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的育人价值.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28798
  • 上传时间:2018-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的育人价 值论文关键词:诗歌;教学;育人价值;文学 论文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作为高校中文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除了本身所具有的专业价值以外,也蕴涵着深厚的育人价值诗歌是一门优美的语言艺术,也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既感性又抽象,大多数都直接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本文以诗歌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的育人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一般由两大板块构成:“文学史”和“作家作品”从 20 世纪纪 50、60 年代到 80 年代,该课程较注重“史”的勾勒,强调所谓文学史“规律”的掌握以及对文学性质的判定,且偏重于思潮争论的介绍评价,而轻视对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80 年代以后,教学重心向“作家作品”转移,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渐渐被提升到突出位置,既照顾到低年级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又适应了时代要求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外来理论包括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说的涌入,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又出现了“科学主义”的趋向,在文学作品分析过程中追求可操作性,追求类似自然科学式的本质规律的分析,这固然会有些新意甚至生机,却又暴露出明显的弊病:扼杀审美灵性,远离文学的感悟和想象,忽略了文学教学中育人价值的挖掘与体现。

      现当代诗歌在思想上,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诗人们自觉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将诗歌作为一种启蒙、宣传、教化的手段;在形式上从早期的用白话写诗,分为自由诗、格律诗,到后来不断地吸收传统和外来的经验,“格律诗派”、“象征诗派”、 “现代诗派”、 “朦胧诗派”,诗歌的手法不断地创新现当代诗歌形式可长2可短,行数可多可少,语言或直白或朦胧,艺术风格更是多种多样鉴于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案臼,在高校课程设置上依然强调其工具性、知识性、计划性,导致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知识、讲授“操作”技术,即使文科教学也不例外,缺少新世纪所要求的注重经验类的、领悟性的课程及教学意识于是,本来存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中的育人价值被忽视了、遮蔽了本文以诗歌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诗歌鉴赏的方法与课堂应用 诗歌最注重的就是抒情,除叙事诗以外一般没有故事情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会显得比较难理解,甚至是枯燥,所以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引导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有一种观点认为,诗歌是很抽象的东西,无法用具体的方法去讲解,其实诗歌并不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东西。

      只不过诗歌所侧重的并不是知识的介绍,而是注重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诗歌所给与大众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慰籍和震撼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歌可以被分为声音、意象、意义三部分 以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为例:这首作品是诗人的早期代表作,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极强的音乐美和节奏感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牛称赞《雨巷》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只有让学牛反复诵读,才可以体会到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如果再加以音乐的衬托和场景的渲染,就能更准确地体会到整首诗的主基调——诗人“寻梦”的过程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教学育人价值的实现途径 31.文本细读是基础 中国诗歌向来就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特质”,白话新诗也不例外通过诗歌教学培养训练学生的悟性思维,实在不失为一条好途径因为悟性思维排斥认知过程中具有共性的“演绎”、 “归纳”、 “推理”、 “论证”等思维方式,而追求从主体出发去体验事物,讲求“直觉”、 “顿悟”、内心体验等极具个性化的认知方式 诗歌文本的细读,体现为解读者对文本特殊韵味、独特风格的精细辨识力和判断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它的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层面入手诗歌的外形式,是指它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可直接感知的语言组合形式,这是一种能给读者某种特殊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文本样式,主要体现在句式和音韵上的特点诗歌打破口常语言运用的散体文形式,视觉上分行排列,句式井然;听觉上抑扬顿扑,节奏分明比如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2.意境分析是关键 这一教学内容在此有双重含义:一为诗歌本身所刨设的语境与意境的分析,另一指读诗者经由诗中意境所获致的鉴赏趣味与审美境界的升华这二者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词语的组合构成诗篇,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研究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意境的形成,既可看到诗人的构思过程,又可窥见读者的鉴赏心理在诗歌艺术的殿堂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进入诗歌特定意境,方可称得上是“登堂入室”因此诗歌的奥妙,从意境中可以获得许多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意境的不同层次:诗人意境之形成、诗歌意境之表现、读者意境之感受、第一层次的赏析着眼于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互相交融;第二层次的赏析立足于诗人营造意境的艺术手段;第三层次的赏析则是读者基于前两层次的“超越”和“升华”。

      在此过程中,一种高雅纯正的鉴赏趣4味也在养成当师生进入意境的第一层次时,有一种温馨亲切之感,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仿佛回到热悉的环境和氛围之中,有故友重逢、旧地重游、旧梦重温的快慰吟《再别康桥》,我们也会随诗人一起沉浸在夕阳西下的轻悄与伤感;诵《雨巷》,我们便怀着同样的戴望舒式的寂寥与惆怅……告别“康桥”、走出“雨巷”,我们自然而然会惊奇于诗人营造特定情境的手段:从意象语境的设置到象征隐喻的运用,无不给我们以艺术的启迪最后,当师生在诗人的引领下穿过缪司女神的艺术殿堂,会油然生出一种人格或智力上走向完美的喜悦之感好象超越了故我,变得更纯净、更智慧、更完美了由诗歌艺术境界之美而熏陶了接受者精神境界之美,这种“境界教育”,对于师生纯正艺术趣味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3.情感体验是升华 诗缘情,诗主情诗与情感,好比生命与血肉但是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说,诗歌教学中的“细读教育”是对“诗味”的捕捉与体味,“意境分析”侧重“诗意”的把握,那么对“诗情”的感受则属诗歌教学中的情感人格教育了同样以刚才提到的诗人戴望舒的作品为例,他的创作以抗战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代表作《雨巷》的写作背景是大革命的失败,诗歌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幻灭、迷茫,却仍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态,整首诗是诗人的一个寻梦的过程。

      而他的后期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则是 1942 年春诗人在香港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在身陷囹圄、备受摧残的情况下所写的诗歌的风格由软变硬,诗歌由具体可感的动作—抚摸祖国的地图开篇,进而转入虚幻想象,仿佛看见了祖国大地的种种隋形,沦陷区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和解放区的温暖、明亮,表现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一教育过程也应注意几个方面其一,切忌给诗情贴上政治的、道德的标签,把文学欣赏变成道德说教或思想评判诗歌中的情感教育是为了丰富我们的心灵5世界充分理解尊重诗人的情感,怀着一种开阔博大的包容胸襟,既能欣赏诸如郭沫若式的狂放不羁,也能认同徐志摩的缠绵绮丽这样的情感教育,既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陶冶,也体现出现代教育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其二,摆脱对诗人风格的单纯艺术分析,秉持风格即“人格”的理念,将艺术风格的分析延伸到诗人的人格领域,实现对诗人创作的总体把握,进而将人格教育渗透到诗歌教学当中,使现当代文学的诗歌教学成为“人性化”教育的潜在课堂,似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陈国恩.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2]刘丽霞.文化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冲击与廓新[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6) [3]赵新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品格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