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女人化妆用粉的由来.doc
5页古代女人化妆用粉的由来古代女人化妆用粉的由来相传春秋时,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嫁给了与她同样爱好吹箫的萧史萧史会仙术,不但会用箫声引来凤凰、仙鹤,还会用水银炼成粉,取名飞云丹,给弄玉扑面化妆,让美丽的弄玉更加出众这一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为他们筑的凤凰台上,几年后的一天,有人看见二人分别乘着龙凤成仙而去这个故事的结局太理想化,实际上这小两口可能是被他们天天接触的水银毒死的可古人太神往神仙的生活,宁愿相信他们是成仙了传说自然不能当作信史,但从中可以得知古人对美的求索是多么勇敢粉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韩非子》中:“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形容邻家姑娘美丽到“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都说明粉在女性化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爱美的女子喜欢傅粉,很长一段时期里男子亦然,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汉惠帝时朝廷里郎官、侍中都爱傅脂粉《魏略》中说曹操的养子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晋人裴启《语林》中也记载:“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后正夏,唤来,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洁,帝始信之六朝时期的男子傅粉之习成风,数位南朝的皇帝因爱此风被称为“傅粉郎君”《博物志》中说是商纣王发明了烧铅锡炼粉,让后妃敷面修饰仪容,这就是铅粉,又称“铅华”。
唐朝权德舆《玉台体诗》说:“铅华不可弃,莫是稿砧归从古籍记载中来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括了铅、锡、铝、锌等多种化学元素早期的铅粉,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因此也称为胡粉汉代以后,人们将这种铅粉脱尽水份,制成易于久藏的粉末或固体,流传就更广泛了福建福州宋代黄昇墓中出土的粉盒里装有被压制成几何形和花瓣型的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粉块上面还有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纹样墓主黄昇故去时还很年轻,从她随葬的衣裙首饰中看出她一定是个非常爱美的女子除了铅粉,还有一种将米研碎后加入香料制成的米粉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制粉方法,是用大米调取葵子蒸后取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再用丁香花揉于粉中即成用来妆面的米粉类似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德龄公主《御香飘渺录》里回忆她在宫廷里见到人们为慈禧太后做的粉就是精选各种米,再经过精细研磨制成的,慈禧太后可谓驻颜有术古代女性的妆粉还出现过很多种类,如在六朝时宫女段巧笑发明了混合米粉、胡粉再掺入葵花子汁而制的紫粉;唐代宫人以细粟米加入西域香料制成的迎蝶粉;宋代用益母草、蚌粉、腊脂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则有嫔妃用紫茉莉花仁蒸熟后制成的珍珠粉,这种珍珠粉在《红楼梦》里宝玉还曾提及 “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此外见于史籍的粉还有百英粉、丁香粉、木瓜粉、梨花粉、龙消粉等等,如同每一个朝代里的每一次时尚潮流一样,这些粉的发明者依然是来自后宫,后面的支持者当然是皇上,如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就高达百万两也有皇上全然不好女子化妆,北周宣帝就曾下诏:“禁天下妇人皆不得施粉黛!”试想这位天子的天下会少了多少颜色按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传世绘画作品中古代女性傅粉太过厚重,但在古代长久的审美观念里就是以此为美的《妆楼记》中形容当时徐州妓女傅粉之厚“人有借其书者,往往粉指痕并印于青编 明朝崇祯帝个性崇俭,曾嘲笑厚施脂粉的宫女为“混似庙中鬼脸 于是宫女们开始淡妆素抹不知是不是因为崇祯帝的这句话,自明末起女性浓妆的习俗开始渐渐改观,只见有清一代传世的仕女图中,一个又一个清丽温婉的女子薄施脂粉、巧笑倩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