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文论读书笔记.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293005
  • 上传时间:2018-08-2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8.8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韩愈的主要文学主张“气盛言宜”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高下者皆宜也 ” ( 《答李翊书》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发展了孟子的文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说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儒家有关创作的重要文艺思想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不平则鸣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者,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 ”( 《送孟东野序》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 《荆潭唱和诗序》 )韩愈文学思想中非常有价值的一点是他提出了文学创作(也包括非文学的文章写作)是“不平则鸣”的产物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

      在韩愈看来, 文学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单纯的客观描写,而主要是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不平则鸣”不是消极的遭到不平后的自然反映,而是积极的对现实的干预,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为受郁结的“意”找到一条能够疏通的道路韩愈所说的 “不平” 是广义的,既包括遭受压抑、排挤、打击、迫害等的不平,也包括 “道”之不行,“意”之不通的不平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考验人的毅力,激发人的精神,促使人的智慧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不仅是对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宋以后的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北宋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梅圣俞诗集序》) ,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想传统二、 《人间词话》的文学理论——“境界”说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沧浪所谓兴趣,阮亭[1]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2.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3.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4.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人间词乙稿序》5.妙处唯在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6.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1] ,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7.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三、关于欧阳修的诗文论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理论和实践的首领,唐宋八大家之一, 是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成就都很大的作家。

      晚年所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之一体 “诗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 “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 “愈穷则愈工” 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文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是“穷而后工”说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我听到世人说, 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所传的诗, 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的人的言辞吧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 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 诗就越写得好吧这样说来, 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欧阳修在这里所说的“穷”,主要指政治上的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也就是“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 只能隐身江湖草莽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抒发其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概之情。

      诗人写自然之奇妙,寄人情之难言,往往都是有所寓意,怨刺兴讽有所为而发并非诗能穷人,实是穷者而后工,愈穷而愈工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 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与创作潜能的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而写人情之难言 ”这段话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 “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 ,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四. 《尚书.尧典》首章解读《尚书》载唐虞三代圣王治理天下之迹,并录当时君臣就政道问题相互诰戒之语《尧典》记载尧舜功绩 “典”之形上为册(书),下为兀(几) ,就是把书恭敬地放在几上典还有“常”、 “经”、 “法”等义《尧典》第一小节: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叙述帝尧以四种德行成就伟业)曰若,于是,发语词。

      《尧典》载尧的事迹原先为口耳相传,到了夏朝才有史官将其略加润色,编纂成文因是古人,故篇首用“曰若稽古”四字尧,是名放勋,封号,臣民所封放,大,广大无边;勋,功钦明文思安安: “钦明文思”是帝尧的四种盛德钦,谨慎;明,明察;文,文理,条理;思,思远虑深 “安安”,形容帝尧顺应万物、随心所动的仪态风度允恭克让:恭,倨傲、轻慢欺侮的反义词;让,谦和之意恭、让”皆发自帝尧的诚心,不修饰,不做作,没有沽名钓誉的嫌疑,所以在恭让前加了“允、克”二字修饰帝尧的盛德充溢宇宙,横向广延四海,纵向照耀天地,故“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尧典》 第二小节: 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帝尧成就伟业之途径)俊德,大德帝尧本具卓异帝王之天性,于此基础上再砥砺修行,愈显光辉,故说“克明俊德”帝尧俊德比比皆是, “亲九族”是第一步九族:自己之上,父、祖、曾祖、高祖;自己之下,子、孙、曾孙、玄孙这些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即九族帝尧亲九族主要是德化,当然少不了温情相亲,不使抵牾失和孔子删定六经,整理典籍时,记载古代帝王事迹的篇章很多,因都不如《尧典》,故把它放在首篇孔子再三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 ) ”孟子云:“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 ”日本人有“道格乾坤,功光宇宙”句赞颂天皇之德,其出典即“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尧典》乃帝王之大道,其叙述顺序存有匠心先举帝尧之德,次叙以德行于其家,再及其国,终及天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大学》修德修身,亦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阶段, 然后才能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它的方法也是由己及人,由己德及至他物,与《尧典》如出一辙 《大学》: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论语》也强调修身,其义一也 《尧典》也可以由后而前逆推其因果五、 《论语 .里仁篇》第十二章读书笔记第十二章子曰: “放于利而行,多怨 ”本章孔子旨在告诉我们贪生怨《说文解字》曰: “放,逐也” 《广雅》以“放”为“置” 《庄子·天运》有语“放风而动”, “放”是依赖,依靠的意思《新唐书·隐逸传序》引用孔子语义,曰: “放利之徒,假隐自名 “放”是追逐的意思后儒孔安国也说:“放,依也” 他认为每事依利而行是取怨之道宋代士大夫多用心于义利之辩。

      今不妨引用不同学派之代表性解读,综合参考之理学家程颐在《程氏经说》中说:“心存乎利,取怨之道也盖欲利于己必损于人”程伊川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以损人利己为招怨之道王荆公后学陈祥道在《论语全解》中说:“利者,外物也求在我,所以寡欲也;求在外,所以多怨也所谓多怨者,不怨已多怨乎人,人亦怨乎已”清儒认为陈祥道多杂老庄思想,寡欲说可证清儒不虚也然而就“多怨”至简的说法,陈用之解释为自己与别人互相埋怨倒也比较中肯湖湘学派张栻《癸巳论语解》多经朱熹编辑,敬夫、晦庵二人已是多年朋友,可以把《癸巳论语解》看做朱夫子赞成的解释张敬夫说“放,依也放于利而行者,凡事毎求便利于己也怨,由不得其欲而生彼虽每求便利而事亦岂能尽利于己哉?不得其欲则怨矣其胸次扰扰,无须臾以宁也若夫君子正己而已,无所求利,故无不足而奚怨之萌哉?”综上所述,“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做事的原则是逐利或者凭利益行事的话,那么, 当他做事损人利己时他就会招致对方的怨恨,如果他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埋怨社会或者别人其实,古今一人,凡人就有欲望,都有需要而如何才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需要却有不同的方式和路径,中国的道家智慧是清心寡欲, 道法自然。

      佛家的智慧就是缘起性空,因果报应 儒家的智慧就是崇德立业,推己及人,以仁为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这句话,有了更为开阔的对待人生的考察视野多怨的人往往多有心理依赖,习惯于依赖个体、依赖家庭、依赖单位、依赖社会,而一旦撤掉依赖或者依赖不在,自然就会充满抱怨抱怨他人者自然会被他人抱怨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 儒家的启示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主体性与担当意识和遵法守德的人生价值的取向如此,方可乐天知命、少生埋怨六、墨子读书笔记——三辨三辨的名字很奇怪,我一直不懂这个“三”是何指,本以为有分三个问答来辨论,可读完也没有发现第三个后来查《墨子闲诂》,才知道“三者,谓尧舜及汤及武王也”,想来是从这三个时代的圣人身上辨论出来的道理只是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三辨讲的是“乐”的问题,古人对音乐很重视,从尧到汤到武王,制作了好多乐,用以教化民众,娱乐休闲,庆典祭祀,效果很好所以有的人就把乐抬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是治理天下最好有工具墨子却不这样认为,他提出了“圣王不为乐”“圣王无乐” ,并通过“三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一开始程繁(可能是儒家的,也说是通墨儒两家的学者)问墨子: “先生曾经说圣王不作音乐。

      但我觉得音乐的用处很大,至少是放松休息的好工具可现在先生却让大家不要作乐,也不要听音乐, 这好比马套上车后就不再卸下,弓拉开后不再放松,是不是弄得太紧张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