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法史先秦课堂PPT.ppt
75页先秦书法史先秦书法史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王连起王连起1导言导言 讲先秦书法,主要讲书法与文字的关系讲先秦书法,主要讲书法与文字的关系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方法,汉字的书写方法何以能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方法,汉字的书写方法何以能成为艺术,这同汉字的创始、构成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艺术,这同汉字的创始、构成有直接的关系2 这里面包含的问题很多,不讲清这些问题,是有碍正这里面包含的问题很多,不讲清这些问题,是有碍正确了解认识中国书法史和中国书法艺术的首先,汉字在承确了解认识中国书法史和中国书法艺术的首先,汉字在承载中国文化文明方面的作用,在两千年来有特殊作用但汉载中国文化文明方面的作用,在两千年来有特殊作用但汉字在近百年中国人的眼中,又经历了非常不同的变化另外字在近百年中国人的眼中,又经历了非常不同的变化另外就是汉字的字体问题,古今有很多人研究,但因问题复杂,就是汉字的字体问题,古今有很多人研究,但因问题复杂,古今不一,众说纷纭,给人学习书法史造成了很多混乱而古今不一,众说纷纭,给人学习书法史造成了很多混乱而且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会受其影响特别是书法艺术的定名且在每一历史阶段,都会受其影响。
特别是书法艺术的定名定位,也是一个困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定位,也是一个困扰了解中国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正式讲书法史之前,有必要就这些问题作一个问题因此在正式讲书法史之前,有必要就这些问题作一个展开分析和解答展开分析和解答3一、一、甲骨文甲骨文4 甲骨文应当说是最早的中国文字但言及和研究甲骨甲骨文应当说是最早的中国文字但言及和研究甲骨文,同其他书体相比,则是最晚的人们第一次见到甲骨文文,同其他书体相比,则是最晚的人们第一次见到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因为它是刻在龟甲、牛),因为它是刻在龟甲、牛骨上(还有少数是刻在人头骨、鹿骨、虎骨等,有极少数是骨上(还有少数是刻在人头骨、鹿骨、虎骨等,有极少数是朱书和墨书,则是写上去的),所以称为甲骨文最初人们朱书和墨书,则是写上去的),所以称为甲骨文最初人们根据其使用材料、书刻方法、产生年代、用途作用、出土时根据其使用材料、书刻方法、产生年代、用途作用、出土时期而称之为龟甲文、骨刻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卜期而称之为龟甲文、骨刻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卜辞,刘鹗的辞,刘鹗的《《铁云藏龟铁云藏龟》》自序称之为自序称之为“殷人的刀笔文字殷人的刀笔文字”。
它确实是早期文献中所说的书契它确实是早期文献中所说的书契5 甲骨文存世年代一般指商朝晚期,第十九代盘庚迁殷甲骨文存世年代一般指商朝晚期,第十九代盘庚迁殷(公元前(公元前1407)至纣王被周武王所灭的二百七十三年这段)至纣王被周武王所灭的二百七十三年这段时间绝大部分是发现于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今河南安时间绝大部分是发现于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文字内容多为商王及与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及阳小屯)文字内容多为商王及与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及近臣的占卜记录,还有一些与天文天象、干支记时等有关的近臣的占卜记录,还有一些与天文天象、干支记时等有关的记录文字由于主要用于占卜记录,所以就有记录文字由于主要用于占卜记录,所以就有“卜辞卜辞”一说大多数甲骨文都是刻的前面讲大多数甲骨文都是刻的前面讲“书契书契”二字,书是右手执二字,书是右手执笔来写,契则是刀刻笔来写,契则是刀刻6 有少数甲骨是墨书和朱书,即用毛笔沾墨或朱砂写的,有少数甲骨是墨书和朱书,即用毛笔沾墨或朱砂写的,有的是先写后刻,更多是刻好后再涂朱、涂墨,当时肯定是有的是先写后刻,更多是刻好后再涂朱、涂墨,当时肯定是很醒目,目的有人认为是宗教意识增加神秘色彩,有人则认很醒目,目的有人认为是宗教意识增加神秘色彩,有人则认为是为是“为的是装潢美观为的是装潢美观”。
