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课后笔记10页.doc
10页物理(八年级 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3. 声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一般地,V固体>V液体>V气体>V真空 图1.1-1 (真空中的声速为0m/s)4.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物理学中称它为声波(sound wave)5.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V/(ms-1) 空气(0℃) 331 海水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 听到声音: 发声体 介质(空气) 鼓膜 听小骨 听觉神经 大脑 振动 传播 振动 振动 传递信号 产生听觉2.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1.3 声音的特性1. 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frequency)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2.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pitch)3.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4. 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5.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6. 物理学中,声音的振幅(amplitude)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loudness)越大7.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发出声音的音色(musical quality)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悦耳动听的声音或由发声体作周期性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成为乐音2.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noise)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无周期性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3.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4.人们以分贝(deci bel)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符号为dB。
5. 0dB使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6.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50dB7. 控制噪声的三个手段: 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8. 我国城市环境声强等级标准∕dB 适用范围 白天 夜间 特别需要安静的住宅区 45 35 居民∕文教地区 50 45 商业区 60 50 工业区 65 55图2.2-1 光的反射第二章 光现象2.1 光的传播1.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 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light ray)3.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2.99 79210 8计算时,取近似值:c=310 8 4.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2.25108m∕s;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10 8m∕s2.2 光的反射1.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reflection)2. 光的反射定律(reflection law):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 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图2.2-2 镜面反射 图2.2-3 漫反射2.4 光的折射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refraction)图2.5-12. 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图2.4-1 光的折射2.5 光的色散1. 玻璃三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dispersion)2. 白光是复合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
3. 红、绿、蓝三种色光是色光的三原色4.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2.6 看不见的光1.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的辐射叫做红外线(infrared ray)2. 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的辐射叫做紫外线(unltraviolet ray)图2.6-1 光谱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图3.1-1 凸透镜与凹透镜3.1 透镜1. 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 凸透镜(convex lens); 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 凹透镜(concave lens)2.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 叫做主光轴3. 凡是通过光心(optical center)的 光其传播方向不变4.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5.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focus)图3.1-3 焦点和焦距6.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focal length)。
图3.1-2 主光轴和光心3.2 生活中的透镜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1. 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照相机u>2ff<v<2f倒缩小实像投影仪f<u<2fv>2f倒放大实像放大镜u<2f物像同侧正放大虚像2. 当u=f,为实虚分界点,不成像;当u=2f,为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此时物象等大3.4 眼睛和眼镜1. 光怎样引起人的视觉: 光源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视神经 视觉中枢 发光 感光 导光 产生视觉图3.4-1 眼睛的结构2. 近视眼与远视眼: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上方向上太长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折光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上方向上太短图3.14-2 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图3.5-13.5 显微镜和望远镜1. 通常情况下,显微镜和望远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2.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反光镜可以用平面镜或凹面镜取代3. 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图4.1-1第四章 物态变化4.1 温度计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temperature)2. 能够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thermometer)3. 我国通用的标准温度单位是摄氏温度,用字母C或℃4.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物态变化图4.1-2 物态变化1. 在自然界中,物质通常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三态之间的变化关系:4.2 熔化和凝固1.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2.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crystal);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3.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图4.2-14. 晶体形成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4.3 汽化和液化1.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vaporization);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liquefaction)。
2. 沸腾(boiling)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4. 蒸发(evaporation)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5.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方式6. 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就是蒸发致冷4.4 升华和凝华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sublimation);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2. 像熔化和汽化一样,升华也需要吸热;像凝固和液化一样,凝华也会放热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5.1 电荷图 5.1-1 摩擦起电1.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这就是摩擦起电现象2.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positive charge);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negative charge)3.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图5.1-2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5.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electron)组成6. 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电子绕核运动7.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e≈1.61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