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田野调查的技艺和修养.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4062124
  • 上传时间:2022-0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田野调查的技艺与修养*孙庆忠讲述王立全整理2007-10-29 14:00—17:00,中国农业大学西区主楼614非常感谢齐(顾波)老师对我的这份信任在座有很多同学听过我的课,知道我的表述 风格应该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问题我很高兴我相信,与博士 生座谈一定会带给我许多思考,你们基于调查实践所产生的问题,也一定会拓展我的思考空 间这种相互启发对于我们思考田野工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对我所讲 述的内容有太多的期待,否则就会有失望因为田野调查的技艺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人化的, 很难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和准则坐在这里的博二博三的同学都有田野经历,博一的同学可能 还没来得及下田野,或者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这种对田野的基本感知是我们讨论的平台, 也为我们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竹青是小云的学生,她暑假下田野一个月以后给我发email说,她在下面很辛苦地待了 一个月我给她的回复是“你回来就该进入痛苦的思考当中了这里所说的“苦”就是田 野带给我们的最直观的感受细致说来,这个“苦”不外乎这几个方面:下田野之前苦思冥 想,走进村落之后却不知如何入手,这是一种苦;从田野回来,发现自己的东西和别人都一 样,没有梳理出问题,这是第二种苦,这种苦不堪言是博士们普遍的苦;第三种苦,当你开 始动笔写作时发现自己的行囊里虽有大量的资料一照片有10G多、笔记好几摞一但是等 你落笔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材料突然间距你的目标设计非常遥远,就像你曾经对田野的想 象一样;第四种苦,提交论文的时间进入倒计时,而你的论文还只是资料的堆砌,没有一条 清晰的逻辑脉络,此时你所拥有的感受可能只是痛苦焦灼了。

      在我看来,这些“苦”都是一 个研究者必须经历的情感体验我们大家都对答辩后的释怀记忆犹新,正是因为前面有如此 多的苦在“摧残”着你,而这一次次的历练正是成为发展学家或者人类学家所必需的今天咱们就由“苦”谈起,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在田野工作中也能够体会到一点甜的 滋味,这样齐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个下午或许就不会白过这里还想说一件事,去年的发展博 士论坛我收到了大家讨论的文字,却非常抱歉没有回复我不是学发展专业的,没有资格批 判或指点什么,如果将自己初浅的认识落到文字上就难免会有错误和漏洞但是对大家这种 讨论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我是非常肯定的这才是博士生的一种风采,如果博士阶段只能像 绣花一样自我欣赏,那博士阶段的学习是不会有太大长进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是大家读 书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因此搭建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在相互砥砺中“日有新知” 一定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这是一种祈望,也是我们在一个高度上重新定位自己的为学志本文根据2007年10月29日应齐顾波教授之邀与发展管理专业博士生座谈录咅整理而成 向和人生目标的最佳契机自离开中山大学以来,我每周还保持着三整天的读书时间,一学 期大致翻阅二十本书,这是我跟学生对话的资格。

      我的老师六七十岁还在下田野,这种为学 精神对于我自己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教育在今年我们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我作了名为“大学 滋味”的发言,今天则要谈谈“博士滋味”说到这,十年前我读博士的感受历历在目这 个阶段的学习是人生精华的凝缩,那些倾注感情、投入时间、投入精力的日子,最终是要提 升我们为人与为学的基本素养这素养包括思想素养和理论素养我相信你们的导师对你们 都会有很好的教育,虽个人风格不尽相同,但培养的理念应该是相通的我在这里不是以老 师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比你们早进门十年的学兄的身份跟大家座谈,聊一聊我们对“博士” 的理解,对田野工作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才敢接受齐老师的邀请这是我在讨论之前想要说明的下面我想听大家先谈谈田野我昨晚设计了几个问题, 不知道能不能把你们的问题统合进来所以我现在很想听你们谈谈问题,如果可能的话再分 享你们的收获这样的交流才是对等的毛绵逵:我先来说一下吧您刚才讲过,实地是一种苦,我倒不觉得实地是一种苦,有 时候反而会发现有很多乐趣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田野中)你会发现有很多感情的收 获这应该是一个意外收获而实地回来)后面的苦,就是写作所体验到的第二层第三层 的苦我们都正在经受着。

