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故事:拼“七巧板”有感.docx
1页教学故事:拼“七巧板〞有感 教学故事:拼"七巧板";有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七巧板";"动手做";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有利于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根底及本课时教学目标,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引入;二、动手操作:用两块板拼图→用三块板拼图→用一副七巧板拼图→看着样品合作拼"守株待兔";图;三、开放总结 我是这样引入教学的:依次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火箭、兔子、公鸡、房子等图形,让学生猜猜像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地猜,兴趣被激发出来 我问:"这些漂亮的图形,你们可知道用什么拼出来的?"; 学生异口同声答:"七巧板"; 这时我出示七巧板,说:"这就是七巧板,关于七巧板,你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1:"七巧板中有5块三角形、1块正方形、1块平行四边形"; 学生2:"七巧板是中国人创造的,有二千多年了,后来传到日本,日本人很喜欢玩,后来又传到很多国家"; 按备课时的设计,学生能说出七巧板中有几块三角形,几块正方形,几块平行四边形就行了,我接着介绍七巧板的来历。
没想到学生知道得这么多,对七巧板这么熟悉,我惊奇地问学生:"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学生1:"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 学生2:"我是在网上查资料时看到的"; 我又问:"以前玩过七巧板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大局部的学生都举起了小手 回想我二年级时,连七巧板是啥样都没见过,什么也不懂,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二年级的小朋友,已经懂得上网查资料,懂得根据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事情猜想了,真是了不得!看起来下面的教学不能按原先的设想进行了 我说:"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聪明的小脑袋瓜,利用七巧板拼摆漂亮的图形,想摆什么就摆什么,不会摆的小朋友看着课本的图形来摆"; 学生们兴奋极了,随心所欲地利用七巧板拼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课堂气氛异常活泼在小组里互相欣赏作品时,不断听到他们发出的一声声欢呼,我也受到了感染,仿佛回到青年时代,忍不住参加了拼摆的行列,欢乐着孩子们的欢乐,兴奋着孩子们的兴奋 接着我出示课前拼好的"守株待兔";图,让学生观察,并指名讲这个故事后,提出要求:"下面同学们就用手中的七巧板拼出这个故事"; 学生们急不可待地拼起来拼着拼着,有的学生发现问题了:"老师,一副七巧板不够拼。
";我说:"不够拼怎么办?你们自己解决";有的学生提出:"把几副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响应刚刚学生们是独立操作,各自展示的,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到了合作的必要性,主动地在小组里进行合作了,这种合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的 接下来的场面更加热闹了,学生们拼完了"守株待兔";图,又拼出很多图形我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幅幅拼图出自一个七八岁孩子之手,学生们的想象力真的太丰富了!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图,由单独的一幅一幅图形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组合图形,真是应有尽有,令我大开眼界,这一幅幅拼图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涌动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有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学生的潜能必定会迸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