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 研究.pdf

42页
  • 卖家[上传人]:f****u
  • 文档编号:110837016
  • 上传时间:2019-10-3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60M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主讲:何淼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外部空间活动的类型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 的,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外部环境比 自然环境更有意义的空间 积极空间:由外部空间建立起从边界向内的秩序,并在边界 内创造出满足人需求和功能的空间,这种空间往往被称为积 极空间 消极空间:自然是无线延伸的离心空间,被认为是消极空间 空间的积极性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需求,而空间的消极性是 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无计划性的一般积极空间是收敛的, 消极空间是扩散的 活动:指人体全部状态的变化,是可观 察到的一系列动作的集合 广义的活动指生物普遍而又广泛的运动 形式,即有机的运动较复杂的活动是 一系列较简单的活动组成的 早年的研究,侧重于人际间的接触和交 往 二、外部空间活动的类型 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例如上 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等等包括日常工作和 生活事务等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 的余地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 和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包括散步、呼吸新鲜 空气、驻足观望等。

      这些活动大部分属于户外的娱乐 消遣活动,对外部环境空间的依赖性比较大 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依赖于他人参与的各 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交谈等这些活动仅以视听 来感受他人,是在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如果改善公共空间中的必要性活动和自 反性活动,就会促成社会性活动是极具吸引力的活 动 外部环境质量与活动 当户外空间的环境不理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 当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大量的自发性 活动会随之发生 三、研究现状 欧美的早期研究 日本的早期研究 日本的早期研究 近年的研究 文化表征方面:重视建筑环境的文化表征,起始于住居形式 如美国学者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一书中,将文化人类 学引入建筑学研究之中他认为,可以通过非言语的模型和方法 进行充分研究,重点强调建成环境中的非言语的行为以及各组成 元素所表达的暗喻  还有观点( Moorc,J986;S.M. Low,1997)认为,城市外部空 间反映了文化秩序但不是通过空间布置和意义之间的一一对应 (one-to-one)关系,而是通过复杂的“文化形成”( culture- making)过程实现这种反映。

      这种空间一文化对应关系,以其自 身的逻辑,表达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尊卑关系显然,这一观 点更注重特定时空中各种文化表征所体现的综合文化现象及其含 义,而不是拘泥或沉醉于建筑或城市符号的一对一的考证或释义 四、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5W法,即 WHEN,WHO,WHERE,WHY,WHAT. 研究目的不在于单纯进行描述,而是要 探索不同活动空间特点及其规律,并据 此提出改进外部空间设计的建议 时间要素 活动人群 性别、职业、年龄、 出行方式等 活动场所 活动目的 目的出于动机,动机来自需要但在现场研究,难以 用简单的观察了解动机,而问卷和口头提问有时又不 易取得合作,或者得到的只是表面敷衍,因此,想了 解内心的真实目的和动机,相对较为困难同时参与 同一活动的人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目的目的可以变 换、转移或替代,目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有人直接 去街头绿地打拳,有人散步路过绿地顺便坐坐也可 能有一系列目的:散步、做操、喝早茶、聊天、购物 这些复杂的动机和目的是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般较难完全了解清楚,只能适可而止 活动研究(What)  活动本身具有不同的类型、方式、内容、进程和 结果,与上述三项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

      应结合 活动群体,分析群体人数、组织状态、聚集方式、 活动强度、参与程度、设施使用情况、活动进程和 结果  活动的聚集方式和参与程度多种多样,有目的的 聚集成簇成堆,多见于儿童、少年和老年人,或其 他目的十分明确的活动随意和自发的聚集多见于 围观,多数出于好奇活动依参与程度可分为以下 五种类型,见表8-5 第二节 外部公共空间行为模式研究 行为模式  行为模式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人在空间活动 中带有一致性的活动模式或倾向,是部分人的生 物、社会或文化属性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可能因时代、群体和文化的改变而完全改变,甚 至消失以下将讨论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的行 为模式 影响行为模式的因素 行为模式 抄近路 依靠性 边界效应 人看人 围观 影响行为模式的因素 情境差异 群体差异 文化差异 情境差异 识途性 躲避性 向光性 从众性 群体差异 年龄因素 性别因素 文化差异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人类学家霍尔(E.Hall)在其 专著《隐藏的维度》和《无声的语言》中指出, 文化上的差异会导致人们行为上的差异,尤其在 不同的种族之间,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在探讨 人们的行为模式差异时,应考虑其文化背景的差 异 第三节 基于行为的外部公共空间设计  商业步行街 步行街活动的行为心理分析  在步行街外部空间发生的所有活动中,步行、 休憩、观看三种自发性活动占90%以上。