甲骨文绝大多数出土于殷墟,但近五十年间,全国不甲骨文绝大多数出土于殷墟,但近五十年间,全国不少地方都发掘出甲骨文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岐山周原即少地方都发掘出甲骨文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岐山周原即西周镐京故址亦出土有甲骨文,其中有贞人问王致祭及祭品西周镐京故址亦出土有甲骨文,其中有贞人问王致祭及祭品事,此王或为帝辛,也就是商纣王,时代与殷商甲骨还是一事,此王或为帝辛,也就是商纣王,时代与殷商甲骨还是一致的7 有少数甲骨是墨书和朱书,即用毛笔沾墨或朱砂写的,有少数甲骨是墨书和朱书,即用毛笔沾墨或朱砂写的,有的是先写后刻,更多是刻好后再涂朱、涂墨,当时肯定是有的是先写后刻,更多是刻好后再涂朱、涂墨,当时肯定是很醒目,目的有人认为是宗教意识增加神秘色彩,有人则认很醒目,目的有人认为是宗教意识增加神秘色彩,有人则认为是为是“为的是装潢美观为的是装潢美观”前面讲过甲骨文绝大多数出土于前面讲过甲骨文绝大多数出土于殷墟,但近五十年间,全国不少地方都发掘出甲骨文上世殷墟,但近五十年间,全国不少地方都发掘出甲骨文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岐山周原即西周镐京故址亦出土有甲骨文,纪七十年代,陕西岐山周原即西周镐京故址亦出土有甲骨文,其中有贞人问王致祭及祭品事,此王或为帝辛,也就是商纣其中有贞人问王致祭及祭品事,此王或为帝辛,也就是商纣王,时代与殷商甲骨还是一致的。
王,时代与殷商甲骨还是一致的8 殷墟甲骨存世大约近十六万件,共有四千多个单字已殷墟甲骨存世大约近十六万件,共有四千多个单字已经辨识的有一千多,这之中还有不一致者,(如单字就有许经辨识的有一千多,这之中还有不一致者,(如单字就有许多种写法)而天干地支二十二字,重复不计其数,这同古多种写法)而天干地支二十二字,重复不计其数,这同古人迷信占卜要计时日同天文天象历法有关,因为上古人计数人迷信占卜要计时日同天文天象历法有关,因为上古人计数有限,有人说到三,以上称众,有人说到八,但一个干支计有限,有人说到三,以上称众,有人说到八,但一个干支计数所谓一甲子就有六十之多,这只能说先民不是不能,而是数所谓一甲子就有六十之多,这只能说先民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而有其代替者另外就是人的命名,整个商朝之王其不为,而有其代替者另外就是人的命名,整个商朝之王其名皆取自天干之字名皆取自天干之字9 甲骨文虽是最早的汉字,但已相当成熟,体势、笔划、甲骨文虽是最早的汉字,但已相当成熟,体势、笔划、章法都已规整规范以六书衡量,造字之法大多具备,已经章法都已规整规范以六书衡量,造字之法大多具备,已经有了严密的规律,已经是系统文字了。
有了严密的规律,已经是系统文字了《《周书周书·多士多士》》说: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册和典字都有,中国的甲骨文中册和典字都有,中国的史官文化在商代已经形成了史官文化在商代已经形成了 关于甲骨文的书法艺术,从展示图片可知,虽水平不关于甲骨文的书法艺术,从展示图片可知,虽水平不一,精粗有别,但结构已有规则可循,笔画也可见瘦挺劲媚,一,精粗有别,但结构已有规则可循,笔画也可见瘦挺劲媚,章法有行有距,字形错落变化,布局疏密互补,笔画或顿挫章法有行有距,字形错落变化,布局疏密互补,笔画或顿挫随意,或圆转均衡,随意,或圆转均衡,“篆篆”书意味已经开始具备书意味已经开始具备10 郭沫若郭沫若《《殷契萃编殷契萃编》》有很好的形容赞美董作宾有很好的形容赞美董作宾《《甲甲骨文断代研究例骨文断代研究例》》还按年份分出艺术区别还有人讲还按年份分出艺术区别还有人讲《《甲骨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罗振玉及近代一些古文字学家都有罗振玉及近代一些古文字学家都有甲骨文书法作品传世,我称之为最古书体的最新书法甲骨文书法作品传世,我称之为最古书体的最新书法。
