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邹韬奋民主教育思想探析.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艾力
  • 文档编号:35833435
  • 上传时间:2018-03-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59.69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邹韬奋民主教育思想探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中华民国, 但共和政治在中国有名无实为什么西方的民主制度在中国水土不服?五四前后, 杜威、 罗素、 孟禄等著名西方学者纷纷来华, 畅谈他们的教育和文化思想, 给当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以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 中国民主政治的失败与教育的落后密不可分中国教育的落后不仅表现在受教育者的数量上, 而且表现在教育理念上, 因此, 要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 就必须按照民主主义的精神和要求全面改革中国教育邹韬奋是当时在中国倡导、 宣传民主教育思想的代表者之一通过对其民主教育思想的探讨, 可以略窥中国近代民主教育思潮之一斑一、 教育为建设事业的基本要务教育是传播知识, 修养品性、 造就人才的有效手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用民主教育来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救国论者, 邹韬奋是如何看待教育功能的呢?首先, 从个体层面看, 教育的作用主要有:(1) 帮助自立教育 “可以说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1]一个人接受了教育,“有了邹韬奋民主教育思想探析杨宏雨吕啸内容提要五四运动以后, 邹韬奋探究共和政治在中国有名无实的原因, 提出用民主主义精神变革中国教育, 为建设真正自由、 民主的中华民国奠基立业的思想。

      邹韬奋的民主教育思想包括:(1) 在教育对象上面向平民, 面向大众;(2) 在教育形式上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让平民大众有机会接受教育;(3) 在教育方法上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及尊重个性、 发展个性等邹韬奋的民主教育思想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战士希望利用教育推进民主、 造福大众的美好愿望关键词邹韬奋民主教育平民教育从做中学杨宏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00433吕啸,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200433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中国革命与文化宣传”(14JJD710006) 阶段性成果[1]韬奋著作编辑部编:《韬奋全集》 第4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448页 224历史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 4 期知识, 有了自立技能” ,“便可做堂堂的一个人, 谁也不敢蔑视”[1]2) 发展特长教育能激发人的潜能倘若一个人接受了教育, 能 “就各人的天赋, 在可能范围内尽量的发展” 不但在个人方面是莫大的幸福, 在社会方面也收到莫大的贡献 ”[2](3) 明辨是非反抗与服从可成美德, 亦可成劣根性, 重要之区别就在是否合理。

      有理由的反抗和有理由的服从都是美德; 无理由的反抗和无理由的服从都是劣根性 ”[3]教育的作用, 就是要让人知晓同一行为, 何为美德, 何为劣根性4) 改造自我社会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 要 ‘社会改良’ 是要由社会里面的各个人先自己改造一下……我们要改造别人, 一半的权还在别人身上, 我们要改造自己, 全权都在自己 ”[4]一个人受了教育, 不仅可获得谋生、 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通过自省、 自律、 自警、 自励, 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陋习, 做一个好公民从社会发展层面看, 邹韬奋指出:“教育为建设事业的基本要务”[5];“积极推广教育, 实为巩固国基的唯一途径”[6]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经济是全民众的物质上的命脉, 教育是全民众精神上的命脉 ”[7]教育与经济是任何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都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教育又对经济——全民众的物质上的命脉——有着积极的影响教育是人才的养成所和孵化器,“中国现在百废待举, 是需要各种专门人才最切的时代”[8], 没有大批专门人才, 国家的富强、 民族的复兴, 都只能是泡影教育的最初起源实为帮助生活”[9], 民众受了教育, 有了 “一艺之长” ,“藉以从事有益于社会之生产事业” , 不仅个人可以 “获适当之生活”[10], 而且可以 “提高全体国民的生产力”[11],“提高国民经济力”[12]。

      其次, 教育是国家政治走上良性发展, 实现民主的前提国民程度太不整齐的国家, 大多数对于国事淡如水, 于是少数 ‘坏坯’ 乃得大显神通, 无恶不作了就是有少数贤明的执政者, 倘无多数有知识的民众做后盾, 也处处厄于牵掣, 不能有所作为所以开通民智, 普及教育, 终是立国的大本 ”[13]民主是大众的民主, 是人民自己当家做主倘若大众文化教育程度低下, 既无关心政治的兴趣, 又无关心政治的能力, 民主必然畸变为专制林肯曾把民主的内涵概括为民有、 民治、 民享在这三者中, 显然民有是前提, 民享是目标, 民治是关键民治既是民有的体现, 同时又是民享的保障而真正的民治——大众的民主的实现, 不仅需要人民有权自主自治, 而且还需要人民有能力自主自治相比较而言, 后者更重要立国之道, 莫要于开民智, 滋民力而欲开民智, 滋民力, 舍教育未由 ”[14]教育是开启民智、 滋养民力, 养成国民自治能力的有效武器只有 “普及教育, 开浚民智”[15], 中国的富强和民主才有希望第三, 邹韬奋还把教育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手段他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入手, 探究教育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国民是国家的重要分子分子的教育程度, 就是国家强弱的标准。

