名胜古迹.还有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到润城时住过的姚家院,炸毁日伪碉堡的紫台岭伏击战遗址建设的紫台岭烈士陵园等,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名人志士层出不穷,明代政治家、财政家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王国光,清代汉学家、数学家张敦仁,户部尚书张慎言,布衣诗人张晋等名满天下.这些先哲躬身实践,奠定了文化润城的根基.润城镇不仅是一座享誉久远的文化大镇、历史名镇、经济强镇、商贸重镇,而且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旅游圣地,古阳城八景之一的"沁渡扁舟",就是对该镇沁河沿岸风光的高度浓缩."樊山戴上帽,小城揭了鏊"是一句流行于润城数百年的谚语,久居润城的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现在,好多年轻人却不明白个中道理.可乐山位于润城村东部,海拔超过1500米,由于可乐山又高又大,在夏秋季节,阻挡了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温湿气流,产生积雨云,因而形成地形雨,并且极易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东河暴涨.东河一旦暴涨,由于河道水位落差大,润城村内河道窄,常常给润城造成灾害.城,即润城村.沁河沿村由北而南奔流直下;东河由东而西穿村而过,注入沁河,据阳城县志载:明清时期,润城村是泽、潞、平阳、河东、豫北一带最大的集贸市场.各种饭店、地方小吃自然很多.其中有不少饭店以卖煎饼和油馍等食品为主,所使用的炊具就叫"鏊".在信息不发达、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人们便根据经验总结成谚语来躲灾避险.阳城县志载:润城"抗战前,商业居全县各镇之首,是全县铁货产销中心.行炉、经商颇为发达……总计百余家,五百余人,不少人远赴中国各地经营商业.日军侵入,工商业备受摧残,趋于萧条",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润城村东河两岸的各种店铺已经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润城镇"劈山改河"工程,迫使沁河从刘善山穿过,远离了润城村.夏秋季节东河暴涨带下的泥沙,由于得不到沁河水的帮助,便在村内的河床和东河以南的沁河故道里淤积起来.如今,就连那些店铺的遗迹也被埋在了厚厚的泥沙下面了.也难怪年轻人不知道,不明白这条谚语了.二、历史传说东河阳铁牛报水情地东河阳村(今上伏村)位于沁河东岸,是历史上文明之乡,村西的河岸旁有头铁牛伏堤而卧,双眸直盯河水,注意力十分集中.它神态逼真,活灵活现,引得路人止步观赏,抚其头,摸其身,铁牛浑身绽放光芒.传说,这头铁牛是镇河之神.其实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水位计".那时候,每到汛期,东河阳人就根据铁牛与河水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沁河水上涨的程度.当时东河阳老少都会背诵这样一首民谣:河面加五尺,木栾百平常.河面加一丈,木栾水进埂.河面加丈五,城外没田鼠.河面加两丈,木栾堵城门.河面加三丈,洪水打城墙.河面涨到铁牛跟,木栾告急人躲光.河面涨到牛身上,不见木栾见汪洋.沁河水在太行山间弯弯曲曲地流淌,从山西的东河阳村流到河南的木栾店需要三天时间,而东河阳的人徒步抄捷径到木栾店报水情只需两天.行人仅比洪水早到一天时间,这一天的时间虽然并不充裕,但在古代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却能使木栾店的人提前得到情报,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报水情一事,晋豫两地人早有协议,双方恪守诺言,按约行事.每年汛期,东河阳人就派人在铁牛身旁监测沁河水情,不分昼夜轮流值班,按事先约定的报水情标记,分别派人陆续步行到河南木栾店报信.木栾店人非常感激,对东河阳来的报信者盛情款待,直到洪峰到来送信人才返程以表诚意.木栾店地方为表示谢意,每年腊月总要带着一帮人来慰问.