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芒福德的整体技术史观.doc
17页论芒福德的整体技术史观[摘 要]芒福德在技术史的研究中始终注意考察社会、文化、科学、宗教等因素,这使他在讨论技术演变时始终要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态背景之下来加以考量,如此也形成他独特的技术史研究风格整体的技术史观超越技术本身来看待技术与文明的关系,从而避免进步史观陷入种种误区,进而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看待技术与人的关系 [关键词]芒福德;整体技术史观;社会生?B 背景;文化整合 整体史观是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研究历史的一大特点无论是对技术史还是对城市史的研究,芒福德都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考察正如米勒(Donald L. Miller)在评价芒福德的城市史研究著作时所言:“《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史》都是应用整体论的优秀实例,从中我们可以学会采用整体论和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 ”①他的这一说法亦同样适用于芒福德的技术史研究作为人文主义技术史的开山鼻祖,芒福德在技术史领域创见颇多,从宏观上我们可以将其主要贡献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借鉴吸收考古学的分期法,以长时段的方式将人类技术的发展史分为始生代技术、古生代技术、新生代技术三个阶段;其二,以“巨机器”概念为核心,揭示与反思技术的本质;其三,将技术分为单一技术与多元技术的技术思想;其四,突出人文主义的技术史研究②。
芒福德的整体技术史观集中在《技术与文明》与《机器的神话》这两本经典著作中 《技术与文明》是四卷本系列集“生命世界的更新”的开篇之作,是在技术发展历史进程主题之下的拓荒性作品,其最大特点是:“把科学和技术固定地放在他所谓的社会生态(social ecology)这个框架当中来予以考察 ”③其后成书的《机器的神话》则是在《技术与文明》基础上的衍生,其“全部内容从神髓到语调,都脱胎于后者”④因此,本文将以《技术与文明》为基础文本,辅之以《机器的神话》中的相关论述,来阐释芒福德的整体技术史观 一、整体的观察:技术的社会生态 芒福德认为,技术演化的动力并非完全出自其本身,而是取决于技术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生态背景他说:“技术的世界不是孤立的,也绝非自成一统它与来自看似遥远的人类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⑤而机器体系的出现也绝不是某种突变,只有把它放置在长期、多元的历史背景中才能让人理解⑥正是基于对技术的这一认识,芒福德在阐释技术发展的进程时,始终将技术放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考量,认为技术的发展与文化、观念、社会、宗教等因素息息相关 在机械体系产生之前,中世纪的技术特点是以多元技术为主导的手工艺技术体系。
这种多元技术的最大特点便是:“能够促进和吸收许多重要的改变,但却不会丧失其从较早文化中所接收的巨大遗产 ”①而近代一元技术体系虽有着较高的速度与效率,但是其在适应性与弹性方面均不及多元技术因此,多元技术是不能归并为某一种单一、标准的和整齐划一的体系,进而置于中央控制之下对于中世纪因何未能实现工具的完全机械化与非人化这个问题,芒福德从整体社会背景出发,认为多元技术的基础是为个人灵魂的最后价值和现实价值所作的承认当时的社会关系,包括灵魂与其神之间,奴仆与其主人之间,学徒与其师傅之间,基尔特与其城市之间,甚至于人民与其国王之间,都是私人性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微妙又复杂,这使得没有任何一种特定的契约体系能将其涵盖这正是中世纪多元技术得以存续的社会背景在此之前的技术史家们多是从技术本身来讨论技术的发展,忽视了那些帮助技术存在的政治以及个人关系芒福德将维系、促进技术变迁的所有关系统称为“技术的社会生态” 他认为,要理解技术在现代文明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就必须详细考察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方面做准备的阶段任何技术并不是孤立于社会文化背景之外而存在的,在机器体系最开始出现的七百年内,时空观念的变化对于现代机器体系的成形有关键的作用。