      因此, 要从行为心理层面达到步行街的人性化,必须对 这几类主要活动的行为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步行活动的行为分析  步行作为空间位移的一种传统方式,其质量的高低将决 定步行街整体环境的舒适程度步行需要空间,使人们不受 阻碍自由行走是基本的要求步行空间应十分紧凑,给人以 丰富的体验,又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步行性空间中的行 为有两个特点:沿边走和蛇行线  走街串店是人们在逛街时的一个行为习惯这种串店 的购物模式可以用“边界效应”来解释根据这种特性,要 求设计者在组织空间时,更要关注对街道空间边缘的处理 有研究表明,步行线总体上呈曲线“短路”,即类似蛇行线 相关研究统计证明了近60%的人在无目的前行时,其运动的 轨迹的模式是振幅狭小的蛇行线这是因为步行者在遵循运 动力学自然法则的同时,一步一步地连续改变运动方向的结 果 休憩活动的行为分析  休息是人们在步行街进行的又一重要活 动现代商业步行街长度普遍过长,商 品展示过于丰富,使得人们不可能处于 连续的行走、购物状态,因此在步行街 中有意识的布置一些休患设施显得必要 为达到人们休息时的舒适性,可以从下 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休息设施的舒适程度 ②满足人们的一些特定需求,如被保护, 私密性,有屏障感等。

      ③休息场地与娱乐场地的相互兼顾 ④有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主要包括对日 照、风、绿化条件等 观看时的行为心理分析 街道两侧的沿街建筑构成 了街道的侧界面,它是人 们的视觉观赏的主要承载 面,侧界面的空间形态极 富变化性,建筑立面的凸 出物、凹进的阴角空间、 建筑外部轮廓线、建筑群 的组合形式等,都是能引 起视觉变化的内容在侧 界面所有的视觉对象中, 尺度和体量的把握最为关 键 步行街的空间设计 适宜的长度 适宜的宽度 空间形态 适宜的长度  商业步行街并不是规模越大,街道越长越好过于庞大的 规模往往会给行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而且对于行人的 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步行街适宜的长度应根据人步行的 适宜长度所定一般来讲,人在正常状况下适宜的步行距 离是400~800m.步行距离最大不超过1500m.否则感觉 疲惫若持物时行走200~350m需要休息  因此商业步行街适宜的长度是200~800m,小于200m的 步行街往往吸引力不足据统计,日本步行街平均长度为 540m.美国步行街平均长度为670m,欧洲为820m当然, 人们乐意接受的步行街的长度与步行街的环境质量也有关 系越单调、枯燥、平直的步行街给人们的心理距离就越 长。

      适宜的宽度 人们在步行街的行为模式,一般包括了购物、寻找、观赏、比 较、挑选、休息、餐饮等活动内容步行街适宜的宽度应能够 满足人的这些行为,有利于加强人和商品、店面的接触若街 道过宽,则视距过远,不方便人们购物时的挑选比较,空间吸 引力降低,亲切感不足,同时会消耗人们过多的体力若街道 过窄,则会使人感到压抑,空间的舒适感降低  步行街适宜的宽度一般控制在12~25m街道两旁的建筑物 不能太高.一般不要超过三层过高的建筑物设在步行街并不 宽的街道两旁,会给行人带来压抑的感觉同时,从心理学角 度来说,人们倾向于平行的移动,对于垂直方向的移动,在不 必要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避免发生 空间形态  步行街是水平展开的线 性空间,其空间形态往 往受到两侧建筑物的剖 面形态所影响步行街 的空间形态可分力:开 敞型、半开敞型、封闭 型(室内步行街)若 步行街过长,则可选择 若干节点放大空间,或 建筑适当后退,有节奏 的创造出空间高潮 步行街的环境设计 满足使用者安全感的设计策略 满足使用者舒适性的设计策略 满足使用者社会交往的设计策略 满足使用者归属感的设计策略 满足特殊群体使用需要的设计策略 满足使用者安全感的设计策略 地面的安全性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 人们在其上行走的安全不安全的或潜在的危险都 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舒适,从而影响行走质嚣 过于光滑透水性较差的地面材料以防止行走时潜在 的危险性 行走区域的微弱高差处理不当也会给人的行走带来潜在的危 险 在地面材质、场地特征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微弱高差处理 易给人心理上的突然性,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强化处理,如变 换地面铺装材料,从色彩上进行区分,加设坐凳、广告牌等 都是可行的方法 城市广场 尺度与规模 D/H与空间尺度 外部模数理论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