11甲骨刻辞甲骨刻辞 殷商殷商 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祭祀狩猎涂硃牛骨刻石正面祭祀狩猎涂硃牛骨刻石正面12甲骨刻辞甲骨刻辞 殷商殷商 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祭祀狩猎涂硃牛骨刻石背面祭祀狩猎涂硃牛骨刻石背面13甲骨刻辞甲骨刻辞 武丁武丁14四方风神名刻辞四方风神名刻辞 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武丁(约前十三至十二世纪)15甲骨刻辞甲骨刻辞 武乙武乙 文丁(前十二、十一文丁(前十二、十一世纪)世纪)16鹿头骨刻辞鹿头骨刻辞 帝乙帝乙 帝辛(纣)帝辛(纣)(前十一世纪)(前十一世纪)17宰丰骨刻辞宰丰骨刻辞 帝乙帝辛帝乙帝辛正面正面 兽面蝉纹兽面蝉纹 背面背面 刻字刻字18甲骨干支占辞甲骨干支占辞19二、二、殷商金文殷商金文20 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大多数是范模浇铸的,用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大多数是范模浇铸的,用刀契刻的很少青铜器其实是铜锡合金,大多数为殷商时祭刀契刻的很少青铜器其实是铜锡合金,大多数为殷商时祭器和象征等级的礼器,当然也有日常用具和兵器等。
青铜器器和象征等级的礼器,当然也有日常用具和兵器等青铜器上多有纹饰图案和文字,殷商青铜器铭文很少,一般几个字,上多有纹饰图案和文字,殷商青铜器铭文很少,一般几个字,四十多字就是最多的了四十多字就是最多的了21 殷商金文与殷商甲骨文时间上差不多,但形态上却差殷商金文与殷商甲骨文时间上差不多,但形态上却差异很大,这是因为甲骨契刻笔画很细,宜直不宜曲;金文浇异很大,这是因为甲骨契刻笔画很细,宜直不宜曲;金文浇铸笔画就容易变粗变肥,直角也容易泯灭棱角,变圆转,这铸笔画就容易变粗变肥,直角也容易泯灭棱角,变圆转,这样金文更接近了文献上样金文更接近了文献上“篆篆”字的原意和形态而随着人们字的原意和形态而随着人们对字体美的追求,对字体字形的规范,对甲骨文中一些象形对字体美的追求,对字体字形的规范,对甲骨文中一些象形字的粗笔甚至块面的省减,篆书开始隐隐然在形成了字的粗笔甚至块面的省减,篆书开始隐隐然在形成了22 殷商金文中有一些图形文字,有的很复杂,郭沫若认殷商金文中有一些图形文字,有的很复杂,郭沫若认为这种文字是古代民族的族徽,也就是为这种文字是古代民族的族徽,也就是“族名或国名族名或国名”。
郭郭氏认为中国的文字起源应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会意、氏认为中国的文字起源应归纳为指事与象形两个系统,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更在其后表现在古文字刻划系统,即六形声、假借、转注更在其后表现在古文字刻划系统,即六书中的书中的“指事指事”,是从结绳记事演进而来另一个是图形系,是从结绳记事演进而来另一个是图形系统,是六书中的象形唐兰认为,这些图形文字,是统,是六书中的象形唐兰认为,这些图形文字,是“数目数目字当作字母来组成的字当作字母来组成的”,主张,主张“文字的起源是图画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否认,否认指事系统文字,甚至怀疑古代中国是否有过结绳而治的时期指事系统文字,甚至怀疑古代中国是否有过结绳而治的时期唐先生是喜欢大胆否定前人之说的唐先生是喜欢大胆否定前人之说的23司母戊方鼎司母戊方鼎 殷商中期殷商中期 1939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24司母辛方鼎司母辛方鼎 1976年河南殷墟出土年河南殷墟出土25戍甬方鼎戍甬方鼎 帝乙帝辛(前十一世纪)帝乙帝辛(前十一世纪)26小臣俞尊小臣俞尊 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27作册般甗作册般甗 帝乙帝辛(前十一世纪)帝乙帝辛(前十一世纪)28戍嗣子鼎戍嗣子鼎 殷商晚期(前十四至十一世纪)殷商晚期(前十四至十一世纪)29二祀邲其卣二祀邲其卣 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30四祁邲其壶四祁邲其壶 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殷商帝辛(前十一世纪) 31宰甫卣宰甫卣 殷商晚期殷商晚期32祖诸父戈祖诸父戈 殷商晚期殷商晚期33 。
