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文科).doc
10页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自查高二地理(文科)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A、气候和土壤 B、地形和植被 C、气候和地形 D、植被和土壤2.下列关于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B.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C.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D.河流大部分为外流河,无冰期,长汛期3.形成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受季风影响 B.地处第三级阶梯C.热量条件变化大 D.水分条件变化大4.有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 B.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极其微弱C.自东而西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D.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植被减少5.青藏高原海拔高,在修建青藏铁路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A太阳辐射弱、地震 B、缺氧、冻土C、气压高、土地盐碱化 D、云雾多、滑坡6.下列地理事物由大到小或由强到弱排列的是( )A.区位优势:东部、中部、西部 B.作物熟制:东北、华中、华南C.面积:东部、中部、西部 D.GDP的增长:西部、中部、东部7.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①1月0℃等温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我国四个不同区域(海南岛、黄淮地区、东北平原和西北内陆)某地的部分月份气温和降水统计表。
读表后回答5~8题ABCD月份气温(℃)降水(mm)气温(℃)降水(mm)气温(℃)降水(mm)气温(℃)降水(mm)11511-161-3.23.3-202425455813.743.2025728222254027.3247.32215110231825614.426.25258.判断A、B、C、D四地所属的区域A海南岛、西北内陆、黄淮地区、东北平原B西北内陆、海南岛、东北平原、黄淮地区C东北平原、海南岛、黄淮地区、西北内陆D西北内陆、黄淮地区、东北平原、海南岛9.从气候条件角度,分析A区域发展旅游业的优势A.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B.长冬无夏,风雪景观C.四季如春 D.全年四季分明10.形成B区域降水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A.靠近海洋 B.远离海洋,高大山地对水汽的阻隔C.季风影响强烈 D.高压控制11.D区域发展种植业的突出优势资源A.热量 B.水分 C.土地 D.技术12.关于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青藏高原上C.新建的重庆直辖市属于东部经济地带D.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是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划分的13.东部经济地带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水土流失严重②能源、原材料不足③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④部分城镇环境污染较重⑤长江中游洪涝问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14.位于中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省区是( )A.陕西、河南、重庆 B.山西、河南、四川C.内蒙古、河北、山东 D.湖北、吉林、江西15.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该( )①充分开发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②向西部地区大规模移民,以缓解西部人才不足和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③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粮基地 ④退耕还牧,恢复植被,再造西部生态 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④⑤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根据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16~18题16.近年来,珠三角部分产业群向粤北山区转移,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成本和劳动力 B.环境和技术 C.交通和市场 D.原料和能源17.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适宜在粤北、粤西山区发展的是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布局C.推广基塘生产模式D.大力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18.在粤北、粤东、粤西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A.充分利用三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B.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D.促进工业向乡村地区扩散19.我国南水北调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B、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C、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 D、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20.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无关的因素是( )A.夏季多暴雨 B.黄土土质疏松 C.植被破坏严重 D.春季多大风21.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水旱灾害频繁。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C.植被稀疏,土壤矿物质贫乏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读我国某主要地形区的经纬度范围示意图,完成25-28题 22.下列叙述中,为该地形区地理特征的是( ) 50°N 400N 1200E 1350EA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B、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之一C、有水乡之称 D、有黄河、淮河、海河的泥沙冲积而成23.该地形区农作物的熟制为(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三熟24.该地形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 )①.春小麦和玉米 ②.冬小麦和水稻 ③.小米和高粱 ④.小米和春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5.近年来,长江洪灾频繁发生,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①中游地区围湖造田 ②中下游地势低平 ③流域内降水丰沛 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⑤支流众多,雨季涨水集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26.防治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的关键性工程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兴修三峡工程 C.修建水平梯田 D.加固、加高长江大堤27.东北地区能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全国最多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
60年代后,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回答26-29题28.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②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④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水紧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9.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包括 ①加强钢铁、煤炭工业的地位 ②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③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美化环境 ④扩大工业区的总体规模,提高规模效益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0.右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①→②)的显著变化是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二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二.双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有2个是正确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2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31、东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原因有( )A、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农业发展条件优越B、改革开放首先从沿海起步,具有区位和政策优势C、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域辽阔,承东启西D、矿产资源较丰富32、下列地理事物排序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速度由快到慢: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B、地形条件由好到差:南方山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平原区C、人类活动由强到弱: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内蒙古高原区D、土地质量由好到差:三江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33、山西省位于( )A.黄土高原 B.东部季风区 C.东部经济地带 D.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34、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A.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B.利用沟底谷地,扩大种植业C.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D.采用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地肥力35、有关东北地区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B.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C.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D.农业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姓名: 班级: 考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自查高二地理(文科)答题卷一、单选题(共45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二、双选题(共10分)题号3132333435答案三、综合读图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5分)36、读“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写出下列自然区的名称: A、 C 、 。
