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化同步考察报告 (5).docx
9页四化同步考察报告 以“四化”同步推动县域经济新跨越 欧阳万坤 2013年第8期——经济建设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四化”协调发展新阶段,以“四化”同步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跨越,是湖北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重大战略 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确立并始终坚持“一主三化”工作方针,全省县域经济呈现提质提速、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后劲和活力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良好态势,县域经济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规模实力增强2012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2901.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8%,支撑起了半壁江山其中,生产总值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到51个,过200亿元的24个,过300亿元的14个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8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高出全省13.1个百分点,其中有22个县(市、区)过10亿元 (二)产业结构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012年的19.3∶50.6∶30.1工业主导地位突出2012年县域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县域经济总量的46.9%,比上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在全省、全国有明显竞争力的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发展,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接近9000亿元,成为县域第一大产业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凸显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701家,302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有32家县域企业跻身湖北百强企业,61家县域企业跻身全省民营百强行列,形成了一批产业发展龙头 (三)产业集聚发展2012年,75家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8252亿元、上交税金216亿元,分别增长30%和37%,规模过百亿级的产业集群达到25个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加强截至2012年底,全省县域共有115个开发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4.63亿元,实现税收439.63亿元,投资和税收占县域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1%和64.1%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生,改造提升了一批传统产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企业等 (四)后劲活力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2012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0949.7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在建工业项目1778个,比上年增加672个,完成投资2486.8亿元,增长58.6%。
一批全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落XX县区域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壮大,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民创业热情高涨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当前,湖北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四期并存”、“五局汇聚”,及一系列重大战略历史机遇为县域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新优势同时,新的形势变化也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因此,要理性分析,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发掘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形成推动县域经济跨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县域经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湖北建设中承担着重大使命县域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主战场,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基础同时,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 心城市是柱石,县域是基石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要一如既往靠大城市和大企业引领带动,又要充分依靠县域和中小企业有力支撑在实现我省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湖北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县域经济要承担重要使命,作出更大贡献 (二)“四化”同步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四化”之间相互关联、良性互动,形成巨大的叠加效应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信息化引领提升并渗透到三者之中,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推进“四化”同步,既有利于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县域是推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最佳结合点、是主战场四化”同步既是县域经济现阶段发展的特征,也是引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要通过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县域经济保持速度、增强实力、优化结构、挖掘潜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三)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突出,对县域产业发展带来挑战二是工业发展内外条件出现新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要素短缺和成本上升的双重硬约束使县域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各种政策约束不断强化,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将更加严格,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
三是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省域之间、县域之间的竞争已不单是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竞争我省县域经济经过近几年加快发展,逐步赶超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一批经济强县在全国逐渐崭露头角;但与先进省份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中部地区优势也不明显,冲百强、保百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三、突出重点,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一主三化”方针,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富民强省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战场当前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建设工业强省的关键期,需要县域工业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县域发展要坚持“工业产业第一”的理念,大力实施“工业XX县区(市)”战略,通过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推动工业强省建设的“两计划一工程”为抓手,突出抓好主导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加快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着眼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赢得产业发展主动结合实际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为县域经济发展构筑新支点加快发展现代生,不断增强对县域工业转型升撑能力 (二)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重点依托县域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中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千亿元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动集群内企业的重组联合,形成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格局,补缺完善产业,推动集群壮大、升级,努力打造集群品牌县域培育主导优势产业,要特别注重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XX县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支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产值过百亿 元的县(市、区)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面增强2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的承载和辐射功能大力实施食品行业振兴计划,重点培育一批过百亿的龙头企业。
突出品牌整合和营销,做大优势农产品产业链,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 (三)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产业化、城镇化的有效途径要引导县域产业向开发区和园区聚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突出特色”的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发展,将园区规划与产业发展及城镇长远发展相结合,突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功能不断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园区提质扩容重视园区台建设,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企业需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在全省县域内布局和建设一批创业示范基地、担保示范机构、范平台和重点产业集群台,加大对产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县域企业提供“零距离”、“保姆式”的 (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把信息化贯穿“四化”协调发展始终,以信息化引领提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突出抓好信息产业和生产性发展积极培育工业软件、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提升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和仿真设计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加强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运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
推进信息技术向农业产业链全程渗透,整体提升覆盖农业产业链全程的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进村入户,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在社会建设发展中的运用,让信息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县域电子政务应用加快建设综合台,完善信息通道建设,重点加强涉农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 (五)推动县域产业绿色、循环发展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一步到位,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强化发展的生态刚性约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县域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要加快推广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水平,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依法关停规模不经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组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与竞争,提升县域经济外向度。
加强区域协作,围绕千亿产业提升计划、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的实施,发挥比较优势,主动融入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加强与大中城市、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配套,在培育产业和产业链上下工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搞好项目策划,根据各地发展实际,把招商引资与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相结合、与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增强县域产业竞争力相结合;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处理好量与质、大与小的关系,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搞好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使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作者系XX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