      有着一堆一堆的数据,有着无数的资料自己总是在不断的重建、 不断的推翻,感觉框架总是不对所以我的问题是,以人类学的方法或者说民族志的方法如 何把这些表面上毫不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联系起来,这是我现在最困惑的问题当然,有些人 会说,这个很简单啊,理论不够,实践不够,每个人都会这么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答案 但是如果从一种理论视角和理论体系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想听听您的意见孙:我可以先明确的告诉你,任何一个学科的方法都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毛: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视角,就是说从人类学的视角如何去处理这些资料从经济学的 视角,我可能把人看作理性人,那我就从这个根本的假设出发,会有很多的资料、假设和结 论;社会学可能说人不只是理性的,还可能是感性的,那么他会用很多的逻辑体系、理论框 架去构建另外一种体系;那么从人类学的角度,应该又会有什么样的视角我的研究是研究 参与式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主题是参与式主流化的障碍研究孙:……其实,齐老师今天创造的这个机会,博三的同学应该受益最多座谈结束后, 你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齐老师因为博士论文开始进入思考框架和写作阶段的时候,是最需要 有一个人专心听你的倾诉,然后给你质疑。

      当他把某个问题抛给你的时候,可能正是你行文 思路不畅的关节所在而你试图解释清楚的过程,很有可能是你论文中非常精彩的一节或者 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因为你陈述的过程就是重新梳理思路的过程刘玉花:孙老师,非常感谢您其实你前面所说的苦都是我们很多博三人所经历的实 际上,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跟小毛都差不多在开题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研 究问题,但随着实地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逐渐在发生倾斜,甚至怀疑 自己的问题还是不是研究问题我们会想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可行性,到底还能不能做下 去……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找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与传统的社会学研 究相悖),我的变量到底是什么我想不清楚我想可能最好在这方面给我一个指导,就是说, 研究是不是必须有一个变量?其实,在读很多人类学的东西的时候,像费老他就能用很通畅 的语言把他要讲得问题说得很透彻黄颖:接着玉花师姐,我也想问问您对于研究来说,社会学有的带有假设有的没有, 而在人类学来看,到底带不带着假设去下田野?孙:……大家现在要做的是学位论文,这与自主的做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后面 有时间的话我会大体说一下这两者的区别。

      赵勇:孙老师,您好我的开题是自愿性移民的社会资本重建研究,这里的移民主要是 指八十年代后的,不是那些闯关东的移民我的研究是在东北,因为东北这样的移民特别多 我的开题报告已经写完了,在开题的时候,叶老师问过我在下去的时候怎么去做这个研究 我的研究就是一个问题,移民是怎么样活下来的而在我下去之前,确实还有很多的困惑, 不知道怎么去做孙:用一个较大的命题来说,就是如何做田野好,我先从博二这个同学的问题说起 因为博三同学的问题都非常具体我刚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刘洋他在平 谷开会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点非常鲜明的问题,那就是在研究中我们应该冲出学科的界限, 强调“去学科化”的问题那次会议之后,我也在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等一下我会就此谈 点自己的看法除了几个基本的技术问题,我还要就田野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谈谈自己的感受, 大家听起来可能会有些诧异,因为思想教育的味道较浓,却是我最看重的问题田野工作程序与操作技术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科学性研究的不足它是一种纯的经验性的研 究但是经验性并不是完全的自主,它同样需要一些客观的依据我认为,人类学研究的过 程并不复杂,所阐释的问题也应该是基于日常生活的。

