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时空的严肃性解密.doc
3页穿越时空的“严肃性”解密——以《李尔王》为例解读《诗学》中悲剧的“严肃性”摘要:亚里士多德说,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这是对悲剧性质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出色的悲剧必须具备“严肃性” 、 “完整性”和“规模性”,而悲剧最主要的特征是对行为的摹仿 “严肃性”既是悲剧的创作方法又反过来正是悲剧的思想理念本身本文主要从人物选择,情节安排和性格塑造上阐述悲剧是严肃的摹仿艺术,并分析悲剧与史诗的区别,最后通过浅析《李尔王》中情节的安排,性格的塑造等分析悲剧的“严肃性”创作方法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 ;悲剧;严肃性;史诗;《李尔王》1、悲剧是严肃的摹仿艺术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说:“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艺术所模仿的绝不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这也是《诗学》所体现的一个最大的观点,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由此可见也同时肯定了模仿他的艺术的真实性体现了它摹仿的严肃性,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摹仿艺术的严肃性一)人物角色选择悲剧的严肃性在《诗学》中首先表现为悲剧主角的选择上。
《诗学》第 2 章认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当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好坏都有特定的内涵《诗学》第 13 章指出,悲剧主要人物是这样一种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非常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声名显赫,生活幸福”,咎不完全由自取,又有几分自取,俄狄浦斯、堤厄斯忒斯以及出身的著名人物是为数不多的悲剧取材对象在 15 章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人物性格必须善良,必须适合,必须与一般人的性格相似,性格必须一致刻画性格也要合乎必然律和可然律二)情节的安排亚里士多德指出,情节在悲剧中的作用最为重要:“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情节就是人物的行动,人物的性格在情节中得以显示操纵情节的两个法则是可然率与必然率作品按照这两个原则来构建情节的构架,模仿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以及现实生活中必然发生的事,便可以使得悲剧故事具有可信度,人物也更能深入观众内心,从而打动观众心灵,引起观众的恐惧与怜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对情节的安排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有机整体说” ,既情节必须完整,情节必须有机统一,情节必须长短适中。
3)性格的塑造悲剧的严肃性也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对性格的重视他所说的性格,与意向性的抉择紧密关联一言一行,“如果明白表示某种抉择,人物就有‘性格’ ”否则,就没有性格他还提出了刻画性格的几条原则第一,性格必须善良,当然也不是十分善良第二,性格必须适合,也即必须适合人物的性别、身份第三点,性格必须相似,也即与一般人相似第四,性格必须一致,也即不要前后矛盾第五点,刻画性格应“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他十分赞赏荷马的性格描绘,说荷马“在简短的序诗之后,立即叫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或其他人物出场,他们各具有性格,没有一个不具有特殊的性格” 这说明他注意到了性格的特殊性2、悲剧与史诗(一)同是严肃文学史诗和悲剧的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严肃的摹仿艺术严肃的悲剧必须要由严肃高尚的悲剧诗人来写荷马和索福克勒斯就是文学上千古传诵的优秀的严肃诗人悲剧对合情合理的可能性的描写,长度适中、结构严密,富有一致性,在逻辑上、审美上、道德上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或目的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尽管从时间上来看史诗比悲剧古老,亚里士多德却把它看作是悲剧的“追随者”,在《诗学》第 24、26 章得出结论:史诗和悲剧同为严肃文学,并且具有相似的类型和成分,但总的说来悲剧优于史诗。
悲剧是严肃作品的“典范” 柏拉图认为《奥德赛》也是一出悲剧,在《理想国》第 20 卷他称荷马为悲剧大师 《诗学》第 4 章也说,荷马从他的严肃的诗说来,是个真正的诗人,把索福克勒斯当作最理想的悲剧诗人,也正是出于“严肃”这一标准史诗与悲剧在受难故事和性格的刻画也很像,都有“突变” 、 “变迁”以及“受难” ,史诗的思想和辞藻必然是美好的荷马首先充分运用了这些部分,而且十分出色他的两部史诗成为各种结构的典范《伊利亚特》是简单而受难的典范, 《奥德赛》是复杂史诗和性格史诗,而且它们在辞藻和性格方面胜过一切史诗2)悲剧与史诗的不同悲剧与史诗的不同在于结构的长度和使用的格律如果一部史诗的长度相当于一次听完一系列悲剧的长度,也就够了,但史诗可以尽量延长但在悲剧中,要描述一个故事中同时发生的多个部分是不可能的,悲剧只限于舞台上这部分,而且只和演员发生联系但在史诗中,由于它是叙事体的,所以史诗能够写出同时发生的某一故事的多种事件,只要这些事件对整体是恰当的,那么就可以增加史诗的分量史诗有这个好处,使得作品宏伟壮阔,所以能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因而,史诗可以用形形色色的插曲来点缀因为让人们对悲剧失去好感的,就是单调,这种单调很快就会使人感到腻味。
