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植古诗词鉴赏5篇.docx
21页曹植古诗词鉴赏5篇 曹植在世子之争中不敌曹丕,遂不得曹操重用,但其在诗与散文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著有《洛神赋》《白马篇》等,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文学指责家钟嵘也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232年12月27日去世,谥号“思”,又称陈思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曹植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野田黄雀行 朝代:三国|作者: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调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这一自身苦痛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无论从传统的观念,无论从一般人的生活实际,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儒家一向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从《诗经·伐木》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今日民间流传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挚友”,都是强调挚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剧烈的震撼力气,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从曹集中《赠徐干》“亲交义在敦”、《赠丁仪》“亲交义不薄”、《送应氏》“念我平生亲”、《箜篌引》“亲友从我游”等等诗句来看,作者是一个喜交游、重友情的人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大声呼喊出与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话来,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诫世人,则其内心的悲苦激烈、创巨痛深,正是不言可知 “不见篱间雀”以下为全诗其次段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当然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特别状况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这个观点既无法被读者接受,作者也无法引经据典加以论证因此他采纳寓言手法,用“不见”二字引出了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这个故事从表面看,是从反面来论证“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不易为人接受的观点,而事实上却是紧承上段,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
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游戏度日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世人,设下罗网,放出鹞鹰,必欲驱捕逐得而后快为罗驱雀的鹞鹰何其凶狠,见鹞投罗的黄雀何其可怜,见雀而喜的罗家何其卑劣作者虽无一字褒贬,而感情已深融于叙事之中作者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怜悯,均不难于词句外得之 作者又进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剑的少年,抉开罗网,放走黄雀黄雀死里逃命,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俯冲而下,绕少年回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明显,“拔剑捎罗网”的英俊少年实际是作者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黄雀“飞飞摩苍天”所表现的轻快、愉悦,实际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挚友急难之后所感到的轻快和愉悦诚然,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现实中无能为力,只好在幻想的虚境中求得心灵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这虚幻的想象中,也潜藏着作者对布罗网者的生气和抗拒 曹植诗歌的特点,钟嵘《诗品》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八个字最为确评,也最常为人引用但就这首《野田黄雀行》而言,“骨气”(思想内容)的确是高的,而辞采却说不上“华茂”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
首先,拔剑捎网、黄雀谢恩这一情节,就明显受汉乐府民歌中很多带寓言色调的作品的影响西汉《铙歌》十八曲中《艾如张》一曲有“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之句,对此篇构思的启发,更是明显其次,此诗的词句也多质朴无华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这种句式完全是纯粹的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二句中的叠字及顶真修辞手法也都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这些朴实的词句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正相适应,假如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气或许倒反而会减退了于此可见曹植这个才高八斗的作家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成就 此诗选自《曹植集》卷六史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非常苦痛,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挽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 杂诗七首·其一 朝代:三国|作者: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冲突这一特别缘由,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头,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一般现象所以这首诗很简单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方之意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是因为要远眺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伤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多数法门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缘由,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其次句“朝日照北林”,原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由于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
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熬煎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简单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把“离思”写得非常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事实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以前古人用“雁行”比方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终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记忆犹新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予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而趋近赋体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体裁,所以是从建安以来的诗人作品当中的绝唱 旧说大都以此诗为作者怀念其弟曹彪之作,较可信近人古直《曹子建诗笺定本》系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这一年曹植自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曾入朝古直以为此诗即入朝时所作而黄节《曹子建诗注》则谓当作于徙封雍丘之前,两家之说先后相去不及一年当时曹彪封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古直注云:“魏地东尽广陵吴当为广陵广陵,(西汉)吴王濞都也广陵是魏王朝当时东南边界,隔江与东吴相对,距魏都最远,故诗中有“之子在万里”之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方之意自李善《文选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方小人下文又云:“江湖喻小人隔蔽后人乃多从其说这就把两句摹绘秋日景色的名句给牵强比附得全无诗意此诗下文既有“孤雁飞南游”之句,自当作于秋天,则首句“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所以望远,所以思远人也;而时值秋令,台愈高则风自然愈凄厉,登台之人乃因风急而愈感心情之沉重悲伤说风悲正写人之悲伤无尽。
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多数法门如大谢句云:“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是化一句为两句;又如老杜之《登高》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首),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故曹植此五字之所以为名句,正以其虽作景语,实寓深情也次句“朝日照北林”,固亦属景语,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诗》云:“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北林者,乃女子思其夫之地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此篇亦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盖始于《诗三百篇》,即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此处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夫自己所思之人既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盖江湖阻隔彼此之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之摧伤熬煎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其身既远,他日归来更非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只写道路隔阔,已诉不尽离愁别恨,则不必节外生枝,再添上一个局外的“小人”故李善注文不确方舟”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方舟”,二舟相并,古时为大夫所乘用;“极”,至。
江湖深迥,舟不能及,故“离思难任”,“任”者,负荷也把“离思”写得非常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事实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自“孤雁”句以下六句为其次段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盖古人以“雁行”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已似孤雁南游;今自己亦如孤雁,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但诗句仍作实写,故见孤雁哀鸣而自己“翘思慕远人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记忆犹新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予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也难怪前人用比附之意去牵强说明);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近于赋体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出以五言新体,故为建安以来诗人中之绝唱。
七哀 朝代:三国|作者: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