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作文热点话题及素材1.doc
48页11、 “非诚勿扰”节目“拜金女”事件 拜金将使民族退化 周 宏社会的财富不仅仅是靠继承,更重要的是要靠创造,何况有钱人的继承更多的是一种挥霍与倒退,而创造需要的是一种勇于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绝不是躺在有钱老男人的怀里醉生梦死、得过且过当前的拜金主义是“三俗”现象的核心所在,低俗、媚俗、庸俗,一个字,大家都是为了“钱” 为了钱,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人格、尊严、幸福、信仰等,都可以抛在一边,当然美女们去找有钱人,去当“二奶” ,也就没有什么想不通了,只是这样的导向太可怕因此,当前反“三俗”的核心就是要打倒拜金主义,就是要营造一种干净、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2、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演讲受热捧“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俯卧撑” “躲猫猫” “打酱油” “被就业” “蚁族” “蜗居”等词汇也均有出现口惠更要实至 刘振宇如果说,这类官员毕竟是少数的话,那么另外一些官员,他们也亲民,也同情,也走访,也慰问……也做各种各样的表面文章,但就是不愿放弃自己的好处,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各种各样的享受,不愿意去亲力亲为,一句话就是,口惠而实不至。
中国的老百姓几乎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憨厚、最容易满足的人,只要你略微地为他们做点实事、办点好事,略微地施惠于民,他们就会感激涕零3、 新《红楼梦》 “黛玉裸死”引争议 林黛玉是怎么“被娱乐”至裸死的近年来,将古典名著拍成电影电视,在影视界正成为一种风气和潮流在拍摄过程中,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根据剧情需要,对原著进行适当的修改,也不是什么稀奇事稀奇的2是,一些导演和编剧,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地“斧正” ,将原著修改得面目全非,这就不是拍摄原著,而是篡改原著了虽然说一些古典名著并不是尽善尽美,也会存在一些瑕疵和错误,我们可以对这些谬误之处进行更正,但是,我们要尽量尊重原著,修改不能“伤筋动骨” 而流传下来的名著,几百年来因为一直深为人们所熟知,所以,稍有改动,读者就会“有感觉” ,而修改一旦违背了名著的原意,读者肯定就会“有意见”!《西游记》如此, 《赤壁》如此, 《红楼梦》也是如此!我们终于知道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原来是被现代人娱乐至死的!如果说《西游记》让孙悟空爱上唐僧是“恶搞” , 《赤壁》让曹操、周瑜玩起“三角恋”是“无厘头” ,那么, 《红楼梦》让黛玉“裸死”则是一种“娱乐至死” ,这些,既是影视圈的不良风气,也是文化艺术的悲哀!4、 “打工皇帝”唐骏身陷“学历造假门”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0 年 7 月 1 日,有“打假斗士”之称的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连在自家的微博上发出 21条消息,把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 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在这一系列微博中,方舟子针对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提出了质疑,并出示了部分查证证据,提出“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 方舟子接着怀疑唐骏所读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是一家著名的卖文凭的野鸡大学,此校在夏威夷注册,没有得到美国认证机构的认证” 但唐骏仍然否认自己造假,此事一经披露,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唐骏矢口否认自己的学历和经历造假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根据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唯成功论的悲哀林 琳唐骏“学历门”事件,网络上有段精彩的概括:唐骏这件事,在美国,他要辞职,因为100 个美国人只有一个价值观——诚实;在日本,他要谢罪,因为 100 个日本人也只有一个价值观——担当;在中国,他要狡辩,因为 100 个中国人有 100 个价值观我觉得,最后一句说得还太客气从“学历门”之后的争论看,在中国,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有一个价值观——“成功” 。
通俗地说,就是只要赚到钱,且不被关进去就是本事唐骏可以说既是这种“唯成功论”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说他是受益者,不是吗?若论财富的多寡,唐骏最多只是个高级打工仔,为什么当年他3会浮出水面?因为社会需要唐骏,需要他来给我们讲述一个知识英雄的故事和其他“成功者”不同的是,唐骏意识到了这种社会需求,且和潮流一拍即合当很多人仅仅将“成功”当做结果去享受的时候,唐骏已经清晰意识到,对“成功”的渴望是如此让普通学子仰慕,对“成功”的迷信是如此让企业家们沉醉他像经营品牌一样,通过出版、访问、演讲乃至造假,十数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自己通过“品牌运营” ,他逐步黄袍加身,用“小成功”换“大成功” ,最后兑现成真金白银说他是受害者,是因为如果这个社会没有对唐骏提出“没有成功,只有更成功”的苛刻要求,一个职业经理人也就不会在追逐成功的同时忽略掉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以至于被方舟子三拳两脚、轻易地逼到拳台的角落,貌似庞大的巨人哥利亚,仅仅被“文凭”这把小小的弹弓弹了一下,就像充气娃娃一样泄了气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质疑唐骏,并非仅仅是质疑他,我们质疑的也是多年来对于“成功”的迷信唐骏“学历门”事件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我们定义“拥有足够的财富和地位就是成功”的时候,是否忽略了这种“唯成功论”本身的虚弱?是否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也应该拥有更丰富的可能?对于“财富成功”的过度渲染,会压迫乃至消灭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存在空间。
事实上,不管承认与否, “唯成功论”已经一统中国多年即便是蹒跚走路的孩子,恐怕也早已被父母们预订了“成功”的轨道:穷人出身——海外留学——双料博士——财富滚滚,一如唐博士的“轨迹” 我们的求学、婚姻、事业,所有一切,莫不包裹在这庞大的“成功”羽翼下而那些看似和“成功”无关的东西——对社会的关怀、对情感的珍惜、对人格的追求……却被压榨得越来越小结果,如今的我们都只想坐进拥挤的宝马车里,哪怕泪痕满面学历门”事件,不过是次小小的骚动,因为,现实里的“成功”越来越霸道, “非成功”的价值观空间也越来越小纸面的骚动,虽然是微弱的,但终究是我们内心挣扎的写照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者未必能成功,成功者却不能不诚信,这个千百年来被印证的道理不是现世的功利就可抹杀的由唐骏的“学历门”引发的关于诚信价值的社会大讨论,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荒唐的印记诚信的价值不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是社会诚信危机的根源,唯如此,我们才能自我救赎,才能走出造假的怪圈点评:文章从唐骏学历、经历造假的个案谈起,从个别论及一般,从特殊论及普遍,从现象论及本质,并提出了是“唯成功论”导致了唐骏“学历门”事件的见解,新人耳目,见地不俗文章举事例,析事理,例析结合,理趣宜然。
