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536580015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5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新雷清 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张维屏 (1780—1859) 清广东番禹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道光进士署湖北黄梅知县,后为江西南康知州道光十六年(1836)退隐工诗文,精书法鸦片战争期间,愤英军淫掠,支持广州人民抗英,赋《三元里》长诗,歌颂抗英志士,斥责奕山、余保纯媚敌、乞和行径又作《三将军歌》,颂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壮烈殉国的事迹著有《松心草堂集》,另辑有《国朝诗人征略》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 月夜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注释】 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北斗、南斗:星宿名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3.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第一种: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我的思乡之情吗?  第二种: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3.玉笛:精美的笛  4.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5.故园:指故乡,家乡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襄邑道中【原文】: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作者】:陈与义【鉴赏】:     襄邑,宋县名,在今河南省睢县陈与义于宋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任开德府教授任满于政和七年经襄邑进京。

      本诗写于此时    诗人把襄邑道中的水路行程写得优美轻快,发露了来自内心的轻松愉快的情绪飞花两岸照船红”,缤纷的鲜花从两岸把航船映照成一片红色,绚丽多姿在漫长的长满榆树堤岸的掩映下,半天走完百里水程顺风顺水,十分轻快!一路轻帆,也真切地反映了诗人心情的愉快这有色的景是饱溶着诗人感情的情中之景飞花的红色是花的本色,船舱的红色是映照出的染色,程度有所区别而通体染红的航船在葱绿的榆树林岸飞驶而过,色彩的映衬、层次很有特色在这样飞驶着的行程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动与静似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状态的描述恰恰表现出此诗非同凡近的艺术特色它不同于那种惯用的以动显静的手法,诗人是把“动”写成“不动”,进而表现出“动”诗人捕捉了卧于船头看云的视觉和感受错觉,这种错觉是在船动、云亦动的相对运动中产生的诗人反常的表现手法,反转来表现了事物的常态,并且更生动地反映出行云伴船俱向东的情景,获得了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唐【作者】:元稹——《菊花》【内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注释】: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3首,共七首  朝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言绝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  示:教导、告诫;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极,最  浅:少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诗意】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  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不够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  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去实践。

        【中心思想】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解说】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  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  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  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  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  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名称】观书有感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体裁】七言绝句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源头为它源源不断的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Lesson 1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Lesson 1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课时2教参课件.pptx 人美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1 宣纸的故事》精品课件1.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素养课件(第二课时).pptx 人音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唱歌 打花巴掌》精品课件.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精品课件(第一课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8 课时3教参课件.pptx 人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小小歌唱家 小放牛》精品课件.pptx 鲁教湘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Module 1 Unit 1 课时1 教学课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素养课件(第一课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复习课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精品课件.pptx 统编版(2024)新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新课标课件(第三课时).pptx 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教学课件(第一课时).pptx 大象版(2024)新教材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4 大自然里的风》精品课件.pptx 人教精通版(2024)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2 Lesson 3 教学课件.pptx 沪教版(2024)新教材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课时4教参课件.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