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倾城之恋》的悲剧性.doc
11页论论《《倾倾城城之之恋恋 》》的的悲悲剧剧性性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多以悲剧收场,灰白、苍凉是她作品中 永恒的基调,然而《倾城之恋 》却是她的 《传奇 》中最具 “传奇 ”色彩且唯一一部以大团圆结尾的作品,但这种圆满却并不属于喜剧意义的范畴,反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它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亲情之悲、爱情之悲、婚姻之悲,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挖掘,我们就能体会到它喜剧下的悲剧意蕴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悲剧性张爱玲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 “张迷 ‘遍布全球李欧梵说过,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她的作品中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也鲜有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不存在大善大恶的任务;亦少有大喜大悲的结局在他不动声色的叙述和轻描淡写中渗透着无边的悲凉在此方面 《倾城之恋 》堪称经典 ”[1]《倾城之恋 》作为小说标题,给人无限遐想空间,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恋情,要以“倾城 ”来陪葬呢?由“倾城 ”想到“倾国倾城 ” 据 《汉书外戚传》载: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里的 “倾国倾城 ”形容的是女色之美如,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皆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而张爱玲对文本中“倾城之恋 ”的传统意义进行有意消解,绵里藏针 的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女有美色,倾国倾城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读完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它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2]因为 “北方有佳人 ”中的家人不外乎是二八佳人、二九年华,且容貌倾城,而本文中的“佳人 ”白流苏却是已离过婚的二十七八岁的“残花败柳 ” ,长相算得上清秀美丽,但与倾国倾城却又较大差距女主人公身份的设置本身就是队就有伦理道德“一女不事二夫”的颠覆,因为在传统中国小说里,绝大多数女性角色都是不离婚的,始终从一而终本文的“倾城 ”更侧重 “沦陷、倾覆、倒塌”这 一本源意义,暗含着以父权文化为主体古老文明的倾覆才有真正 的恋爱傅雷认为: “《金锁记 》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 《狂人日记 》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3]而对 《倾城之恋 》做出了无情批判,认为它 “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论,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尽是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
[4] 夏志清更为 《金锁记 》戴上了 “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桂冠而我认为:无论从作品的精神内涵还是题旨的思想层次,《倾城之恋 》较之 《金锁记 》都有更高、更广、更深刻的影响张爱玲认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金锁记 》是一部彻底的悲剧,而《倾城之恋 》却是张爱玲的《传奇 》中最具 “传奇 ”色彩且唯一以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但这种看似美好圆满的团圆背后却隐匿着无尽悲凉,这种具有启示性的 苍凉相较 《金锁记 》中彻底的悲壮,更引人省思,令人回味无穷《倾城之恋 》并非一部敲锣打鼓,嬉笑一团的喜剧,它依然笼罩浓厚悲剧色彩,只不过,它以喜剧和团圆面目出现,且悲的不那么彻底与极端,其深层次的爱情、亲情、婚姻之悲皆被华丽的文字与起伏的情节所掩盖但只要我们努力去挖掘,就会发现它隐匿在团圆背后的苍凉《倾城之恋 》的悲剧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一 ﹑﹑亲亲情情之之悲悲《倾城之恋 》完成于一九四三年九月,时值日本侵华,国土沦陷,民族危机严重,小说虽未正面描写这一史实,但我们却能从小说所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到王国的压抑与悲痛如小说开头“胡琴咿呀拉着,在玩站等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5]胡琴拉出的又何尝不是乱世中的一把辛酸泪在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封建贵族之家— — 