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木兰诗是哪个朝代.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1768****007
  • 文档编号:248611288
  • 上传时间:2022-02-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7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木兰诗是哪个朝代木兰诗是哪个朝代导语:《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忱赞扬了这位女子英勇和善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忱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南北朝之说拓跋焘登基之后,长期受到柔然侵扰的北魏帝国拉开了对柔然部落大反击的序幕以当时的形势看,北魏最大的祸害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据势力,而是盘踞漠北、气概旺盛的柔然八王之乱以来,已经混战了一百五十年的中原地区之动荡是加剧,还是平静,就取决于北魏与柔然的生死决战其中,公元429年是柔然败得极为惨痛的一年,双方都为这一场生死决战做了慎重的打算429年(太武皇帝(拓跋焘)神鹿二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魏书》卷世祖纪)这时花木兰“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辞》中连花木兰父亲这样的年迈之老卒都要参军,可见情势之严峻,国家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必需动了真格的了而历史上,也的确是在429年,北魏掏出了最终的血本,来跟柔然绽开一决生死的大战花木兰替父从军。

      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始终将柔然赶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卷86.蠕蠕传),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远离故土,发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平真君(441年)“行幸阴山之北”(《魏书》卷4,世祖纪),花木兰从军正好12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见花木兰,封她为五品尚书郎,她怕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家乡”,史书的年头和木兰辞的12年相吻合但是又有证据说明木兰是汉朝时代的`人《木兰辞》最早见于南北朝陈代,此前何承天(370-447)在《姓苑》中也曾提到木兰、《南齐书·州郡志》中提到在今湖北黄陂曾设过木兰县依此推断,木兰生活的时代不会晚于南北朝,不会晚于何承天所以,至少隋唐之说是难以服众的,木兰汉代说倒是有证据的木兰曾戍边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祀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题为《汉孝烈将军记》碑载:“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

      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于后此碑立于元宁宗懿麟质班至顺三年(1332年),是目前发觉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从碑文来看,其中提到的汉世尝作《木兰辞》,这就充分说明木兰诞生的年头早,也说明木兰诞生于汉代明代御史何出光在为完县木兰祠作《木兰辞赛神曲》十二首并序中说:“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不任授甲,身伪其子以行,转战燕山完为古曲逆,当为燕山之麓,将军百战收其地,土人庙祀之今录其“赛神曲”一首:“汉家事业拓雄图,勇健矫矫媲丈夫挥槊当关百战后,堂堂正气至今无,弯弓飞骑黑山头,曲逆曾经百战收纵使白登围已解,羞将美女觅封侯由此可见“赛神曲”中写到“汉家事业拓雄图”“羞将美女觅封侯”明显提到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在汉代受禄朝廷的事还有明代保定知府石麟,在《重修汉孝烈将军庙》中说:“汉孝烈将军,唐时追封也文帝时建首功,载书史,而孝烈颠末,且复见于汉之词、唐之歌、元之记焉石麟的话是有依据的元之记”即指元碑《汉孝烈将军记》,“唐之歌”是指唐代诗人韦元甫之《木兰歌》,“汉之词”就是《木兰辞》,它在汉代以民歌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韦元甫之《木兰歌》凡四十四句,诗中说:“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千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氐,更携于阗羌所说的燕支,即燕支山,在匈奴境内印证了木兰从军的背景是汉与匈奴的斗争证据之三,唐代李冗《独异志》中的《木兰从军》篇曰:“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二年,同伙卒不知其是女儿唐代就称木兰为“古人”,可见她生年久远特殊值得留意的是,《独异志》中的奇文异事,均按时代的先后排列李冗把木兰排在汉代人物之中,决非偶然另外,从汉代《文献通考》中的初兵制来看,也与木兰代父从军相吻合如“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阵年六十五苍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汉民凡在官三十二年,自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每岁当给郡县一月之役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由此可见,当时木兰父虽年迈,但未超过六十五岁,所以不能免征,这是木兰代父从军的重要缘由之一可以做这么一个推断,花木兰为汉文帝时人,她的事迹影响很广,历为传播,南北朝时经加工后遂有现在版本的木兰辞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