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ppt
19页第八讲 历史文献的散亡与辑佚,新乡学院,主要内容,一、文献收藏概况 二、文献散亡的原因 三、辑佚和辑佚学 四、辑佚的产生和发展 五、辑佚书的鉴定标准和辑佚方法 六、辑佚书的利用,一、文献收藏概况,一、文献收藏概况 1、商代 商代的甲骨文据专家统计,出土约有10万到15万片《吕氏春秋·先识览》:“殷内史向贽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 2、周代 周代文献更加丰富,文献的收藏管理更趋制度化《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六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 “典”是指法则、典则 《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3、秦代,秦统一天下后,图书亦有专门藏所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唐司马贞索隐:“石室、金匮皆国家藏书之所”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在殿中掌图籍秘书”4、西汉官府藏书空前丰富,而且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史记·高祖本纪》:“高帝元年冬十月,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 《萧相国世家》:“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三辅黄图》:“未央宫有石渠阁,萧何所造,……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又:“天禄阁,藏典籍之所,萧何所造”班固《汉书·艺文志》:“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5、东汉官藏图书亦极丰富,且有专门官员在专门机构管理、校勘 《后汉书·儒林传》:“昔王莽、更始之年,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 又云:“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树之学门,使天下感取则焉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 东汉藏书之处有:石室、兰台、东观、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处管理藏书的官有校书郎、兰台令史6、三国时期,官府亦留意文献收藏与管理《隋书·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 孙吴曾命韦昭为中书郎,“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三国志·吴书·韦昭传》)7、西晋代魏,是采取的“禅让”办法,未经战争,所以西晋直接承袭了曹魏官府藏书。
收其图籍”(《晋书·武帝纪》) 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晋书·束皙传》) 梁阮孝绪《七录序》云:“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虽分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 8、东晋偏安江南,藏书系重新收集而成,著作郎李充曾以荀勖《中经新簿》相校,存者仅有“三千一十四卷”9、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藏书事业受到很大破坏五、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归宿(终极关怀) 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1、人的,余论,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许有些已经过时,又或许经历史验证,有些被证实是错误的但是,没有人能否定理论中那些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真理和革命导师们为勾画人类美好之境做作出的惊人努力眼光若再放宽些,我们会看到,这种努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古圣贤孔子的“大同世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具有共和美德公民组成的城邦”、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构想……都展示了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始终在现实和理想中的纠结今日的我们,无论种族、文化、国界……无论是对这些真理坚定信仰者,亦或是怀疑重构者,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承继我们先辈的精神,这种精神,或许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吧!,黑格尔,创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小逻辑》等,建立庞大的哲学体系。
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同派别,马克思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在宗教方面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这些年轻的黑格尔信徒经常在柏林希贝尔酒吧聚会、争论,这里的氛围造就了对以后150年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们,形成了无神论、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基本观念 “辩证法”传世,影响马克思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出自《法哲学原理》一书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绝对理念,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 指作为一切存在的共同本质和根据的某种无限的﹑“客观的”﹑无人身的思想﹑理性或精神自然﹑社会﹑人的思维是它的特殊存在的不同形态﹐是作为它的“异在”和从异在向自身回覆的阶段﹐艺术﹑宗教﹑哲学是它认识自身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广泛的意义上﹐绝对理念可以和绝对精神互用﹐是黑格尔哲学的唯一对象和内容绝对理念,上帝,道,科学真理等类似于一种人类对于支配性的规则的构造,一种终极解释黑格尔眼中的“人”,人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在黑格尔的理念王国中,其地位是这样的:首先,人和万物一样是理念的一个阶段和环节的外在表现,但人又是理念的最后一个阶段和环节,因此,人又高于万物。
人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着不同层次的规定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的的哲学体系是思辨哲学,人是思辨的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马克思从感性经验出发,发现“市民社会”,批判黑格尔的思辨的人要求把人回归自然 通过对黑格尔的人的抽象本质、抽象劳动的精神本质的批判,马克思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个飞跃根本点在于,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发现,作为人的本质的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这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精神劳动的支点,也是马克思科学说明人的本质的依据黑格尔的人是精神哲学中的自由人,是“逻辑”人,抽象人,走不进历史,黑认为历史是“精神”自己的行为,精神是历史的主体,但是“精神”为了实现自己,他不得不把人“拉近”历史,但是人只是工具,不是历史主体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这种缺陷,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本身什么也不会做,它并不拥有任何丰富性,创作历史的只能是现实的人,从事各种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活生生的人历史只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对黑格尔的批判使马克思发现了现实和人和历史的真正主体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20岁便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后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
《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 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费尔巴哈的“人”,两个方面:一、人是“一般的人” 二对象世界是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主要缺陷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直观性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根本缺陷 这种借助自然而不借助历史、从神学和思辨中还原出来的人,只能被理解为无声的、自然的“类”的“共同性”与费尔巴哈的直观相反,马克思提出了“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观察力’法”这种观察方法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发展过程的人。
这种人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发现的,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满足于人的发现,没有停留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层面,而是在此基础上描绘出了人的能动的 生活,以揭示历史的谜底正是从人的能动的生活去说明历史,历史才不再像经验论者所主张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 马克思将对人的研究与对历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把人放在历史中去研究,对历史的研究又以人的活动为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