      ”[16]他说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 “国亡而学未亡, 则余烬得以复燃, 其国终有光复旧物之日; 国亡而学亦亡, 则人民沦于禽兽, 其国永沉万劫不复之渊”[17]在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 邹韬奋指出增进民众 “知识上的力量” 同增进民众物质上的力量同等重要在抗战中 “我们不但要努力做到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 而且要做到 ‘有知识出知识’ 提高最大多数人民的物质力量与知识力量, 也就是提高整个国家的物质与智慧”[18][1][10][14][15][16][17] 《韬奋全集》 第1卷, 第196页, 第274-275页, 第38页, 第95页, 第202页[2][13] 《韬奋全集》 第2卷, 第741页, 第364页, 第95页[3][4][6][8][12] 《韬奋全集》 第3卷, 第351页, 第231页, 第635-636页, 第95页, 第149页[5][9] 《韬奋全集》 第5卷, 第296页, 第292页[7][11] 《韬奋全集》 第4卷, 第5页, 第451页[18] 《韬奋全集》 第9卷, 第64-65页 225邹韬奋民主教育思想探析“合理的教育政策, 也是整个政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下一代国民的培养, 对于国家民族的光明前途, 都有着异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值得我们的重视。

      ”[1]这是邹韬奋对于教育功能的基本认知, 也是他一生追求教育救国、 民主救国的思想结晶二、 按民主的精神和要求改造教育文化政策是整个政治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进步的政治政策才能产生进步的文化政策, 也只有进步的文化政策, 才能与进步的政治政策相配合; 就文化政策的伟大效能而论,我们也可以说进步的文化政策是进步的政治政策的先导, 是进步的政治政策所以成功的一个要素[2]基于对政治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辩证关系的合理认识, 邹韬奋积极主张按照民主的精神和要求, 改造当时中国畸形的、 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推动中国经济、 政治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1. 在教育对象上面向平民邹韬奋指出, 民主政治是一种需要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 ‘德谟克拉西’ 尽管有种种的解释, 但至少应该是平民化的, 是大众化的”[3]因此, 要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 就必须推进中国的平民教育平民教育是立足于中国下层社会, 为中国平民大众服务的教育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眼光向下:“有力量进学校的人, 有机会求学的人, 当然用不着我们费心我们所当注意的,就是那些在下等社会未曾受过教育的人和许多没有能力和机会受相当教育的那般小孩子。

      ”[4](2) 追求公平:“平民主义之教育, 在使个个国民得其福利, 今若仅仅顾及力能继续升学之子弟,而对于无力升学之青年, 则漠然无动于中, 宁得谓平? ”[5]平民教育的目标是要 “实现人民受教育之机会均等”[6]女子也是国民的一分子, 所以,“男女须有领受教育的同等机会”[7]是自然的道理3) 关注生计:“夫平民社会本不暇受教育, 其所急只为生计, 今欲强迫其子弟悉受教育, 非兼为其生计着想不可 ”[8]平民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 但更关注他们的生存, 不能让他们毕业即失业,要让他们在学校获得一艺之长, 能在毕业后谋得一个正当的职业, 舒缓自身或家庭的经济窘困4) 关注农村: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 , 所以 “欲普及教育, 必先使农人子弟均受教育欲农家遣其子弟入学, 必先使乡民得受教育之实效”[9]5) 循序渐进中国的平民教育必须 “时刻记念大多数民众之地位能力, 勿渐趋徒唱高调之一途, 庶几能收得实际之功效”[10]针对当时有人认为平民教育 “期仅四个月, 学则限于千字, 不足称教育” 的议论, 邹韬奋指出:“教育虽为长时期之改进历程, 而此长时期之历程固有其小段落, 集若干小段落而成全体, 故平民教育既以灌输目不识字之平民以最粗浅之基础, 固亦可占一般民众教育历程中之一最初段落。

      ”[11]20世纪30年代, 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 邹韬奋因时而变, 提出了大众文化教育思想大众文化教育源于邹韬奋对文化教育价值的体认国以民立, 故国小不足为患, 而民愚始足为患 ”[12]他从民众的阅报数量来对比中日两国的力量, 发人深思地指出: 日本 “六人中必有一人阅报者” , 我国 “五百余人始得一阅报者” 从数量上看, 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六倍多, 但从 “质” 量——阅报人数——上看, 日本反比中国多了十四倍我们以后对于 ‘质’ 的方面应如何努力精进, 实在是一个宜加以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 ”[12][1][2] 《韬奋全集》 第10卷, 第439页, 第886页[3] 《韬奋全集》 第7卷, 第408页[4][5][8][9][10][11][12] 《韬奋全集》 第1卷, 第203页, 第406页, 第286页, 第286-287页, 第468页, 第468页, 第8页[6][12] 《韬奋全集》 第3卷, 第196页, 第635页[7] 《韬奋全集》 第2卷, 第433页 226历史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 4 期大众文化教育是服务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抗日救国运动的一个主要任务, 是在教育最落后的广大群众, 使他们踊跃参加救亡联合战线”[1]。

      只有最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抗战、 支持抗战, 只有实行中华民族总动员, 集中全国一切人力、 财力、 智力、 物力进行抗战, 中国才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与平民主义教育思想相比, 大众文化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色:(1) 重视社会教育大众文化教育是服务于中国抗战的, 时间紧、 任务重、 工作难, 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高效率地开展在倡导大众文化教育中, 邹韬奋除了强调学校教育的价值外, 还提及了读报、 歌咏、 集会、 示威等工作的意义2) 强调组织和训练邹韬奋认为现代民众救国运动包含组织民众、 训练民众、 教育民众三个重要部分组织和训练民众不仅是救国运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从广义上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组织和训练, 在在都含着教育民众意义”[2]一盘散沙的民众是没有力量的” , 只有健全民众组织, 加强民众训练, 把组织、 训练、 教育民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养成有组织有训练的集体的力量”[3],民众才能成为支持抗战、 支撑抗战的坚强砥柱3) 在实践中学习民主抗日战争是一场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战争中国要赢得胜利, 就必须广泛地动员民众—— “要设法使大多数人参加, 参加的人愈多, 集体的力量愈伟大。

      ”[4]要动员广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