大兄诸兄戈大兄诸兄戈 殷商晚期殷商晚期34三、西周金文三、西周金文35 武王伐纣,周灭殷商,古代文化出现繁荣,无论文献武王伐纣,周灭殷商,古代文化出现繁荣,无论文献典籍和文物,都较前大为丰富自周公制礼作乐,周人治国典籍和文物,都较前大为丰富自周公制礼作乐,周人治国的思想、政治和制度都趋于成熟,所以儒家经典中就有了的思想、政治和制度都趋于成熟,所以儒家经典中就有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话由于周人的话由于周人“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注重礼乐人治,没有殷商的迷信,凶吉乞灵于占卜,所以,注重礼乐人治,没有殷商的迷信,凶吉乞灵于占卜,所以,甲骨文就开始离开了社会的舞台受礼乐制约,西周乐器、甲骨文就开始离开了社会的舞台受礼乐制约,西周乐器、礼器非常多,虽然青铜器中还不乏工具、农具、其他生活用礼器非常多,虽然青铜器中还不乏工具、农具、其他生活用品及兵器等,但礼器乐器和与之相关的如祭祀放贡品的各种品及兵器等,但礼器乐器和与之相关的如祭祀放贡品的各种容器,则占了主要的地位容器,则占了主要的地位36 鼎,几乎被看作王权的象征,乐器中也出现了型大庄重鼎,几乎被看作王权的象征,乐器中也出现了型大庄重的钟。
西周钟鼎铭文,要比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要多得多,的钟西周钟鼎铭文,要比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要多得多,开始有了长篇大作因此,有人称此时的金文为钟鼎文因开始有了长篇大作因此,有人称此时的金文为钟鼎文因为礼乐器主要用于王室,次为诸侯王,臣很少,所以显得重为礼乐器主要用于王室,次为诸侯王,臣很少,所以显得重大而庄严文字也进一步向美化规整严谨发展,结体渐趋长大而庄严文字也进一步向美化规整严谨发展,结体渐趋长方,笔划变得匀称,章法的分行布置追求协调工整,结体笔方,笔划变得匀称,章法的分行布置追求协调工整,结体笔画书写更加便捷,甲骨、殷商金文笔画的粗细不匀、横竖方画书写更加便捷,甲骨、殷商金文笔画的粗细不匀、横竖方折圆转互见,字大小共存等都得到了纠正,象形的成分进一折圆转互见,字大小共存等都得到了纠正,象形的成分进一步减弱,字体已高度成熟了史籀之出于宣王,说明篆书已步减弱,字体已高度成熟了史籀之出于宣王,说明篆书已经基本定型了经基本定型了37利簋利簋 西周武王(前十一世纪)西周武王(前十一世纪) 1976年临潼出土年临潼出土38大丰簋(天王簋、朕簋)大丰簋(天王簋、朕簋) 西周武王(前十一世纪)西周武王(前十一世纪) 道光间出土道光间出土39何尊何尊 成王成王40蔡襄持书帖保卣保卣 成王成王41鲁侯尊鲁侯尊 康王康王42大盂鼎大盂鼎 康王康王43作册令方彝作册令方彝 昭王昭王44折觥折觥 又名作册旂觥又名作册旂觥 昭王昭王45遹簋遹簋 穆王穆王 46静簋静簋 穆王穆王47卫簋卫簋 穆王穆王48墙盘墙盘 恭王恭王49散氏盘散氏盘 厉王厉王50毛公鼎毛公鼎 宣王宣王51虢季子盘虢季子盘 宣王宣王52柞钟柞钟 幽王幽王53四、春秋战国金文与墨迹四、春秋战国金文与墨迹54 公元公元770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平王东迁,是为东周。
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平王东迁,是为东周王室趋向衰弱,诸侯并起,这些都在文字书法上有所反映王室趋向衰弱,诸侯并起,这些都在文字书法上有所反映王室之器日渐稀少,诸侯王臣之器越来越多,但直至春秋早王室之器日渐稀少,诸侯王臣之器越来越多,但直至春秋早期,宗周庙堂文字的正统典雅气派还在流行,后渐行解放期,宗周庙堂文字的正统典雅气派还在流行,后渐行解放无论型式、纹饰、铭文都开始有了变化首先是王室衰落造无论型式、纹饰、铭文都开始有了变化首先是王室衰落造成的所谓礼崩乐坏,大典铭文少了诸侯王臣不再以周天子成的所谓礼崩乐坏,大典铭文少了诸侯王臣不再以周天子册命为荣,礼乐器少了,诸侯自行制器,铭文也不那么严肃册命为荣,礼乐器少了,诸侯自行制器,铭文也不那么严肃庄重,大多只是款识地域性特色开始呈献,虽字型结构无庄重,大多只是款识地域性特色开始呈献,虽字型结构无太大变化,还是从太大变化,还是从“古古”而来,但书法的艺术风格已形成了而来,但书法的艺术风格已形成了各自的不同各自的不同55 秦国,受西周太史籀十五篇的影响,体势修长规整,秦国,受西周太史籀十五篇的影响,体势修长规整,笔画匀称圆转,字形由复杂向简便递变,象形之意更加减少。