白公馆,也随着历史的洪流在不断衰落,且带有明显的时代悲剧色彩上海为了 ‘节省天光 ’ ,将所有的时钟拨快了一小时,而白公馆却说; ‘我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出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6]白公馆众人仍停留在旧的思想观念中,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前进,流露出了腐朽衰败的气息这样老旧的封建思想到后面流苏前夫得过世,家人要她回去戴孝守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离婚后回到娘家的流苏,被家人盘光了钱财,失去了利用价值随着白家的败落,生计艰难,兄嫂就想趁流苏前夫之死的契机,冠冕堂皇的把她扫地出门,只为少个累赘,这是,过去笼罩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上的亲情面纱被金钱势力彻底撕毁,散发出阵阵腐朽的死气白公馆不在是一个温暖的家,一大家子人为了各自利益,心怀鬼胎,勾心斗角四奶奶天生的要强性,却应四爷的不争气,狂嫖滥赌挪用了公帐上的钱,面上无光不能再继续当家,但仍处处争强好胜,一切莫不从自身利益出发,她身上留有曹七巧的影子三爷称自己是个血性汉子,在盘光流苏的钱把自己生意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流苏的“晦气 ” ,不自省,却为自己当初收留流苏的仗义行为直言后悔。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白老太太,面对亲生女儿的悲惨遭遇,不予以安慰,反而避重就轻的说:“先两年,东拼西凑的,卖一次田,还够两年吃的现在可不行了我年纪大了,说声走,一撒手就走了,可顾不得你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到时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7]这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告诫,让她守活寡,熬个几十年这里的 “熬 ”道尽了多少女性的辛酸和悲苦,怎么熬,到底要熬多久,怎样才算是出头之日呢?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对于一个年轻的女性来说,每晚对着青灯慢慢等待时间的流逝,孤单的身影被灯光映照在窗棱上,一天似一年,一年又似一千年,美好的年华就在这种没有波澜的、死寂的日子里逐渐消逝,这种慢慢等死的日子是多么可怕!至此,流苏看到了白公馆亲人间的无情,夫妻的貌合神离所谓母女之情 ﹑手足之谊,在这个虚伪的家庭中根本不存在,有的只是一副副为了各自利益勾心斗角的丑恶嘴脸,是一个吞噬娇艳青春的黑洞流苏感觉到这屋里住不得了,认识到离开的迫切性,但她认为自己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能做什么事?唯有找个男人结婚,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当对家人伤心失望的流苏跌撞着冲上楼,注视着镜子时,她第一次从中看到了自我。
这里的 “自我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实体的身体,即通常意义上的肉体,也是张爱玲描述的镜子中的流苏形象: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半透明的轻青的玉的脸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第二层指主体性的自我,透过自己的躯体,流苏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看到自己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意识的个体[8]对镜子自照后的流苏,她的思想意识发生重大蜕变,她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必须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负责,她要依靠自己谋求个人的幸福因此,她阴阴的不怀好意的笑了,这就暗示了她要摆脱白公馆这个神仙洞府,跳出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枷锁,不受世俗伦理的影响,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她打算利用自己唯一的资本— — 年轻的身体,去找一个男人嫁了,既避免了自身的堕落,又解决了自己的生存困境,这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她迅速地将这个想法付诸于实践,不顾伦理纲常,以及他人的鄙视与谴责,抢夺了妹妹宝络的相亲对象范柳原至此,这场白公馆亲人间尔虞我诈的战争,暂时落下了帷幕,范白二人间的爱情较量即将登场二二 ﹑﹑爱爱情情之之悲悲表面上看, 《倾城之恋 》似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传奇故事二十七八岁的离婚女人在青春即逝之际,忽遇白马王子垂青,命运在瞬间升入七宝楼台的顶端,令凡俗中人艳羡神往,就向外国童话中的灰姑娘,一夜之间一步登天,但比起灰姑娘简单的幸福结局,《倾城之恋 》却蕴含了更多的苦涩与无奈,并不让人感到喜悦,反而使人蓦然慨叹。
