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训练01 文言文阅读.doc
60页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编者说明】 本书《作业手册》中的文言文训练篇目共涉及17篇请阅读下面的说明再答题1.第一批训练篇目:2018年《考试说明》所规定的、云南省卷近5年没有考查过的文言文11篇2.第二批训练篇目:人教版等教材共有的、新课标推荐的其他篇目6篇,请在老师的指导下选用◇ 第一批应考必练11篇重点篇目 ◇一、三峡(2016曲靖卷考查)(一)[2018·昆明西山区一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三 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文中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4.本文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4分) (二)[2018·滨州] 阅读下面两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 《三峡》全文 [乙]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注释] 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B.不以疾也 疾:快C.迳黄牛山 迳:经过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B.绝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8.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3分) 9.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爱莲说(5年未考)(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妖: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在众多的花中,你喜欢哪种花?说说你喜欢的原因3分) (二)[全品原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6分)[甲]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 李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
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可爱者甚蕃 蕃: (2)香远益清 益: (3)未闻稍易其色 易: (4)涅而不淄 淄: 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 7.两文分别赞扬了哪两种植物的什么品质?(4分) 8.两文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做简要分析 (4分) 三、论语(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学而不思则罔 罔: (2)饭疏食 饭: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5分)[甲]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 言志① 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 ①本文出自《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旁叫作侍③盍:何不④轻:据考证,此字为后人所加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显耀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为人/谋而不忠乎B.学而不思/则罔C.于我/如浮云D.盍/各言尔志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盍各言尔志 尔: (2)愿车马衣轻裘 衣: (3)敝之而无憾 敝: (4)无施劳 劳: 7.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2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8.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9.“言为心声”,乙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3分) 四、记承天寺夜游(2017曲靖卷考查)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 ①涂潦:泥淖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2)徙知徐州 徙: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盖竹柏影也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4分)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7昆明卷对比课外)(一)[2018·天津改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3)行拂乱其所为 拂: (4)而后喻 喻: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4.人们常说“多难兴邦”,请结合本文简析“多难”为什么能“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