东河阳人以隆重的方式接待来宾.共同话古道今,互叙友情.两地人就这样友好相处,代代相传.直到如今,老人们谈到铁牛报水情的故事,眼前还仿佛闪现出古代东河阳的顽童们骑在牛背上嬉戏的情景,耳际还仿佛回响着那天真可爱的童谣:大铁牛,报水情,我去木栾送信信,木栾赶紧堵城门,气坏河里老妖精. 百年奇联上佛村的官桥院有一处古建筑,造型别致,华丽高雅,格外引人.官桥院的大门两边的墙角上镶立着长方形青石条,右边青石上有一条阴刻上联"北水南流东西两岸上下佛",而左边青石上却是光净平滑,无有一字.只见上联无有下联,这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大约在清嘉庆或道光年间,上佛村西门外交通要道边"官桥院"落成,村中里社请本村文化名人李焕章题写对联.李焕章是本村李姓第12世传人,精于私塾教学,颇通诗文,笔力精湛,撰写楹联很有造诣.他欣然点头应允,但并没有立即动笔,而是专门来到官桥院实地查看,寻找素材.他站在新建的阁楼门前仔细端详,而后又漫步到不远处的龙券上(路桥),放眼望去.他望望沁河西岸的邻村下佛村,又看看东岸的故里上佛村,顿来灵感.提笔写就上面的文字,却留下下联让往来行人思考,因此,官桥院阁楼大门上就只有上联而无下联.数百年过去了,迄今也没有人能工整地对出下联,真可谓百年奇联成趣谈.神奇的梭罗树"天上梭罗马沟栽,树大根深三百载.蚊蝇不近有蜂采,阁老奇树引人来."这首诗写的就是润城镇东山村马沟的梭罗树.这一棵神奇的梭罗树,高数丈;树干粗,须四五个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住;树冠庞大,足足可以覆盖三四分大的地盘.整棵树看上去就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树叶的形状呈梭形,它结的果实也煞是好看,状如梭子,有单个的,有成双成对的,还有三五一簇的,看上去像小巧玲珑的宝塔.果实表皮呈灰黄色,如同一层没有毛的骆驼皮,剥去外壳,里面露出一个浑圆的球体,大半球为深红色,小半球为浅棕色.梭罗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的树阴所覆盖的地方,居然找不到任何蚊蝇、蚂蚁,是人们夏天乘凉的好去处.传说,梭罗树是天上的神树,它秉天地之灵气,种子发芽出土,一跃就是五对叶子,五寸高.然后一年长一次,一次跃一尺.梭罗躯干伟岸,风姿婀娜,叶色浓绿,花素香清,蚊蝇见而远避,蜜蜂聚而成云.它浑身是宝,其根其皮,其花其叶,均可入药治病,泡水久饮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说起这棵梭罗树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原来,月宫中长着两棵高大的神树.一棵是桂花树,桂花树香飘万里,吴刚就坐在树下酿酒;一棵是梭罗树,梭罗树长生不老,嫦娥就坐在树下织布.有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八天九夜不停息,把桂花树和梭罗树的种子吹到了地上,从此以后,人间才有了珍贵的桂花和梭罗.桂花来到了中国,梭罗却漂洋过海去了外国. 砥洎城金船砥洎城位于润城村北,沁河三面环绕,东北处的城墙之下,河水深不可测,鱼龙出没,因和墙头黑龙庙上下呼应,人称黑龙汪,也叫黑龙潭.相传,很早时候,此潭经常于月圆之夜万籁俱寂的三更时分,在水面浮出一条金船,金光闪闪,十分诱人.半夜走路的人见过,看西瓜的老汉见过,就连看黑羊的小孩也说看见过.只是等有人跑到河边时,却又什么都不见了,像是恍惚之中,朦朦胧胧.这一奇特景观,传来传去,不知传了多少个年头,传了一代又一代,都知道砥洎城下的黑龙潭里有一只神秘的金船.它究竟是怎么回事?没人去追究,善良的润城人把它当作镇寨之宝倍加爱护,把它当一方神灵供奉.有那么一年,据说是民国年间,润城来了两个外地人,后人都说是南,在镇上游来走去,经常夜半三更不睡觉,或在城头转,或在河边游,像是寻找什么.时间长了,寨里的、寨外的村民琢磨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家伙是不是想盗金船?那可是个宝,是保护咱砥洎城的镇寨之宝呀,说什么也不能叫南给盗走!女人们每到十五前后就满斗焚香,祷告金船不被破坏,男人们则在这个时间巡逻守夜,以防意外.说也奇怪,那金船像懂得人意似的,或者真有灵气,知道有人要寻事一样,好多个月圆之夜总不见它出来现形.人们渐渐地放下心来,也不那么戒备了.