      如果大家在这里听到的只是我艰涩的 表述而难以提炼出我的观点,那一定是我出了问题在为本科生讲授“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课程时我一再强调说,理论的魅力在于对现象的深刻解释力,它不是云里雾里让人望而却步 的玄想,因此,即使介绍西方人类学理论,如果学生没有听懂,十之八九是自己没有读懂 同样的道理,如果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你都不知道这一章这一节的主旨是什么,那么 谁又能相信这是一篇好文章呢研究论文一定要用自己最清晰明白的语言表达一种认识和 判断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对田野评头品足,才能谈田野技术博士论文的后期之所 以很痛苦,一方面是要顾及学术规范和理论创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面对资料短缺或资料 泥潭的窘境所以,对于博三写论文的同学来说,一定要注意让你的写作三步一回首,因 为停下来的瞬间正是你重新思考自己田野的过程,是让自己的想法明朗化的过程我们说m野技术是简单的,表面看来就是调查者背起彳丁囊,跨上相机,带上食物,赶赴 田野的过程而已在外人看来,不过是齐老师背上包,到乌苏里江畔待上一个月,然后又回 来的一段经历半年后,齐老师有一篇美文出炉,讲述的就是那一个月的田野故事(学术研 究也是故事)在北京,她其实是“在这里”,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之后她又回到这里。

      这就是人类学田野的基本路经,可以分为三层具体解说:第一层,我们把背起行囊赶赴田 野的这个过程视为理解社会文化的手段之所以不仅坐在图书馆里而是要下村调查,就是因 为那里总有深藏的东西,期待着你去解决的问题就像博二的同学理解移民一样,他有困惑, 这是你的前期预设,但是我坚信你带着这些假设走下去以后,就像那位同学讲得一样,你会 发现很多问题不是问题因此,博士论文写作一定要做好攻坚战或持久战的准备第二层, 就是在田野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回到这里所进行的工作,也就是分析文化的阶段此时, 无数的资料都在我们头脑里、笔记里,怎样取舍与分析?这是考验一个研究者理论素养的特 殊时刻第三层,就是如何利用调查资料写出田野报告和研究论文的阶段,也就是再现文化 的方式总结起来说,我们为了理解文化而走下去,回来后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再后来要 以文字的形式把文化再现出来细致品味人类学作田野的周期“在这里一在那里一在这 里”,我们可以更形象点说,人类学工作者就像一个翻译官,将遥远的“异文化”翻译成为 我们可以分享的“本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他者”,关注“异文化”的,这是人类学的学科传统,人类学家漂泊世 界,意在通过对遥远异邦的探询了解不同的人文类型。

      自从20世纪前叶,人类学大师马林 诺夫斯基对特洛布里恩岛的研究开启了现代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先河,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学 的研究更多的是钟情于孤岛式的研究今天无论是社会学、人类学还是发展学,学者们大多 在延续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深庭小院式”的研究策略,在现在的社区研究和村落研究 中,这种取向是清晰可见的1. 如何选择村落我们把田野技术细化,不过是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选择田野点,中国的村落(数目) 很大,80多万个行政村,460万个村落,这么多村落应该说是我们乡村研究的广阔天地究 竟我们选择哪个或哪几个作为自己的田野,这是对我们研究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严格 来讲,在你们还没有下田野前是没有资格开题的因为你对它所有的预设都是坐在家里的想 象,对乡土缺乏敏锐的直觉判断,更不知道自己的那些预设有多高的学术价值如果所有的 预设到田野后都不能落实,那么再精美的设计都是纸篓里的垃圾,所以在开题之前是一定要 赶赴田野的在选择田野的时候,通常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无序的自由性选择,比如我要 研究的问题必须在一个惯常的、熟知的和普通的村落中进行我做博士后研究是因为当年中 国疾控中心出了一个调查报告,说中国每年有27.8万人自杀,而且农村的自杀率占90%, 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为了从文化的角度阐释这种现象,我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