寺院在新的时间概念的出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当时世俗反复无常、飘忽不定的时间观念相反,寺院僧侣们的日常生活都是按规定时间,每天重复无误地进行着,而第一个时钟也是由僧侣发明的后来随着时钟传出寺院,在西方社会普及开来,西方人也逐渐养成守时的习惯时间概念在生活中的固化,能将一天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协调人们彼此间的行动,进而大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所以,芒福德说:“现代工业体制没有煤炭、铁和蒸汽固然不行;但如果没有钟表更加不行 ”②显然,钟表在组织生产、规范生活方面起着发号施令的作用同样,中世纪社会的军团化使机器有了发展的土壤军团化的生活模式养成了操练员、会计师、军人以及官僚按部就班的习惯资本主义对利益的追逐也为现代技术开辟了道路自然观的改变让人们对自然越来越感兴趣,开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魔法使人们的思维转向外部世界:它指出需要改造的外部世界,由此造出来的工具使人们的观察力更加敏锐从魔法中可以看到现代的科学技术的雏形这些因素都是机器体系出现前的文化准备 此外,在阐释以单一技术为主导的工业机械体系如何取代以多元技术为核心的手工艺技术体系时,芒福德对军事战争、工矿业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社会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格外关注。
他认为,战争中甲胄使用的增加以及火器的发明,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冶金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那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效率显然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加之获取、加工金属本身困难重重,其物理特性决定了普通技术是很难驾驭它们的客观现实迫使人们去寻求机械的帮助,于是一系列以金属为加工对象的机械应运而生,猛烈的撞击便是这些机械的主要技术特点14 世纪时,动力机器就开始广泛应用于采矿与冶金领域③,到 16 世纪这两门行业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而在有充分水能供应的地方,部分已实现完全自动化④可以说,矿业是近代机器体系的开端,在这里诞生了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机械,如铁路、起重机、蒸汽机等在组织制度上,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二十四小时三班轮换的做法也是最早从矿区中开始的所以,芒福德称“矿业先替以后的机械化行为建立了原始的模型”①对于战争、矿业以及机械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芒福德这样总结道:“战争是一种最先对于矿业作重大需求的活动,以后又转而对进一步机械化作重大的贡献――战争把工业转变成一种具有军事纪律的日常操作,以其必然走向齐一的作业和齐一的结果 ”② 最后,对于机器体系为何会不顾一切地以发展为目标,芒福德在承认技术与科学的发展是其原动力之外,亦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的社会因素给予了解答。
在机器文明之下,生产的含义已由原来的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变为满足社会普遍的过度消费 “消费”这种原属于宫廷有闲、有钱阶级的活动,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削弱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发展,已变成社会的普遍追求, “消费的观念取代了神圣的或人性的观念”③而消费理念的盛行,反过来又拉动生产虽然清教徒们仍然保持自我节制的作风,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但他们把赚得的财富积攒起来再次投入生产中这种看似逆潮流的举动,在芒福德看来是“生产方面的贪婪” ,而这种对生产的狂热“必然导致消费模式的贪婪观念”④,社会的消费之风在这种生产模式之下表现得更加突出 二、整体的考量:技术的分期与交融 芒福德整体技术史观的另一表现,是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整体而全面地分析各时期技术发展的特点,并据此对机器体系的发展进行分期;在分期的同时,他同样强调各技术时期间的联系 芒福德将技术的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始生代技术时期、古生代技术时期、新生代技术时期这种划分是在借鉴其导师帕特里克?格迪斯(Patrick Geddes)教授对工业文明发展史的两阶段划分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格迪斯认为,工业文明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可以分为截然不同、对比悬殊的两个阶段,即古生代技术时期与新生代技术时期。
