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外贸外资外汇培训教材.ppt
40页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对外贸易(一)日本贸易收支的变化: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二)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及结构变化 (三)出口贸易取得成就的原因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把“贸易立国”作为“不变国策”,而且一直把重点放在出口方面二战后,在“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影响下,日本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取得了辉煌成就1、1955-1985年间,日本的GDP增加8.4倍,年均增长率为6.8%,而同期日本的出口和进口贸易量分别增加33.8倍和18.9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1%和9.2%2、从金额上看,1955年日本的出口和进口额分别为20.11亿和24.71亿美元,1989年增至2751.75亿和2108.4亿美元,分别增加135.8倍和84.83倍,大约相当于同期世界出口与进口贸易总额增长倍数的34倍3、从世界贸易的比重看:1955年日本的出口和进口在世界出口、进口总额分别占2.3%和2.6%,但到1987年即升到9.7%和6.2%从1974年起,日本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分别跃剧第三位4、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看,日本的地位提高的更快,日本1983年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位,1984年超过西德居世界第一位。
1988年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达2579亿美元约占世界制成品总额的15%,其中许多重要制成品(如汽车、钢铁、家用电器等),日本更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马成三:日本对外贸易概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日本进出口贸易统计 1946-1989资料来源:日通产省通商白皮书(1990年版)各论附录日本的外汇储备数据来源:日通产省通商白皮书(1990年版)各论附录(一)日本贸易收支的变化: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19461964贸易收支赤字时期为外汇不足的恶性循环期(国际收支限制)19651989贸易收支黑字时期为外汇宽裕的良性循环期(突破国际收支限制)产业结构持续低水平企业体制薄弱原材料等进口扩大困难原材料不足机械设备不足技术不足生产不振出口不振外汇不足原材料进口扩大先进机械进口扩大先进技术的进口扩大出口扩大外汇宽裕原材料充分械设备充分技术充分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体质加强生产扩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日本进出口增加率 1947-1989数据来源:日通产省通商白皮书(1990年版)各论附录GDP增速与出口增速的比较 1953-1989来源:日通产省通商白皮书(1990年版)各论附录(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及结构变化战后对外贸易大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经济恢复期(1945年至1955年) 贸易管制时期2.高速增长期(1955年至1973年) 50年代:“奖出限入”时期 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时期3.石油冲击后的低速和中速增长期(1973年至1989年) 有节制的扩大出口、鼓励进口时期1.经济恢复期(1945年至1955年)贸易管制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处于恢复阶段,其中心任务就是增加国际支付工具和改善生活与生产必需品的供应,以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的稳定与恢复。
1945年2月,成立商工省贸易厅,统一管理、严格管制1949外汇及外贸管理法:通产省严格管理进出口,为有效利用外汇对外贸易规模不大,贸易收支呈逆差态势出口商品结构的“双向性”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品出口与重化工业化学工业品出口同时发展,前者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后者则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50年代中期轻纺工业品在日本出口商品构成中占50%以上,而重化工业品所占比重则仅有38%出口市场结构:“三等分”的出口市场结构东南亚、美国及西欧在内的其他市场进口的商品结构:大量进口粮食食品和纺织原料(国内急需)进口的市场结构:严重依赖美国的供应2.高速增长期(1955年至1973年)50年代:“奖出限入”时期 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时期日本采取贸易立国政策,执行出口导向战略,对外贸易得到高速增长,1955 年出口额为20.1亿美元,1970 年出口额达到193.2 亿美元,增长了8.6 倍,在世界总贸易额中占6.2%,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50年代:“奖出限入”时期:通过引入出口保险、外汇预算等制度,积极鼓励扩大出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限制外国工业品和资本进入日本外贸规模明显扩大,1955:44.8亿美元;1960年85.5亿美元,贸易逆差。
出口重化工业品有所增加,进口原材料为主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时期:6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出口的制成品增多,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日本转变“奖出限入”,开始推行贸易自由化2.高速增长期(1955年至1973年)50年代:“奖出限入”时期 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贸易自由化时期196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贸易与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开始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逐步开放国内商品市场日本商品自由化的速度很快,1974年,进口自由化率达到94%,比1960年提高了50多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轻纺工业品出口增速明显减缓原因高工资,亚洲四小龙进入该领域)60 年代初,主要出口钢铁、棉织品、船舶和衣着类商品;70 年代初,就变为以出口钢铁、船舶、汽车和收音机等商品为主出口市场结构:60年代,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迅速提高美国,西欧(政府的作用),对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量增加,增速不明显)进口的商品结构:能源和金属原料进口急剧增加(重化工业化导致),纺织原料进口萎缩(纺织业萎缩)完全服务于出口 进口的市场结构:进口市场构成的多元化 3.石油冲击后的低速和中速增长期(1973年至1990年) 有节制的扩大出口、鼓励进口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施技术立国政策,实行有选择地投资与贸易自由化。
