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数民族现状.docx
89页[音乐]少数民族歌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时间:2015-12-11 热度:165℃ 作者:十二木卡姆 来源:话题:少数民族歌曲 文化艺术 地域文化 东巴文化 民间故事 音乐 民间 纳西族 傣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第一单元绪论据198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其中,人口上亿的民族(包括汉族)有7个,共计18亿多人此外,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民族有60多个,百万以上的有200多个,十万以上的有500多个这些民族的人数,约占全球总人口的99%以上;其余的100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000万人这些民族在种族成分、语言系属、宗教信仰、分布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呈现出一派极其复杂纷繁的景象(详见包尔汉等:《民族》,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既如此少数民族”是相对于中国大陆汉族而言、人口居于少数的其它55个单一民族的总称少数民族”一词最早源于孙中山之口(详见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宣言》,载《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一、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现状与地域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56个单一民族构成的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开拓了祖国的广袤疆域,拓展着生存的空间,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萌芽、壮大和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人口现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目前已识别并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在全国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2000年中国大陆统计);此外,目前尚未确定族属的族群,例如克木人、亻登人、夏尔巴人、芒人、控格人、临高人等近80万人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的人口发展极不均衡: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00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7个民族;人口在10至100万之间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仫佬、仡佬、锡伯等15个民族;人口不足10万的有高山、撒拉、布朗、毛难、塔吉克、普米、怒、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京、德昂、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珞巴、赫哲22个民族此外,目前尚未确定族属的族群还有克木人、僜人等近10个二)地域分布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和内蒙古五个民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青海、广东、台湾、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
居住着64%以上的国土面积(占全长2.1万公里国境线的1.9万公里)就中国少数民族现今的居住特点看,可分为跨界民族、土著民族两大部分:1.跨界民族——即指同一民族分别聚居、生活于多个国家境内,分属不同国籍的民族他们是东北、内蒙方向的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西北方向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回族,西南方向的门巴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德昂族、布朗族、独龙族、藏族、傣族、彝族、佤族、怒族,中南、东南方向的布依族、壮族、京族、苗族、瑶族30个,以及未定族属的克木人(云南境内)、夏尔巴人(西藏境内)等2.土著民族——此指生活、聚居在现今国界线以内的民族他们是东北、内蒙方向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西北境内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锡伯族、土族,西南方向的珞巴族、基诺族、纳西族、仡佬族、普米族、苗族、侗族、水族、羌族、白族,中南、东南方向的仫佬族、高山族、土家族、毛难族、黎族、畲族25个二、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与种族特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虽然在中国各民族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更没有形成所谓“国教”。
但各种形式的宗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具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宗教、节日中国55个少数民族除了信仰佛教(汉传、藏传、南传)、道教(全真道、正一道)、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外,许多民族还拥有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体系,例如萨满教、博教、本教、东巴教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民族曾崇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历史地看,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常常与其宗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二)种族特征世界各民族通常被区分为三大人种(及各种混合类型)在全球人口中,欧罗巴人种约占43%,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北印度,16世纪后逐渐扩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南非;蒙古人种约占41%,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约占16%,主要分布在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16世纪后一部分被欧洲殖民者强运至美洲(详见包尔汉等:《民族》,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从现有的中国少数民族较为典型的体质特征看,大致也可归为如下几类:1.蒙古人种——中国境内的蒙古人种一般又可分为北、南、东三支北支的体质特征为,黄皮肤、黑头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面庞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例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南支与北支的体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胡须较多、嘴唇较厚,面庞较窄,如高山族、黎族;东支体质介于南支和北支之间,肤色略深,面庞较窄,身材稍高,如朝鲜族。