芒福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格迪斯的划分法忽略了在古生代技术时期之前的一个重要的准备时期,他将其称为始生代技术时期,即现代技术的破晓期⑤芒福德认为,技术发展的这三个阶段,均代表着人类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且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技术体系每个技术体系在技术发源地、原材料的使用、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按照能源与使用的典型材料而言:始生代技术时期是“水能―木材”体系;古生代技术时期是“煤炭―钢铁”体系;而新生代技术时期是“电力―合金”体系⑥虽然每个阶段在着力推进的方面有所不同,但这三个技术时期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尤其是古生代技术时期与新生代技术时期,至今在很多地方是共生共存的所以,他说这三个技术发展阶段“是连续但又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的”⑦ 始生代技术时期大致为公元 1000 年至 1750 年,现代技术的源头都可以追溯至这一时期它呈现出的特点有:零星的技术进步与外来文明成果逐渐融为一体,各种发明与实验室的改进都在缓慢进行,机器体系开始普及,全球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都在这时得到巨大的发展古生代技术的几乎每一样关键元素都能在这个时期找到其萌芽和胚胎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诸如钟表、印刷机、望远镜、指南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发明,它们为后来的衍生性发明提供了基础。
虽然此时的科学研究已经引入实验的方法,但技术发明的主体还是那些业余发明家与熟练的技工们到 18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都与以往大不相同,技术的发展也进入了煤炭与钢铁统治的古生代技术时期在能源方面,人类进入煤炭时代;在动力方面,蒸汽机取代传统自然力成为动力的主要来源林立的工厂烟囱冒出滚滚浓烟,钢铁结构的建筑遍地开花,?@是古生代技术时期的典型画面19 世纪中叶,在基础性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完成的前提下,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电力成为主要的动力,轻质的铝材取代笨重的钢铁成为主要的材料来源,科学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环境保护重新得到重视,这些又是新生代技术时期的主要特点机器体系的演变特点已由古生代时期的快速发展与多样化过渡为“完善、减少及其部分消失”①,故芒福德称这个时期是技术“返璞归真过程的开始阶段”② 在芒福德看来,这三个阶段虽各具鲜明的特色,但就其存在状态而言,它们又从未完全分开过,甚至个别地方的技术发展也没经历所有阶段始生代技术的发展在 17 世纪达到高潮,到 18 世纪中叶也并未戛然而止像美国这样的后起国家,直到 19 世纪 50 年代,始生代技术才“姗姗来迟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
而荷兰、丹麦的很多地区则与“古生代技术时期擦肩而过” ,直接进入了新生代技术时期③虽然芒福德对于古生代技术时期的评价并不高,他将其视为一个失衡的过渡阶段,只是要完成古生代技术时期向新生代技术时期的过渡,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表;但在当今很多地区,古生代技术与新生代技术是并存的,即便它们之间的区别像“黑与白一样分明”④由古生代技术完全实现到新生代技术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反复的艰难过程,究其原因,芒福德认为有二:一方面是因为古生代技术体系自身的完备性,其本质已经达到极致,尽管这个体系的局部已经被新生代技术所取代,但其整体性依然完好,且旧的技术形式往往限制着新技术经济的发展,而新技术手段又被用于维持稳定的旧技术结构⑤;另一方面,新生代技术虽是一个明确的实体与社会形态,但因其尚未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组织和形式,也因我们仍旧置身其中,无法完全看清种种根本的联系,所以其很难被定义为一个技术时代⑥这就决定了新生代技术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像 18 世纪古生代技术取代始生代技术那般迅速、全面的胜利对于这三个技术时期间的关系,芒福德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始生代技术阶段与新生代技术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就像成人跟婴儿的关系一样。
”⑦而古生代技术阶段则是它们之间一个漫长的过渡阶段 三、整体的评价:进步与蜕化 正如吴国盛所言, “对人性的独到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对技术的广义理解”⑧,是芒福德对当代技术哲学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芒福德对技术发展的评价也是基于其以人为核心的全面的、整体的评价秉持整体史观来评价技术的发展,能避免以往单一的、线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