从标题看, 《倾城之恋 》给人感觉它影视一个凄美绝艳的爱情故事,但它又迥异于普通意义上的爱情,流苏不是灰姑娘,柳原也不是王子,他们的爱情结合不似表面那么光鲜,带有强烈的庸俗性和物质性这或许与作者的身世有关,和“五四 ”以来许多表现恋爱婚姻的作家相比,张爱玲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描写的男女婚姻,多是与金钱利益死死纠缠就流苏来说,离婚后回到娘家,被亲人盘光钱财,且哥嫂想要摆脱她这个负担面对这种冷漠的亲情,她想摆脱而又不得,只因自己是顶无用的人,没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流苏也面临《玩偶之家 》中娜拉 “出走 ”的问题,离家后的娜拉该怎样生存下去,易卜生没有回答,鲁迅却给出了答案:“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9]然而流苏却从中找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找个人嫁了她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 》一书中指出:女人的历史性压制了女人的自然性,使她仅仅成为依附于男人的“第二性 ”或曰 “次性 ” 今天的女人虽已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都没有平等的共享过一个世界波伏娃的论述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女人与男人的不平等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赖关系。
流苏正是这种依赖男人而活的女人的典型女性在几千年高压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形成的对男性根深蒂固的依赖性与寄生性,深深束缚着流苏的灵魂,那种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思想,已经渗透为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鲁迅认为人只有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所以,流苏寻求的已经不是纯粹的爱情,而是以婚姻作为保障给她带来充裕物质生活,且能够解决其生存困境的一个男人因为面对生存的压力,当温饱都难以维继时,流苏还有什么精力去谈情说爱,她已经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只爱自己流苏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她对爱情的追求属于物质层面的范畴在流苏这场爱情角逐中的对手范柳原,他也是一个被重重矛盾所围困的悲剧性人物,生在异邦,长在他乡,接受西式教育由于父母的结合是非正式的,他是个私生子,身份得不到认可,孤身流落英伦,很吃过一些苦他的人生经历使其看尽世态炎凉,收起真心,以假面具示人,游戏人间他和流苏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无根的浮萍,飘零的落叶,是被硬挤出家族谱系的孤单个体,他们的心都是虚飘飘的没有着落柳原追求精神上的恋爱,他想找一个真正从内心爱他懂他的人谈恋爱,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和灵魂上的依托,使他有一种叶落归“根 ”的感觉,他不想进入婚姻的围城,给他的爱人一个法律上的妻子身份。
当封建遗老的女儿流苏与老留学生柳原相遇,他们将演绎怎样的爱情故事柳原认为流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在她身上找到了真正的中国女性美于是柳原策划将流苏引到香港,两人在浅水湾酒店等背景下,展开了恋爱游戏流苏是一个无法自立的无用淑女,而柳原拥有相当的财富,物质富有却寻不到自身的根两人都试图在对方身上寻求自身的缺失,却又分别站在爱情的两端,互为猎手与猎物,整个恋爱过程像两只蚂蚁一样伸出触角小心试探,揣度对方,既夹杂着男女相悦之情,又充斥着无边的世俗考虑正如柳原虽然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的说着 :“我要你懂我 ” 这种绝望中的期望,正如鲁迅先生绝望中的呐喊,是一曲荒凉的人生悲歌,总能牵动人们最细微的神经, 直达人的灵魂深处但对于连生存都没有保障的流苏来说,她认为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 望 流苏就是这样按照自己的目标— — 结婚,任意解释柳原的话范白二人的对话总是文不对题,互不咬合,仿佛中间隔着一层作者有意让柳原靠在“冷而粗糙,死的颜色”的墙上看着流苏道: “这堵墙,不知为什么是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 —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灭了,什么都完了— — 烧完了,炸完了,塌完了— — 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10]他们是世俗中一对自私的男女,她要得到他的经济保障,他要得到她的爱,双方都是精刮的人,在相互计较盘算中,如何能达到真心的契合呢?一天晚上,在饭店,一墙之隔,话题以“爱 ”开始,当流苏对 “你爱我么 ”这一问题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