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34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2087894
  • 上传时间:2018-06-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5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06/12/12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2006 年 3 月 12 日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四次大会通过)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省、州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对认清市情、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确立目标,奋力推进西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五”以来,我市全面组织实施了“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战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GDP 年均增速达到 12.7%,比“十五”计划提出的年均增长 10%高出2.7 个百分点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5.9 亿元,人均 GDP 达到 13292 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3.3 亿元,年均增长 6.3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工业强市”战略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三次产业结构已由 2000 年的21:32:47 调整为 2005 年的 17:40:43,经济结构得到优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05 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 38.45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192.89%,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 亿元,年均递增 9.7%,能源、交通、水利、邮政、通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西攀高速公路、通乡公路建设步伐加快,通县油路全面完成,公路等级和质量有较大提高;通电到村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城区和农村用电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通讯事业迅速发展,绝大部分乡镇实现了光纤通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由 2000年的 28.4%提高到 2005 年的 33.4%,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中等城市格局已基本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2005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 27.1 平方公里,比 2000 年增加 3.7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 32 万,中等城市格局已基本形成高质量完成邛海—泸山景区的规划编制,为把我市建设成为湖光山色秀美的山水园林城市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新建的商业步行街、民族风情园以及市区各主要街道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极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凉山民族体育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项目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使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市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公用事业改革不断推进,经营城市战略取得突出成绩;礼州、安宁、太和、马道、佑君、川兴等省级试点小集镇的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得到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科教兴市”战略得到顺利实施, 2005 年科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4%;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双基”成果显著,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得到提高,地方病、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7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 98.1%,人口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武装工作不断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得到新的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农民工培训机制、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 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132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426 元,分别比 2000 年增加了 2477元和 970 元,平均增速分别达到 7.5%和 6.9%;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是我市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市坚持以建设中等城市这一目标不动摇, “农业稳市、工业强市、人才立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 实现了重大飞跃,这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项重点、调整三大结构、实施四大工程、培育五大支柱、抓好六个战略重点”的发展战略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今后一段时期,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起点,继续坚持这一总体发展思路不动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战略保障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态势一、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总体上较为有利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这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好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实行改革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合作与竞争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战略思想,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战略导向和很好的宏观环境。

      ——西部大开发、攀西资源综合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给我市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四川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攀西是我省“一线两翼”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翼,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劲所在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将不断强化,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恢复与保护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将会继续加大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整体战略中,四川是全国水能资源大省,凉山是国家实施“西电东输”工程的重要基地西昌作为我省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腹地和中心城市之一,是 500 千伏、220 千伏高压输变电线路走廊的枢纽,是国家构筑“西电东输”的重要基地之一一批国家级大型重点项目已经或即将在区域内外开工建设,溪洛渡电站、锦屏电站、官地电站以及一批中小型电站的相继动工将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拉动全市经济高速增长,这为构建“大西昌经济圈”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带来了机遇——日益显现的区位优势将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西昌地处攀西地区腹心、成昆铁路中段的川滇结合部,是辐射我省西南的重要极和四川走向东南亚的主通道区域内及周边光热资源极其丰富、矿产资源潜力巨大、水能资源富甲天下、旅游资源绚丽多彩、生物资源多样独特。

      中等城市格局基本形成,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具有较强的区位聚集辐射效应,是我省建设水能大省的战略高地为加快发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立足资源,拓展‘两线’ 、开发‘三江’ 、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我市放在了更加重要和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构建“大西昌经济圈” ,要把西昌建设成牵动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区域性产业转移为我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科技的进步和资源短缺的加速,从这些地区获得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渠道也将不断拓宽,实现经济发展的“后发”效应机会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继进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新阶段,资源开发类及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我市依托区位优势及周边富集的资源,有潜力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积极参与区域分工调整与开发合作承接区域性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二、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未来 5-10年将是我市二、三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资源消耗的高峰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势必对能源、矿产、土地以及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持续紧张,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逐渐脆弱如果不进一步转变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竞争力将难以提升,这是我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困难和挑战——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农业基础还比较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工业竞争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所占比重较低,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其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较长时期徘徊在 30%-35%之间,工业发展领域呈现“量小质弱”状况;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新型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内部调整步伐不快,农业品牌产品规模小,工业仍然依托以消耗能源和资金投入拉动增长,工业发展缓慢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全市所辖 37 个乡镇,其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坝区各乡镇发展势头强劲,二半山区和高寒地带发展严重滞后主要分布在二半山区和高寒地带的 13 个彝族聚居乡,所辖面积占到全市辖区面积的 66%、人口占到全市农业人口的 19.97%,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2.39%,2005 年人均纯收入为 1894 元,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3426 元低 1532 元,坝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二半山区和高寒地带的落后。

      如何加快彝族聚居乡的发展,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将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交通运输条件较为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距离省会成都以及昆明等中心城市均在 500 公里以上,与周边的交通枢纽城市攀枝花、雅安等地也相距较远,商贸运输任务繁重与交通基础条件较为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尽管成昆铁路贯通境内,但单线式成昆铁路已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等级出省大通道尚未形成,市内道路结构不尽合理,市县公路没有完全实现二级路连接,通乡公路等级较低相对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市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工业产品对外抢抓市场机遇,还严重制约着我市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商贸旅游业的发展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央和省、州的整体战略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大西昌经济圈”战略,以建设“湖光山色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更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抓住科教兴市、依法治市两个关键,调整产业、城乡、所有制三大结构,实施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四大工程,培育冶金、商贸、旅游、轻工食品、特色农业五大支柱,突出经营城市、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扶贫开发和劳务输出六项重点,不断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求真务实、励精图治,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开创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坚持崇尚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用发展循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