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见兼词及用法.docx

2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516670598
  • 上传时间:2024-01-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58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见兼词及用法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 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 音〃wu")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 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下面, 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 词〃乎〃两个词•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2) 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3)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⑴⑵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⑶的〃诸〃为〃之乎〃的合词.〃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1)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劝学》)(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1)子 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⑴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 书•吕布传》)(2)居心叵测.〃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 然•(《诗经•采苓》)兼词“诸”、“焉”之比较古代汉语中,兼词“诸”、“焉”出现的频率颇高,且为两类不同兼词的典型。

      对之 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兼词的一般特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一、 “诸”是合音兼词;“焉”是非合音兼词诸”不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为一的,而且读音也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类 似反切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如:(1)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2)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⑴例中的“诸”字,是“之于”的合音,之(zhl)+于(yu)二诸(zhu)——此处“于” 依古音韵体系说,“于”属“鱼韵”,故其韵母为U; (2)例中的“诸”字,则是“之乎” 的合音,之(zhl)+乎(hu)二诸(zhU)而“焉”在读音上不存在象“诸”那样的拼合关系如:(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此例中“焉”字仅仅兼有“于之”两字的意思,读音上却不是“于之”的拼合,于(yu) +之(zhl)工焉(ydn)二、 “诸”既可用在陈述句中,又可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陈 述句末诸”用在陈述句中,相当于“之于”如:(4)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诸”用在疑问句末和用在感叹句末,都相当于“之乎”如:(5)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6)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焉”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

      如:(7)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曹刿论战》)三、 “诸”、“焉”从词性上看,均为实词和虚词的结合,不过它们结合的形式相异, “诸”是实词在前,虚词在后,而“焉”正好与之相反,虚词在前,实词在后诸”有两种结合形式,句中“之于”,即代词+介词;句末“之乎”,即代词+语气 助词如:(8) 乃赏成,献诸抚军 (《促织》 )(9) 汤诛桀,武王伐纣,有诸?(《左传》 )(8)例“诸”是“之于”的结合,“之”称代“促织”;“于”引进介绍对象;(9)例 “诸”是“之乎”的结合,“之”称代“汤诛桀”、“武王伐纣”这两件事,“乎”为语 气助词焉”用在句末,即介词+代词,介词仅是“于”字,代词有“之”、“是”、“彼” 等等如(10) 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 )(1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12) 祁奚告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四、 “诸”用在及物动词后,或作宾语,或作宾语以及用“于”字引出动作等的补语; “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后,仅做补语诸”在疑问句末作及物动词的宾语如:(13) 有美玉于斯,韫犊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诸”在陈述句中作及物动词的宾语以及用“于”引出动作等的补语如:(14)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肴之战》)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焉”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后面,充当处所、对象、范围和比较性 的补语如:(1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焉”充当不及物动词“出”的补语,上述(7)(11)两例同此16)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焉”充当形容词“大”的补语17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焉”充当动宾词组“收尔骨”的补语上述(3)(10)(12)两例同此以上我们只是从读音、位置、结构和语法成分等四方面对“诸”和“焉”进行了比较 分析概而言之,“诸”兼有“之于”、“之乎”的意思和作用,且为它们的合音,一般用 在疑问句末和陈述句中的及物动词后做宾语,或做宾语以及用“于”引出动作等的补语焉”则兼有“于之”等意思和作用,与读音无必然联系,一般用在陈述句末充当不及物 动词、形容词和动宾词组的补语古代汉语为数不多的兼词中,跟“诸”相类的有“叵”、“盍”、“旃”等如;(18) 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19)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20)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左传•桓公十年》) 上述(18)(19)(20)三例中,“叵”等于“不可”;“盍”等于“何不”;“旃”等于“之焉”跟“焉”相类的只有“耳”字如:(21)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例句中“耳”相当于“而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