笔画匀称圆转,字形由复杂向简便递变,象形之意更加减少春秋时金文同周宣王金文多有相似,后来的石鼓文、诅楚文春秋时金文同周宣王金文多有相似,后来的石鼓文、诅楚文更可以看出向小篆转化的趋势更可以看出向小篆转化的趋势 东部的齐鲁,字体修长工整秀美,虽结字尚且宗周,东部的齐鲁,字体修长工整秀美,虽结字尚且宗周,但也开始有了装饰化倾向但也开始有了装饰化倾向 南方楚蔡吴越等国,同宗周本来较远,民情风俗亦区南方楚蔡吴越等国,同宗周本来较远,民情风俗亦区别较大,所以最先变换出花样,或笔画特意弯曲,或向绘画别较大,所以最先变换出花样,或笔画特意弯曲,或向绘画靠拢,或故作波折,或有意草率,有的笔画中还加了鸟虫之靠拢,或故作波折,或有意草率,有的笔画中还加了鸟虫之类的装饰类的装饰56 战国时,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少异体字、俗体战国时,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少异体字、俗体字特别是在战国竹木简中的字,不仅字形笔画加以减化,字特别是在战国竹木简中的字,不仅字形笔画加以减化,还以平直方折笔画改造了篆书这种俗体破坏正体的过程,还以平直方折笔画改造了篆书这种俗体破坏正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篆书向隶书转变的因素。
实际上就是篆书向隶书转变的因素 三代至秦,没有以书法为专业之人仓颉是造字的代三代至秦,没有以书法为专业之人仓颉是造字的代表,籀是国家颁布标准文字的史官,秦时的李斯、胡毋敬、表,籀是国家颁布标准文字的史官,秦时的李斯、胡毋敬、赵高也都是昭示正规文字之人这是因为文字发展时间极长,赵高也都是昭示正规文字之人这是因为文字发展时间极长,伴随更体,东汉之前尚不够用伴随更体,东汉之前尚不够用57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序序》》说:说:“孝平(皇帝)时,征(爰)礼孝平(皇帝)时,征(爰)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庭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庭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作杨雄作《《训篡篇训篡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到许慎到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成书,除去重复得九千三百五十成书,除去重复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中国文字才基本够用而古文字结束,新文字通行,三字中国文字才基本够用而古文字结束,新文字通行,书法方脱离对文字更体的依赖,而能成为独立的书法艺术。
书法方脱离对文字更体的依赖,而能成为独立的书法艺术58秦公钟秦公钟 春秋春秋 秦武公(前六九七秦武公(前六九七——前六七八)前六七八)59秦公簋秦公簋 春秋春秋60石鼓文石鼓文61诅楚文诅楚文62王孙遗者钟王孙遗者钟 春秋春秋 楚楚63栾书缶栾书缶 春秋春秋 晋晋64攻吴王夫差鑑攻吴王夫差鑑 春秋吴春秋吴65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侯马盟书侯马盟书 春秋晋春秋晋66陈曼簠陈曼簠 战国战国 齐齐67中山王鼎中山王鼎 战国中山战国中山68中山王方壶中山王方壶69包山楚简包山楚简70楚帛书楚帛书71睡地虎秦简睡地虎秦简72曾侯乙竹简曾侯乙竹简73子弹库帛书子弹库帛书74 谢谢 谢!谢!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