那两个人费了不少的心思,总不得空,不是有人防守,就是船不现形.反正只要有人在岸边走动,金船瞬间就会消逝.那两个人会点邪门歪道,在砥洎城内串来串去,在一个厕所后边找到了一根丈把长的旧竹竿,不知有多少个年头了,外皮发黑,杆体崩裂,倒是还算结实.等到一个月圆夜,俩人鬼鬼祟祟扛着竹竿来到潭边,用竹竿在水中正搅七七四十九圈,反搅九九八十一圈,一个搅累了另一个接着搅.原来那竹竿是能让金船浮出水面而不沉的神物,必须不停地搅.搅来搅去,那金船终于浮出来了,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美不胜言.俩人目不转睛盯着金船,左拨九下,右拨九下,只见那金船缓缓地向岸边漂过来.眼看就要到岸了,两个人已搅得筋疲力尽,手一松,竹竿"嚯"的一声掉入了水中,急得两人就向金船跟前扑去.忽然,一道金光冲天而起,金船不见了,那两个人也不见了.三、主要景点永宁闸从庄河口溯樊溪顺流而上,过下庄,穿中庄,便可看见上庄境内一座雄伟壮观的城门门楼样建筑.它横跨樊溪两岸,通体用朱红颜色粉饰一新,虽跨度不过十米,但那种背山临水、巍然矗立的气势却非同一般,一见之下颇让人内心涌起无限敬仰之心,这就是永宁闸.沿樊溪自下而上看去,永宁闸高大坚固、气势恢弘.左右两侧有耳房,正中高高耸起宏伟的闸楼.闸洞高约七米,加上闸楼,约有十二三米高.左右跨度约十米,厚度也达十余米,用巨大的城砖筑成.闸洞顶上,前后八根木柱撑起巍峨的楼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闸洞右侧有一株古松,主干松皮老裂,曲折盘旋而上,状如虬龙正欲向天空腾飞而去.据说,这古松还是一棵仙树呢!古松与闸壁之间,有大小石碑六座,记录着兴建和修缮此闸的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大都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了.穿过永宁闸闸洞,往右侧大概七八步远,转过横截面,有一窄窄的甬梯,直通闸顶阁楼.顺梯而上,再进楼门,便可见当年的建筑情况.楼道也是窄窄的,约可容两人并行.栏杆、屋檐隐约可见当年雕梁画栋的繁荣景象,看着那些依稀可见的痕迹,不禁令人平添许多对往昔沧桑岁月的追忆.润城东岳庙创建于大金之前,占地3600平方米,规模宏伟,三进三门,整个建筑由庙门、钟楼、鼓楼、过殿、偏殿、东西配殿、舞楼、献殿、正殿、后宫等组成,琉璃屋脊、兽头、瓦,可于北京故宫媲美.现存献殿、正殿,配殿和后宫,属省级保护文物.上庄村牌楼大明王朝的金銮宝殿里,曾端坐着一个上庄人,他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王国光.正是王国光的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人心中激起圈圈涟漪.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于是,这个时期形成了"读书可荣身,耕冶可致富"的重教入仕文化,历经两个朝代数百年而不衰,留下了"郭峪三庄上下佛,举人秀才二千五"的民谣.那些进士和举人们,在居官期间或致仕以后,为光宗耀祖,也为官场应有的排场或致仕后的舒适生活,不惜大把金钱,营造理想的安乐窝.依现时的上庄为例,其古建民居最早的是明代成化年间.这期间,白巷里诞生了第一个举人,叫王遵,是王国光的曾祖父.他是个绅士,自然有钱,大概就是从他开始,注重建筑文化,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从此拉开了古建筑群的序幕.王国光修建了"天官府",由尚书第、司农第、王氏祠堂等建筑组成,王国光侄、湖广参政王淑陵修建了进士第;王国光之孙、山东参政王征俊修建了望月楼、参政府、厅房院、仰山居等建筑;民国年间时任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副处长樊次枫修建了樊圃新院、樊氏宗祠、花园等建筑.历经四百余年,上庄终于建成了群山环绕,绿水串珠,四合院星罗棋布,望楼高耸云天,颇具几分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群落.这就是耕读文化与自然天成之趣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村落布局,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