在悲剧中可以放进很多令人惊奇的事;但是,在史诗中,更可以放进其不可能的事件(这件事情是引起惊奇的主要原因) 因为人们看不见在史诗中正在活动的角色,如,赫克托耳被追赶一事,在舞台上表现一定会显得荒唐可笑:希腊人站着不动,不去追赶,阿喀琉斯用摇头发暗号让他们停住惊奇也能产生愉悦,这一点很明显,每个讲故事的人都要添枝加叶,坚信这样能给人带来愉悦3、从《李尔王》分析悲剧的严肃性(一)剧情分析《李尔王》是 威 廉 ·莎 士 比 亚 四大悲剧之一,主要展现了主人公李尔王的悲剧命运 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 3 个女儿,口 蜜 腹 剑 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2)角色塑造上体现严肃行动的摹仿悲剧的第一关键词是戏剧的严肃性,悲剧首先是对一个严肃的行动的摹仿,而严肃的行动又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那么严肃的行动无非就是指一个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都成立,至少在逻辑上成立的故事首先它必须具有一个严肃的、非戏谑的、经得起逻辑推敲的起因。
我们如果以此来反观《李尔王》 一剧就会发现,如果李尔真的只是一个昏庸糊涂亲信他人的昏君,李尔在某种意义上就无非是一个糊涂人,李尔分封国土的行为带上了滑稽可笑的色彩,而整个故事,如果真的是一个带有悲剧精神的故事就将无法进行了我们唯有在证明了李尔的行为的动因的深刻性、复杂性和必然性后,才发现他的故事有了在悲剧创作这个意义上进行下去的必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至少就可以理解《李尔王》 一剧的严肃性的奠基性内容严肃性事实上首先要求一种创作方法 即通过设定多种因素对悲剧人物李尔的行动的必然性进行构建,这种构建就自然地成为了悲剧严肃性的基础,是将种种偶然性因素剥离掉后仍然可以保持推动情节继续发展的力量的奠基性因素 换句话说 悲剧创作者必须从人物身份及性格设定、情节逻辑等多个 方 面 来对剧本进行基本的构思和设置,这才是一个悲剧“起 因”的完整内容而又因为 在“起 因”中 创 作 者就必须将情节逻辑考虑进去,所以“从起因到经过再到结果”的后两 者 其 实也就等于有了着落所以,这个“起因”才能够称 得 上 是 悲剧严肃性的根基,因 为在其中就已 经包括了之后故事发展的方向等内容而 这也就是悲剧 创作者所需要进行的构思”的全部内 容。
由此我们也就不 难理解为什么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悲剧、莎 士 比 亚 悲 剧 还 是 17 世 纪 古 典 主 义悲剧这些在精神上一脉相承的悲剧基本上 无 一 例 外 地 选择神、王室、英雄、贵族作为描写对象其实就是 因 为 对 这些人物的“设定” 更 便 于 操 作,他们较之平民 更 容 易 被 “设定”,至少在“ 《诗学》传统型悲剧”的创作者看来 的 确 如 此所以,从正面观之, “悲剧是对严肃的行 动 的 摹 仿”无 非 告诉我们,悲剧的创作 需要特定的方法,这种创作方法是创作悲剧的充分条件莎 士 比 亚 对“设 定”的把握是十分精准的,正是因为他在“构思”时已经完成了一种经过 周 密 考虑的“设定”,所以我们才有可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 来 还 原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思想,或者说是所有继承着《诗 学》悲剧传统的悲剧剧作家们的创作思想 而本文第一部分所进行的大量的推理验证也就可以被证明是完全必要的参考文献:[ 1 ] 亚里士多德.诗学[M]. 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2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年 5 月[ 3 ] 张玉能.西方文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月[ 4 ]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 月[ 5 ] 杨红敏,马栋予.“严肃 ”的《李尔王》[A].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9 月.第 27 卷第 5 期[ 6 ] 陈迪.从《诗学》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A].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2卷第 2期[ 7 ] 潘晓宇.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观初探[J].安徽文学,2009年第7期[ 8 ] 姚介厚.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A].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5 期[ 9 ] 田兆耀 .汉译 《诗学》悲剧定义之比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