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doc
282页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目录一 非机械论物理学的开端 —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3二 非机械论物理学的完成——系统理论 4系统论 4(一)系统论的综合介绍 4(二)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传记(1) 6(三)系统的分类 17(四)系统论思想的历史发展 18(五)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27(六)介绍贝塔朗菲的书《生命问题》 34(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 39(八)贝塔朗菲谈《细胞理论》的机械论本质 45(九)贝塔朗菲谈对细胞间质功能的两种认识 46(十)贝塔朗菲谈高等动物的整合功能、分化与整合的关系 47(十一)贝塔朗菲谈对神经系统的系统论分析 48(十二)贝塔朗菲谈整体及其部分 50(十三)贝塔朗菲谈生物学定律和物理学定律 52开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57(十四)系统论内容小结 66信息论 67(一)《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 67(二)申农与《狭义信息论》 70(三)《信息论》的概念 73(四)信息的分类和特性 78(五)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82(六)信息论与信息科学 84(七)从信息论到信息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87(八)信息论内容的小结 88控制论 89(一)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 89(二)控制论的内容 99(三)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之间的关系 101(四)控制论和信息论的通俗讲解 102(五)控制论在生物医学系统中的反映 112(六)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钱学森 112(七)钱学森的文章《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 114(八)控制论内容的小结 123混沌论 124第1篇 混沌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24第2篇 洛伦兹:蝴蝶效应与混沌学 133第3篇 庞加莱:第一个研究混沌运动的科学家 136第4篇 混沌与非线性科学 137第5篇 复杂物质的运动方式——混沌 138第6篇 混沌的含义 144第7篇 人类历史上关于混沌的概念 149第8篇 中国历史上的“混沌”概念 154第9篇 混沌论小结 158耗散结构理论 159第1篇 普里戈金生平 159第2篇 热力学四大定律 169第3篇 从负熵到“负熵论” 174第4篇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181第5篇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时间问题 190第7篇 自组织与耗散结构 200第8篇 耗散结构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 202第9篇 耗散结构理论内容总结 208协同学 210第1篇 哈肯传记 210第2篇 关于《协同学》内容的介绍 214第3篇 哈肯、协同学与复杂性 217第4篇 慢变量 — 确定主要矛盾的定量方法 219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 220第5篇 《协同学》内容小结 231复杂理论 232第1篇 《复杂性科学》概念的最概括的说明 232第2篇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内容 239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 242信息思维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245信息论与企业管理 247试对控制论与会计关系的分析 249企业与环境互动关系:一个系统论的视角 251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254管理控制论在企业间协作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258企业IT内部控制实施方法论 266论信息化管理的结构与功能(提纲) 273浅论人类伟大的五次“信息化革命”【修订版】 277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模型 280一 非机械论物理学的开端 —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刚开始,爱因斯坦就以其相对论打破了牛顿机械论的一统天下。
开创了非机械论自然科学的新时代牛顿力学有一个不变的参照物,就是地球,或地球上观察物体运动的人而任何没有地球或人直接参与的其他物质之间的运动,必须转换成标准参照物的运动,这样才能被我们人类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消了牛顿力学中这个永恒不变的参照物不论任何物质之间的相对运动,都可彼此之间互为参照,直接进行计算同时爱因斯坦还提出了光速不变和光的波粒两重性原理粒子运动是间断的,波,物质运动是连续的,在牛顿经典力学中这两种运动属于完全对立的两种形式,是不可能有同一个物质中存在的而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的波粒两重性,即光子运动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不能确定光子只有哪一种运动特性在这之后,是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高速运动的他们在研究中发现牛顿经典力学完全不适用于微观粒子的高速运动他们发明了统计理论和概率论因为在微观领域中的高速运动,无法确定物质粒子的确定位置只能有一个统计的概率并将这个发现总结成一个叫做“测不准原理”的理论即对于微观高速运动的基本粒子,当你准确测量其速度时,空间位置即不能确定而当你准确测量其空间位置时,其速度又不能确定电子云)以上两项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彻底否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决定论。
动摇了人们对经典力学的迷信和崇拜,为自然科学在20世纪的发展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从实证科学的出发点开始研究的,所以,应该称它们为实证科学可是,因为它们又否定了实证科学,开创了非确定性的系统科学,所以,又可以称它们是系统科学其实,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既不是实证科学,也不是系统科学它们是介于实证科学和系统科学之间的过渡性科学正因为如此,有人把爱因斯坦称为“经典力学的最后一人,也是后现代科学的第一人”爱因斯坦打开了物质世界一扇新的大门,发现物质世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可是,作为机械论教育出来的研究者,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因此,他用自己的后半生研究如何将二者统一的“统一场论”当然,这是不能成功的,因为这两种物质是根本不同的现在,我们中国的实证论者仍然希望用机械论来处理包括复杂系统在内的所有物质可想而知,他们也不会成功的但是,爱因斯坦的失败具有神秘和悲壮的色彩,而我们的机械论者却不会得到爱因斯坦那样的光环了虽然是同样的事情,但是其间相距了整整100年100年的时间都不能让我们觉醒吗?这样的麻木是应该受到惩罚的特别是这其间已经有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问世 1905年是值得纪念的,因为从爱因斯坦开始产生了非机械论的自然科学。
但是,非机械论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与机械论自然科学结束应该是两件事情两种自然科学还有一个交替过程20世纪的100年就是这样一个交替过程在这100年里,虽然非机械论自然科学在生长,而机械论自然科学也没有停止,也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我们所在的生物医学领域,机械还原论更是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果,基因理论的发展使生物医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科学界许多学科已经开始进行机械还原论批判的背景下,生物医学领域机械还原论的发展显得特别突出因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评论,说生物医学领域可能是机械还原论最后的一个堡垒20世纪已经结束,21世纪已经开始人们预测,21世纪可能是非机械论自然科学大发展并最后战胜机械论自然科学的世纪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许多科学家做许多工作因为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虽然非机械论自然科学有了许多发展,但是,现在仍旧是机械论自然科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说明我们现在宣传非机械论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习惯是客观存在不能忽视的习惯是既往真理的继续,不能说是不正确的但是,新生事物的出现也总是不可能阻挡的,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不能忽视的不能够要求人们在新生事物一出现的时候就出来支持新生事物,但是,在新生事物与习惯的斗争中开始占优势的时候,人们都会“急不可待”地“迫切”地“热烈”地表态支持新生事物。
这是人类历史的常见现象二 非机械论物理学的完成——系统理论虽然爱因斯坦相对论指出机械论不适用于宏观宇宙,量子力学指出机械论不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建立真正新的理论,因此也没有在生产实践中起重要作用.直到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才使问题得到突破性进展原来,世界上的物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物质,另一类是复杂物质机械论只研究了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而不不适用于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必须用系统论来研究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一切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在旧事物中产生,发展的过程20世纪的一百年就是后现代科学在现代科学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百年.但是,直到现在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这件事,他们只是把系统科学看作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而已这些概念目前在我国科学界和学术界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现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我们的研究人员尽快明确认识到自然科学已经发生的这些变化,并尽快投入到系统论科学的研究开发之中去问题是十分明显的,既然现在自然科学已经有两种体系,一种是落后的机械论科学,另一种是先进的系统论科学,我们怎么能仍旧麻木地继续呆在机械论科学之中而不去追求系统论科学呢?系统科学的主要内容有下面一些:系统论(一)系统论的综合介绍(资料从网络下载,)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分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