2.欧罗巴人种——又称高加索人种其体质特征为,肤色一般较浅淡,头发柔软并呈波浪状或直型状,眼睛多呈碧蓝或褐、浅灰等色,鼻狭高而突出,口宽度小,嘴唇薄,胡须和体毛发达如俄罗斯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有的民族则介于上述两种人种之间3.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其体质特征为,身材较矮,嘴唇较厚,鼻翼较宽,面庞较窄,颈部向前微突三、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语言文字与文化艺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各民族共同缔造远在旧石器时代,各民族的远古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足迹进入新石器时代,已形成了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从中国历史总的发展趋势看,远在传说时代,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首先由流动于今陕西境内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发展基础一)历史沿革中国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极为亘古,有些民族的称谓可直接追述到遥远的三皇五帝等的神话传说阶段从夏、商、周以至秦汉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220),相继建立起多民族的国家,于是,黄河流域便成为各族进行交往活动的中心,诸夏又成为联系各族的纽带。
嗣后,就有华夏、苗蛮、百越诸族开始了拓展祖国周边疆域的历史例如东北部和北部的方向的肃慎、东胡、乌桓、鲜卑、挹娄、扶余、鬼方、狄与匈奴等;西域方向的的乌孙、月氏、塞种、龟兹、于阗、鄯善等;西北部和西南部方向的的戎、羌、氐、西南夷等;东南部方向的的徐夷、淮夷等“东夷”诸族等自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特别是经过汉、唐、元、明、清各朝的努力,统一不断发展和巩固相继有吐蕃、突厥、回鹘(即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朝鲜等族均登上过重要的历史舞台并且也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例如匈奴的呼韩邪单于、鲜卑的拓跋汗、吐蕃的松赞干布、回纥的吐迷度、契丹的阿保机和耶律楚材、蒙古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1162~1227,元太祖,名铁木真中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代表蒙古贵族的利益,统一了各部,于1206年被蒙古诸部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和忽必烈(忽必烈(1215~1294)元世祖,名忽必烈1260~1294年在位在位期间,起用汉儒,采用汉法,吸收历代统治经验,推行行省制度,兴办屯田,并加强对边疆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女真的阿骨打、满族的努尔哈赤和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1654~1722),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
1661-1722年在位期间,在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及回族的札马鲁丁、郑和、李贽,维吾尔族的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和鲁明善,蒙古族的脱脱和明安图,满族的曹雪芹等等二)语言文字从语言特征看,除京族语言系属未定之外,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等5个语系,其中以汉藏语系民族人口最多,共有民族31个此外,阿尔泰语系民族有18个,南亚语系民族有3个,印欧语系2个,南岛语系1个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拥有传统文字的民族有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傣族、纳西族、彝族、瑶族、白族、俄罗斯族20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曾为佤、拉祜、傈僳、苗等南方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57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机构也曾帮助柯尔克孜、维吾尔、哈萨克、拉祜、傈僳、傣、侗、苗等民族创制或改革了拼音文字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共有29个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体系,有的民族甚至同时使用几种文字体系三)文化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独创精神,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早在汉代,西域地区的龟兹、于阗等地的少数民族便有了拼音文字,这说明他们的文字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此外,元代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著《万年历》,制造浑天仪等7种科学仪器,并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著的《农桑衣食撮要》、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著《割圜密率捷法》、都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驰名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以及克孜尔千佛洞,可以说是鲜卑、吐蕃、汉以及西域各民族艺术家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广西花山以及内蒙阴山的崖画、广布于云南、广西的铜鼓、铜锣等,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严谨的构图,具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汉朝著名的“巴渝舞”、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以及笛、琵琶、箜篌、胡琴、腰鼓、羯鼓、铜钹等均是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喀什嘎尔编撰的《突厥语大辞典》,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所具有的学术价值而闻名于世;就文学作品而言,满族曹雪芹的《红楼梦》、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壮族的花山崖壁画、白族的“剑川石宝山石窟”等,以及彝族的《阿诗玛》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民族(种族或部族)的音乐文化,以及其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衍、变化等,均有其特定的生存“时空”。
中国也不例外:时——即中国音乐文化大约五千年的历时性发展过程空——即音乐文化所流布的“三维”空间:“长”为东到太平洋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宽”为南与东南亚诸国相连、北至广阔的沙漠与草原;“高”即由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吐鲁番盆地到高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其中又存在着高中低三个立体层面在这个立体层面上,同时生存着各种特定的地域性音乐文化形态模式如若追顾历史我们不难得知,此种多元并存的音乐文化现象,远在古老的神话传说时代起便已初露端倪(此以乐舞为例,并指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关于“三皇五帝”等的神话传说,直至夏商周三代的乐舞发展历史例如,以天皇为祭祀对象的《敬常天》,以地皇为祭祀对象的《依地德》,以人皇为祭祀对象的《载民》,或以黄帝、尧、舜、禹、商、周为祭祀对象的“六代乐舞”(《云》、《咸》、《韶》、《夏》、《获》、《武》)等个体性祭祀乐舞;与各个部落(氏族)相关的、反映游牧生活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反映农耕生活的“伊耆氏之乐”(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宗教生活的“朱襄氏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