观点鲜明,论述深入,有较强的说服力45、青岛“100 年后的备件”事件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2010 年 7 月,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 100 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 3 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根据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100 年后的备件 张 雷不久前,一则有关“青岛下水道”的故事在网络上被竞相转载在青岛市原德国租界区,由德国当初建造的下水道出现了小故障,工作人员检修后发现是零件老化了然而,这个下水道系统已经使用了百余年,当年那家建筑公司早已不复存在青岛城建公司咨询了其他德国建筑公司,其中一家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 3 米的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青岛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搜索后,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这些零件依旧光亮如新。
100 年后的备件,依然能照常使用, “这大概是德国人的传奇” 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样的动力和机制,能够催生出德国人的这种严谨殊不知,这种对规范的遵守与对质量的追求,几乎已经成了德国人的“潜意识” ,不需要约束,就能自觉履行德国人在见面打招呼时,总会说一句很特别的话, “Alles in ordnung?”如果直接翻译,这个问候语的意思是“秩序还好吧?”由此可见这个民族对“秩序”和“规则”的重视无论是做事、做人还是生产产品,他们都以遵守秩序、一丝不苟为准则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世界名琴,这架钢琴的生产者是德国人亨利·施坦威1836 年,木匠出生的斯坦威在自家厨房里,神奇地制造出他的第一台钢琴此后,这个德国人按照最苛刻的规程,建立了一套“施坦威体系” ,从设计到流程,甚至连某个零件的材质,都做了最细致的规范正是这套潜心研究出来的“秩序”和“规范” ,让“施坦威钢琴”成为了钢琴制造的典范如今,全世界所有的三角和立式钢琴,都要遵循这个德国人所制定的尺度和设计指南每一个钢琴家都以能使用“施坦威”牌钢琴演奏为荣德国西门子公司前总裁彼得·冯·西门子解释为什么“德国制造”是质量的保证时说:“这靠的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细节的重视。
”5严格制定生产规范,一丝不苟执行,对于处在起步期的企业来说,似乎“得不偿失” 在“长期质量”和“短期利益”的较量面前,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正是如此,我们这个时代才会鲜有伟大的作品出现对现实而言,这个“德国制造”的百年下水道,既是一个启示,也是一个讽刺点评:本文作者不是仅仅局限于对“100 年后的备件”这一事件进行评论,而是透过这一事件,分析、探讨了“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世界的原因,并深入思考了“我们这个时代鲜有伟大的作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给人以警示全文结构清晰,论证严密,用例典型,充分彰显了作者的思考深度,是篇典范的时评类文章,值得大家学习、借鉴6、 “80 后”宣扬“父母皆祸害”事件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2010 年 7 月,一个拥有两万多名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被网友和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这个讨论小组全名是“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 ,这个被评价为“惊悚、大逆不道”的名字,以极强的号召力,在很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成员成员们基本是“80 后” ,大多是被家长忽视或者伤害过的孩子,或者是“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 他们在小组宣言里写道:“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
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对于这个组织,许多人表示了愤慨:爱怎么就成了“祸害”?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这已经是最大的恩赐,懂感恩的人才是真正有良知的人也有人表示理解: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不同时代,思想上存在代沟,要相互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确实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有人评论说,受过父母伤害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不能当成主流来评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和套作孝·顺·敬 卜妍杨人们看《二十四孝图》时,常常为其中如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之类的故事而感到震撼,进而倒吸一口冷气,暗自窃喜自己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算得上美好的时代这种极端的孝,在千年的口口相传中成了耸人听闻的美德——而这种美德又的确是狭小整洁的传统美德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说“孝”吧,原来是一个铁铮铮的银亮光洁的汉字,挂在无数爹娘无理取闹似的嘴唇上,也便在呼出的水蒸气里生了锈,被蚀成一堆三氧化二铁我们说“孝”吧,可绝非“孝顺” 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
换而言之,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一个触手可及的笼子里,任何逃离这“安全”的笼子的企图都将6被冠上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是不孝顺的名号然而孩子并不喜欢父母将意志凌驾于他们身上,所以常常宁愿被笼子撞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追求独立自由这便形成一对矛盾孩子们不是不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