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980 年出口额为1298.1亿美元,1990 年上升到2869.5 亿美元,增长了1.21 倍由于日本经济和企业实力大增,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急风暴雨”式的增长,对外贸易保持顺差,日本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为改变被动局面,日本转向有节制的扩大出口、鼓励进口时期,进一步放宽贸易限制日本政府对进口商品采取了减少限制种类,降低关税、简化手续、扩大额度等措施出口商品结构: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化发展 出口商品的市场结构:70年代:对中东出口剧增 进口商品结构:“石油冲击”后:石油进口额膨胀而进口数量减少,80年代中期后制成品进口迅速增加由于日元日元升值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带来返销的增加进口市场结构:石油冲击后:从中东和东南亚的进口剧增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战后日本贸易结构变化的特点日本出口商品结构最主要的变化是:(1)反映加工贸易型经济的特点, 出口商品几乎全部变成工业制成品(2)由过去以轻工业品为主, 迅速转变为重化工业品为主(3)重化工业品中机械制品比重上升最快(4) 出口的品种结构向高加工度、高增值率结构转化进口商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其中, 重化工业原料、燃料的比重迅速上升,轻纺工业原料的比重下降。
六十年代以后, 制成品进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战后日本贸易地区结构最突出的变化是:六十代以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 其中出口上升更快, 这表明了日本实力地位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虽然仍以东南亚为主, 但是贸易的地区扩大了, 尤其是对中东贸易的比重逐步上升三)出口贸易取得成就的原因1.相对有力的国际经济环境: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 ;发生在亚洲的两次局部战争;固定汇率制2.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提高商品价格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压低工资以降低工资成本;千方百计的降低原料成本(提高节约能源的技术;更换原料;改善运输条件以降低运费)提高非价格竞争力:提高商品的质量,售后服务重视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3.日本政府的振兴出口政策组合4.对外贸易的“尖兵”综合商社3.日本政府贸易管制机构通产省负责全面管理对外贸易的实际业务活动, 对以九大综合商社为中心的一万多家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 进行具体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它是政府统一营理私人企业对外贸易的权威机构大藏省主要通过控制外汇收支结构与流向, 配合通产省间接管理对外贸易日本银行和日本输出入银行, 主要是通过金融手段配合通产省间接管理对外贸易。
经济企划厅主要负责对外贸易和外汇方面基本政策的协调以及有关计划的制定等税关负责关税法规的实施, 并具体负责外贸关税等方面的具体行政的业务进出口贸易审议会则是通产大臣的咨询机构, 它负责对外贸易政策的市议, 并反映民间外贸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半官方机构和民间贸易团体:在这种体制下也起着不容忽视的特殊重要作用它们在政府同企业之间, 起着桥梁作用日本贸易振兴会、日本机械出口工会、汽车进口工会来源:童书兴日本对外贸易管理 世界经济杂志 3.日本政府的振兴出口政策组合1振兴出口政策(1)建立振兴出口组织 1)官民共同出口会议(1954)是树立出口目标,审议出口政策的官民联合的最高机关 2)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的设立(1956)推行海外市场调查、展览事业、宣传广告活动 3)出口有贡献企业的认定制度(196471)提高企业振兴出口的积极性2)完备出口金融制度 1)出口前借贷票据(装船前金融)(194672)出口合同的签订后的国内生产、出厂装货、收购等的金融 2)外汇贷款(装船后金融)(196272)日本银行向贴现出口票据的民间银行提供低利息贷款 3)设立日本输出银行(1950)为出口成套设备提供长期信用的政府银行。
1952年改组为日本输出入银行3)充实振兴出口税制 1)出口所得扣除制度(195364)从税金中扣除出口所得的课税制度 2)出口损失准备金制度(195362)为防备印取消出口交易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设立准备基金 3)出口百分比折旧制度(196172)按出口的百分比增加设备折旧的制度4)出口保险制度 出口信用保险法(1950)填补出口贸易风险中一般保险所不能救济的风险损失5)出口检查制度出口检查法(1957)为加强出口商品质量、提高海外信誉而设立的质量检察机关6)维持出口秩序对策 出口交易法(1952)制定防止不公交易、出口企业间的过分竞争政策和建立出口交易秩序3.日本政府的振兴出口政策组合2保护国内产业政策(1)“外汇汇兑及外贸管理法”(外汇法)1949年1).外汇汇兑集中制度=外汇由政府直接统一管理大藏省外汇汇兑会计)禁止地方政府、企业、个人持有外汇在狭小的国土上是有效的政策2)外汇预算制度 =每季度预测可能使用观点而外汇,以此为基础编制外汇使用计划3)外汇分配制度 =根据外汇使用计划,分配外汇,以审批重要机械(硬件)为主2)”有关外资的法律”(外资法)1950 1)对内直接投资规制=政府把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有助于发展重要产业,公共事业作为批准对内投资的标准。
2)技术引进规制 =对引进国外技术实行规制以批准重要技术(软件)外中心3)关税政策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靠分配外汇规制的现象积极得到缓和,1960年以后废除依靠价格控制进口的关税政策成为中心伊藤正则战后日本振兴出口的经验和对中国促进出口多方创汇的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4.对外贸易的“尖兵”综合商社综合商社是日本的一种重要商业组织,产生于19世纪末,成长于二战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已逐渐壮大,成为当今日本社会以贸易活动为主导,集金融、信息和组织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贸易跨国集团公司它在日本经济的起飞阶段,担负着日本企业的资源进口、产品出口、开拓海外市场的重任,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启动牵引、保障和支撑等作用,成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探讨日本综合商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4.对外贸易的“尖兵”综合商社在战后初期阶段,商社在加强企业的销售体质方面起了骨干作用企业将销售业务委托给商社,以便自己专心从事生产商社的三个重要机能:贸易机能:贸易业务和国内业务金融机能:提供进出口所提供的而贷款和、租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