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果文本显示的分析与讨论PKPM应用常见50问-上部结构.doc
7页2.结果文本显示的分析与讨论SATWE数据的前期处理完毕,进行数据检查,最后内力配筋计算下面是结果文本显示的分析与讨论一)WMASS.OUT1)各楼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分布(单位:kg/m**2,在这里只截取部分楼层)层号 塔号 单位面积质量 g[i] 质量比 max(g[i]/g[i-1],g[i]/g[i+1]) 1 1 2024.96 1.45 2 1 1271.84 1.00 3 1 1271.84 1.00 4 1 1271.84 1.12 5 1 1136.72 1.12质量比:该功能主要用于判断结构的竖向规则性在抗规3.4.2条的条文说明中叙述:对竖向不规则尚有相邻楼层质量比大于150%(即1.5)。
如果不满足,则应按照薄弱层进行处理广东高规)====================================================================== 2)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在这里只截取部分楼层) Floor No : 层号 Tower No : 塔号 Xstif,Ystif : 刚心的 X,Y 坐标值 Alf :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Xmass,Ymass : 质心的 X,Y 坐标值 Gmass : 总质量 Eex,Eey : X,Y 方向的偏心率 Ratx,Raty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 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 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RJX,RJY,RJZ: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Floor No. 2 Tower No. 1 Xstif= 68.5529(m) Ystif= 9.7688(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68.5344(m) Ymass= 11.4498(m) Gmass= 1673.0913(t) Eex = 0.0008 Eey = 0.0813 Ratx = 0.0149 Raty = 0.0274 Ratx1= 2.2691 Raty1= 2.1966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 = 3.7402E+06(kN/m) RJY = 3.7614E+06(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7 Tower No. 1 Xstif= 68.5551(m) Ystif= 7.3447(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68.4735(m) Ymass= 8.4520(m) Gmass= 820.8348(t) Eex = 0.0032 Eey = 0.0581 Ratx = 0.8753 Raty = 0.9051 Ratx1= 1.4044 Raty1= 1.4107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 = 1.8913E+06(kN/m) RJY = 2.4658E+06(kN/m) RJZ = 0.0000E+00(kN/m) ---------------------------------------------------------------------------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本工程见上面Ratx,Raty;Ratx1,Raty1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竖向刚度不规则结构的程序处理:高规5.1.14条规定,楼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的70%或其上三层平均值的80%时,该楼层地震剪力应乘1.15增大系数;针对这些条文,程序通过自动计算楼层刚度比, 来决定是否采用1.15的楼层剪力增大系数;并且允许用户强制指定薄弱层位置,对用户指定的薄弱层也采用1.15的楼层剪力增大系数(参数补充输入)3)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 X向刚重比 EJd/GH**2= 7.59 Y向刚重比 EJd/GH**2= 8.82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刚重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稳定性,以免结构产生滑移和倾覆,要求见高规5.4条。
高层建筑结构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结构影响见高规5.4.2条重力二阶效应概念:一般称为P-DELT效应,在建筑结构分析中指的是竖向荷载的侧移效应当结构发生水平位移时,竖向荷载就会出现垂直于变形后的结构竖向轴线的分量,这个分量将加大水平位移量,同时也会加大相应的内力,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几何非线性效应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将产生侧移,由于侧移而引起竖向荷载的偏心又使结构产生附加内力,这个附加内力反过来又又使结构的侧移进一步加大 **********************************************************************二)WZQ.OUT(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在这里只截取部分)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6104 179.27 1.00 ( 1.00+0.00 ) 0.00 2 1.4755 89.29 1.00 ( 0.00+1.00 ) 0.00 3 1.2225 4.89 0.00 ( 0.00+0.00 ) 1.00 4 0.4983 178.95 0.99 ( 0.99+0.00 ) 0.01 5 0.4708 89.01 1.00 ( 0.00+1.00 ) 0.001)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高层规程第4.3.5条,要求: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一般情况下保证第一周期是以平动为主的周期,扭转周期出现在第三周期以后扭转为主的周期最好是越晚出现越好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工程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以下提供比较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a)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扭转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其值从大到小排列;b)第一周期的判断:从队列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依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c)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局期值即可用上述方法,本工程第一自振周期T1为16104,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为1.2225;Tt/ T1=0.76。
满足要求如果出现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参见《高规》的表3.3.13本工程见表13)参与振动质量比:即有效质量系数高规5.1.13-2要求有效质量系数不应小于90%本工程见表1表1 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X方向Y方向X方向Y方向2.50%2.70%96.01%96.98% 三)WDISP.OUT(SATWE 位移输出文件)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Jmax : 最大位移对应的节点号 JmaxD : 最大层间位移对应的节点号 Max-(Z) : 节点的最大竖向位移 h : 层高 Max-(X),Max-(Y) : X,Y方向的节点最大位移 Ave-(X),Ave-(Y) : X,Y方向的层平均位移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Max-Dx/h,Max-Dy/h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DxR/Dx,DyR/Dy : X,Y方向的有害位移角占总位移角的百分比例 Ratio_AX,Ratio_AY : 本层位移角与上层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层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者 X-Disp,Y-Disp,Z-Disp:节点X,Y,Z方向的位移 === 工况 1 === X 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在这里只截取部分) Floor Tower Jmax Max-(X) Ave-(X) Ratio-(X) h JmaxD Max-Dx Ave-Dx Rat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